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體援引多位e代駕內部人士的說法稱,公司開始30%比例的裁員,涉及技術和BD(商務拓展)等多個崗位。
11月15日,e代駕官方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確有裁員,裁員比例在20%左右。主要原因是此前一段時間人員儲備過多,導致很多職位出現重疊或臃腫。此次動作意在改善這類問題,提升員工工作效率。
記者留意到,e代駕進入市場早,此前有一定的領先地位。與此同時,推出代駕較晚的滴滴,憑借其“一站式出行平台”定位的聯動作用,代駕業務上線百天後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目前,e代駕和滴滴代駕已成在線代駕市場的主要競爭者。
解決部分崗位重疊問題
據了解,e代駕成立於2011年。今年10月底,e代駕又剛剛宣布進軍汽車後服務市場,成立車後事業部並推出“e車管家”,業務涉及車輛保養和新車試駕等。
在此背景下,e代駕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公司進行20%左右的裁員。對於裁員原因,e代駕CEO楊家軍在內部信中表示,2015年面對競爭,公司在招聘上突飛猛進,從年初到現在人員增加了四倍多。目前已進入持久競爭階段,人員激增是公司管理上的失誤。
“我們的人員結構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臃腫,很多崗位重疊,架構層級過多,效率低下,人浮於事的現象在公司內部日益凸顯。”楊家軍表示,2015年O2O行業經曆了從瘋狂到理性的過山車般的過程,極速回歸公司價值本質是當務之急,也是鞏固競爭勝果的不二之道。
他在信中稱,對於不得不離開的同事,公司將盡最大的努力補償,同時也聯系合作緊密的獵頭夥伴和創業公司在第一時間內幫大家找到合適的職位。
寡頭競爭局面出現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國內傳統代駕市場存在司機管理和服務安全保障體系不夠規范等問題。e代駕的成立,對准的正是傳統代駕服務這一痛點。綜合介入早等因素,此前e代駕已在在線代駕市場占有了一定的領先地位。
但眼下,隨著定位在一站式出行平台的滴滴於7月底上線代駕業務,該服務出現激烈的寡頭競爭。艾瑞咨詢《2015年Q3在線代駕行業季度監測報告》統計稱,7月,e代駕占據了80%的市場份額;8月,滴滴代駕進入市場後,滴滴代駕、e代駕的市場份額分別為43.7%、49.3%;9月,e代駕、滴滴代駕的市場份額分別為55.3%、43.9%,其他代駕平台的份額僅為0.8%。
e代駕介入汽車後服務市場不久,滴滴於11月9日發布了“代駕+”計劃。據了解,該計劃意在“激活”酒駕之外的代駕市場,服務核心圍繞場景和車主,未來將根據服務種類與服務時長來收取代駕費用。
彼時,滴滴代駕事業部總經理付強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移動互聯網和出行平台的發展,已讓代駕司機和車主雙方的信息可以做到公開透明,加上和保險機構合作等機制,都為探索多元化代駕需求帶來契機。而此前,用戶對使用代駕的主要擔心是有陌生感,以及服務是否有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報告統計的“2015年Q3在線代駕行業注冊司機訂單數月分布”數據顯示,7、8、9三月的占比分別為19.9%、40.5%和39.6%。艾瑞咨詢認為,受到補貼刺激,8月份在線代駕市場異常活躍,訂單量相較7月大幅增長。同時,滴滴代駕進入市場也激發了訂單的增長。然而,進入9月後,隨著企業給予的補貼減少,訂單量出現了小幅下滑。因此,通過補貼帶來的訂單增長的持續性,以及新增用戶是否能夠留存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9月下旬,楊家軍在參加行業會議時稱,8月份“燒錢”最厲害的時候,e代駕的訂單量沒下降,反而增長了25%。競爭的過程,離不開平台四年來所積累的對客戶和司機的認識。
而滴滴代駕方面近期稱,其單日訂單峰值已突破50萬。對於補貼和競爭,付強認為,補貼只是一種市場調節手段,真正產品贏得市場和用戶還得是用戶體驗。同一領域裏存在良性競爭,能激起品牌和產品做更多差異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