首页 > > 49

中國聲威日盛

2015-11-03
来源:香港商报

   凌昆

 
  日前習近平主席訪英之行,敞開了中英關系的黃金時代,為兩國外交以至全球的國際關系發展寫下了重要的新篇章。由此也反映了中國發展水平的提升和進入更高的新階段。
 
  中國經濟實力強
 
  英國如此「厚待」中國,引起了各方尤其歐美的廣泛議論,促使人們關注到英美間的特殊關系會否受到壓力,歐洲大國如法德等會否掀起爭奪中國合作的競賽,和中英關系會否成為新型大國關系的典範等。無疑,這場中英峰會確有可能為新世紀的大國關系發展樹立範例。但在上述各種對國際形勢前景的展望下面,還須切實理解英國「厚待」中國的根本原因。一般的理解都認為英國主要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要搭上中國這列東方發展快車,方便開拓中國市場,到中國投資和吸引中國投資等。這當然是最重要及直接的理由,但背后卻還有更深層及長遠的因素。
 
  對此英國《衛報》的一篇社評,便很清楚及精確地說出了英國走近中國的根由:到2030年中國GDP將為美國的兩倍,面對這種世界新形勢,英國的外交戰略必須作出適應。其意思就是說,當中國崛起而美國相對滑落之時,英國無可能再事事盲從美國,特別是不能跟在美國「重返亞洲」后面遏制中國。首相卡梅倫在反駁其「親華」行動時,也指出中國經濟必繼續發展,令中國成為超大強國,故必須強化與中國的關系。
 
  根據IMF等的購買力平價算法,目前中國GDP已逼近甚或超過美國,故不少估計到2030年可達美國GDP的兩倍。無論具體數字是否精確,中國GDP在近期追過美國并拉開差距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美國主導世界的時代必將隨之結束,而中國的影響力必隨之上升。英國及早在中美間實行「再平衡」乃明智之舉:此種調整早晚要發生,早做勝過遲做。
 
  某些技術已臻先進強國之列
 
  不少人包括中國本身常說,中國是大而不強,大只因人口多。這種觀點雖非無理據支持,但看來也不完全正確,其實,在某些領域中國已踏入先進強國之列。從長遠看,中國是大而必強(做大后必做強),而現時則是大而初強。英國人便肯定看到這點,如前首相貝理雅最近便指出:中國在核電及高鐵上有技術優勢,而更多人學中文已是世界趨勢。核電及高鐵乃國計民生的重點基建領域,其建設項目則是資本及技術雙密集的業務,一般來說是發達國有優勢,而中國在這等方面有技術優勢,便說明了中國在一些重要領域已步入先進行列,已經做強并成為「初強」的代表。
 
  這種情況在習近平訪英期間所透露的合作信息便有充分反映,最明顯者是中國在核電方面的參與。對令人矚目的欣克利角(HPC)項目,中國將投資三分一約60億英鎊,參建采用法國主導的歐洲三代EPR設計機組。此外,還將跟進塞慈韋爾C(SIC)及布拉德韋爾B(BRB)等項目,前者仍用EPR機組,中國投資二成參建,后者則采用中國自主開發的三代「華龍一號」機組,中國投資六成主導建設。這乃中國核電首度進軍發達國,也是中法強強聯合開發第三方市場模式的首個大規模項目,也開拓了中國核電由資金、建造、制造、設計及技術等全方位全面「走出去」的道路。
 
  類似的高端合作項目還有不少,如習近平在訪問曼城大學石墨烯研究所時,便提出了中英在新材料等高新科技領域合作研發的倡議,而中國各方與英國帝國理工學院亦將合作開展多方面包括醫療機器人等的研究,正是科研開發上的強強聯合實例。但另一項合作的性質卻稍有不同:比亞迪將與英國的ADL合作生產電動巴士,由比亞迪提供電池及底盤,在蘇格蘭與英制車身組裝。通常是發達國提供關鍵部件在發展中國家組裝,但這次比亞迪便扮演了發達國的角色。
 
  總之,新一輪的中英經貿合作與舊不同的最主要特點,是突出了中國的新強項及資本、技術力量方面的新優勢,乃中國在「初強」下的新對外開放及合作模式。這又將使中國的「初強」得以鞏固和加快發展。由此衍生的中英及中法英三方合作,還將對世界先進產業及其產能的全球布局帶來深遠影響。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