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为什么有些作品那么难懂?

2015-11-26
来源: 网易艺术

为什么有些作品那么难懂?
 

一幅当代艺术的画作上,一张人脸上有两张嘴,第二张嘴在额头上,而眼睛、鼻子统统不见。真实的嘴,在讲述波斯尼亚的童话故事;额头上的嘴,在讲述德国的童话故事。

这幅作品是什么意思呢?在日前由上海市艺术研究所举办的中德城市艺术文化和艺术教育研讨会上,国际艺术教育学会欧洲委员会主席、来自德国的卡尔-彼德·巴斯切库勒教授,解读道,创制这幅画作的艺术家,是于1996年,因巴尔干半岛战乱而逃亡到德国的。他在德国时,发生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挣扎——到底是说母语,还是说德语,到底是认同回不去的母体文化,还是认同身处的德国文化?

进而,巴斯切库勒教授以评价文艺作品的“四个维度理论”来分析这幅画。这四个维度就是过去与未来、精神与物质。过去发生了什么,决定了如何从过去的经验创造未来;创作精神作品之前,要了解物质世界的现状,以及物质世界的条件能创造出怎样的精神作品。

如此分析,看画的人,与作画的人,就不陌生了,仿佛能“看懂”艺术家的苦。如果说,“四个维度理论”有点难,那么,我可以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三层奶油蛋糕理论”,一样能分析任何一部艺术作品。

如同“三层奶油蛋糕”,评价任何一部艺术作品——无论是小说、戏剧、影视、绘画等等,其最底层的“蛋糕胚子”,必定是“技术层”。亦即,支撑出整部作品的技巧,是否成熟、精湛。以现实主义戏剧为例,情节设定是否有破绽、人物塑造是否圆满、舞台调度是否合理、演员表演是否到位等等。

“奶油蛋糕中间层”,也就是夹心层,就是这部艺术作品的“价值观”。这部作品到底要传递什么主题?是否对社会、人生有助益?只能令人开怀大笑的作品,没什么不好,但是一定不如令人反思的作品,来得印记深刻。这就是古希腊时期,喜剧不如悲剧“高级”的道理。这也是如今,娱乐与文化,有着分水岭的原因。好的作品,能让人受益终身。过去,常有一部小说,例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激励人们走上革命道路。如今,也会有一部电影、一部戏剧或者影视剧,让某些年轻人成为明星的粉丝。例如,就有人喜欢把自己整成心目中迷恋的明星模样——过去与现在,精神与物质,“四个维度理论”也可以在此发挥作用。过去与现在的价值观落差,也真是令人深思啊!

“奶油蛋糕最高层”,也就是其裱花,亦即艺术作品的“审美风”。这部作品是以何种审美风格来体现,直接关乎其“格调”和“身价”——这是一块外貌朴素注重口感的起司蛋糕,还是一块华丽丽的歌剧院蛋糕,抑或根本就是一块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山寨喜羊羊蛋糕?这一层“卖相”,就是考验艺术家的审美高度和趣味的“顶尖”部分,也是高品质艺术品一决高下的地方。

不过,艺术创作者,并不能决定一件艺术品的所有意义,评价者、观众、读者的观感,才使得艺术品的互动部分形成闭环,从而完整其意义——无人观赏的艺术品,是不完整的艺术品。

遗憾的是,国内相当一部分艺术作品,在最底层的“技术面”都未必完善。例如,大批跟风制作的电影、自诩先锋实则功力不足的小剧场话剧,以及相当一批所谓当代艺术……创制这一类技术缺陷的作品的艺术家——他们当然不会轻易承认其作品的不足,“看不懂”这类作品,丝毫不必遗憾,更不必自我怀疑。

在“价值观”层面——主流价值观不会得不到认同,不会让观众看不懂。“看不懂”的多为20世纪之后,“颠覆”传统艺术规律及其叙事逻辑的“先锋艺术”。那么,了解哲学发展思潮、关心世界动荡格局、熟知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轨迹、甚或深入研究创作者的人生履历等,放眼舞台之外、银幕之外,所谓“功夫在诗外”,就会有助于“看懂”艺术品。

在“审美风”层面——单纯的现实主义风格,是符合生活逻辑的。那么,曹禺在《原野》中呈现的象征主义呢?贝克特编剧的荒诞派代表作《等待戈多》呢?法国剧作家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呢?多了解一些非现实主义的审美规律,也有助于理解剧情。《等待戈多》就是比大部分经典剧目“无聊”,因为它的主题就是要呈现生活的无聊、等待的焦灼、希望的渺茫,所以,看不下去,是“合理”的。懂得这一点,看这出戏的心境就会平和,不会因为“看不懂”而怀疑编剧或自我怀疑。

与此同时,要相信“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是有名的艺术家,而是说,每个人是其生活的创作者。艺术家在画布、舞台、乐谱上创作自己的生活,我们也在上班、休闲,上班和休闲之间,创造自己的生活。能找到彼此“懂得”的人的几率,本来就不高。不要为“难懂”而焦虑,这就好比“知音难觅”、“相亲随缘”的道理一样。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