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養老儲備缺口 僅能維持10年退休生活?

2015-11-13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隨著人口老齡化時代來臨,國內居民在養老儲備方面似乎仍有欠缺。

  日前,花旗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與友邦中國聯合發布的《中國居民養老準備洞察報告》(下稱《報告》)顯示,首期中國城鎮居民養老準備指數僅為62.6分,稍稍邁過及格線。

  值得注意的是,受訪消費者在退休養老信心與實際養老儲備狀況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落差——在該指數的四個一級指標里,退休養老的信心水平與計劃程度分別高達71.6分與74.6分,而養老知識掌握程度和儲備狀況則只有59.2分與43.4分。

  這表明多數受訪者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合理的資金規劃安排,實現對退休生活的美好憧憬,但現實是這些受訪者在養老資產配置技巧和儲備狀況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

  《報告》調查顯示,多數受訪者預期退休時積累的個人財務目標均值為198萬元,而目前他們家庭現有流動資產總值平均為132萬元,存在較大差距。甚至1/3已退休受訪者承認,目前養老儲備僅能繼續維持10年的退休生活。

  友邦中國首席執行官蔡強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造成養老信心指數與儲備狀況出現較大落差的原因相當多,一方面是傳統養老觀念已經跟不上當前的退休生活消費水準,另一方面是不少受訪者高估了國家養老、子女養老與以房養老的作用。

  “事實上,無論是國家養老、以房養老,還是兒女養老,都是比較初級的養老儲備方式,現在國際比較流行的,是全方位投資養老,即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在抵御疾病、意外風險同時通過投資復利收益,為退休養老生活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蔡強指出。

  目前中國養老金儲備體系存在相對嚴重的瘸腿現象,即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國家基本養老金)占比過高且收益偏低,企業年金、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無論是規模還是投資增值方面依然相對薄弱,沒能擔當起依靠第二、第三支柱養老的責任。為此,不少保險專家建議應發揮商業保險公司的作用,推動養老金儲備體系從儲蓄養老向投資養老轉變。

  “保險公司要發揮更大的作用,首先得做到三點:建立全方位的風險管理模式;做好長壽管理規劃;加強投資者觀念教育,幫助他們意識到資產配置與投資養老的價值。”蔡強認為。

  養老儲備不足的三個原因

  在蔡強看來,多數受訪者的退休養老信心與實際養老儲備狀況之所以出現明顯的落差,主要是對長壽風險的預估不足、退休需求評估不夠,和高估養老儲備狀況。

  “隨著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壽命延長是一個大趨勢。所以長壽風險會變得越來越嚴重,這意味著每個人退休時間被無形拉長。現在全球不少經濟發達城市居民平均壽命達到80歲,但是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們仍然停留在父母輩的平均年齡,大概就是60-70歲。”蔡強分析說。

  至于退休需求評估不夠,主要是傳統養老觀念在“作祟”——多數人簡單地認為,自己退休生活可能和自己父母一樣,只需國家退休金就能安度晚年,但《報告》調查發現,如果將家庭日常開銷、家庭大額開銷、醫療、購物休閑、子女婚事、子女日常生活和教育費用等預期開銷囊括在內,多數受訪者預期退休后每月家庭開銷需要達到8761元(排除通脹因素),現有的2000-4000元企業退休職工平均養老金已無法滿足養老生活開銷。

  “很多人都以為退休后的生活開支會減少,但事實恰恰相反。按照美國經驗,通常每個人在退休前10年會進入一個退休活躍期,即他們需要出去旅游活動享受生活,直到退休10年后才逐步進入退休消極期,那時他們平均年齡超過75歲,更多會考慮將養老儲備用于醫療保健方面。這些都是不小的生活開支。”蔡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對于不少受訪者高估自己的養老儲備狀況——他們過度盲目相信國家基本養老金+個人儲蓄,足以支撐退休生活開銷。

  “但我們算過一筆賬,假設每個人從20多歲開始工作,每月存2000元用于退休,工作30年后退休,若自己的退休時間養老也有30年,等于他每月的養老儲蓄也就是2000元,加上國家養老退休金,能否滿足每月8761元退休生活開銷預期值,仍是未知數。”他分析說。

  養老儲備的“金字塔架構”

  盡管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養老儲備存在資金缺口,但如何進行有效彌補,他們似乎仍然找不到完善的解決方案。

  《報告》顯示,多數受訪者對退休養老投資或者儲蓄相關金融產品的定位依然相當模糊——他們一方面知道養老金融產品必須滿足安全穩健、長期保值增值的特點;另一方面則對養老金融產品提出較高的收益預期,即普遍希望這類金融產品的長期年化收益能達到7.9%,甚至比用于理財的金融產品收益預期還高出0.1%。

  “坦白說,一款安全穩健、保值優先的養老金融產品要實現長期年化收益7.9%,并非容易的事。”蔡強表示。

  在他看來,不少受訪者仍將養老金融產品與理財產品的用途有所混淆。事實上,投資養老金融產品,首先不應考慮其收益率,而是它是否化解養老生活的各類風險。

  在歐美國家,養老儲備規劃其實是一個三層金字塔架構,底部是人生風險管理,比如年輕人趁著保費低,通過購買大病保險、身故保險鎖定疾病、意外等人生風險;中間層是定期儲蓄,即每個月投入一定資金購買理財型保險等產品,通過每年復利收益獲取可觀的財富;最高層才是養老資產配置,即將剩余資金分散投資在債券、共同基金、股票等產品,通過投資組合在降低風險同時獲得額外投資回報。

  “但在養老資產配置方面,國外還有一個公式,就是一百減去你的歲數。”蔡強舉例稱,比如一個人30歲時,可以將70%資金用于養老資產配置,但到50歲時,只能拿出50%資金用于資產配置。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每個人需要為身體健康、子女教育預留一定的資金,資產配置也相應趨于保守。至于養老資產配置的投向,歐美國家通常會采取黃金分割法,即三分之一配置到債券、銀行存款,獲得無風險收益,作為資產保值的基石部分;三分之一投向股票等權益類資產,創造額外高回報;另外三分之一進行房地產投資,作為以房養老的一種補充。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