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

會展業下一個風口:“雙線會展”模式

2015-12-08
来源:央廣網江西分網

  傳統會展業現狀:

  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這是行業熱詞首次出現在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列為了國家戰略!同時專門提出大力促進互聯網+會展業的創新發展。

  中國已成為世界舉辦會展次數和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會展業是一個國家、地區和行業經濟、文化以及市場化發展水平的標志!中國會展業是一個龐大的行業,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產業!目前我國的會展有三多:“展覽數量多,主辦單位多,行業重複辦展多”正像其他行業一樣,中國會展業也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期和改革創新期!當前如火如荼的互聯網+趨勢和國家政策的不斷大力支持,也許是一個會展業創新發展的新機遇!


  傳統會展業瓶頸與痛點:

  會展業產業鏈主要由主辦方、承辦方、參展方、參觀者和展會服務企業等5方組成;會展業各方的共同和差異化難點、痛點主要表現在:主辦方或承辦方對舉辦一場展會的預期難以把控或者說難以預判,心裏沒底!

  1、參展商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參展的一場展會,僅僅數天就結束了,感覺似乎不值!參展商對參加展會的意願呈下降趨勢!

  2、全國各地的場館、展會宣傳和招商方式覆蓋范圍小,陳舊化和同質化嚴重,競爭劇烈!

  3、觀眾對五花八門的展會,無法全面了解,難以選擇,產生了逆反心理!

  4、由於時間、空間和距離的限制無法現場參觀,會後無法彌補!

  5、展會的形式、效用和服務缺乏新意和創新,線下展會只能宣傳企業品牌和體驗,無法直接促進參展商的產品銷售!難以創造後展會時期的宣傳和經濟效益!

  傳統會展的創新模式:

  很顯然會展業相關的各方是個榮辱與共的生態體。為了解決傳統會展業的難點和痛點,尋找未來的創新發展之路,會展業各方之間必須合作、共享和取長補短地協調發展!整合線下和線上資源打造行業有品牌度和公信力的“雙線會展平台”和產業聯盟迫在眉睫!也是中國會展業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

  《掌上世博》來源於傳統世博會,是世博史上首個“線上+線下”的“雙線世博會”,據本屆米蘭世博會統計,整個米蘭世博會期間線下全世界大約有2500萬人次參觀,而同期推出的線上米蘭世博會--《掌上世博》平台也有超過1000萬人次的點擊和關注,在整體投入還不及線下世博會五千萬分之一的情況下《掌上世博》卻取得了中國一個國家民眾千萬次瀏覽,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當然也是民心所向!因為“雙線會展”它打破了時間、距離和空間的限制,也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讓民眾足不出戶暢遊世博,更重要的是,即使米蘭世博會結束了,有興趣的民眾仍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掌上世博》平台回放觀賞米蘭世博會的精彩每一天。

  《掌上世博》是永不落幕的世博會,中國“雙線會展”運營服務平台,中國會展業“雙線驅動”創新的實踐與引領者。

 

  什么是“雙線會展”?

  《掌上世博》的產生是基於宣傳米蘭世博會,滿足國人了解、參與和觀展世博會的難點、痛點和需求而針對性的專門打造的線上米蘭世博會,本身就是“雙線展會”。

  《掌上世博》的“雙線會展”是跨界新互聯網平台,針對會展行業的難點、痛點和未來市場發展趨勢,用互聯網+思維,借助米蘭世博會O2O項目的成功運營實踐經驗和觀眾基礎,極其品牌影響力,與傳統會展業整合、協作、共享,以線下和線上兩種模式,同時呈現、宣傳和提供多渠道、多功能以及後展會增值服務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主辦方、承辦方、參展方、展裝企業和觀眾的需求,創新中國會展業新的驅動和發展模式。

  “雙線會展”應具備的特點

  1、具有成功將“互聯網+大型展會”落地運營的項目經驗和專業團隊。

  2、專業、成熟的互聯網團隊和平台,具有公益性、品牌度、公信力和號召力!

  3、平台自身不是會展行內企業,與同行沒有競爭沖突!具有公平性!

  4、平台具有全互聯網宣傳和引流渠道,覆蓋面廣,穿透力強。

  5、具有專門的線下會展資源整合、組織和管理機構。

  6、內容應包含:展會信息、近期展會、精彩回放和展裝服務四大內容,並由相應的輔助板塊和配套功能組成。

  《掌上世博》如何打造“雙線會展”?

  “雙線會展”平台應包含的內容:展會信息、近期展會、精彩回放和展裝服務四大內容,並由相應的輔助板塊和配套功能組成:

  1、【世博會】板塊:提供已有的龐大網上觀眾基礎。

  2、【世博商城】板塊,為參展企業提供產品展示、推介和引流銷售等後展會增值服務,簡捷方便地滿足參展商和觀眾的展示銷售和互動購買需求。

  3、【會展聯盟】板塊,建立會展業企業線下交流、互動、學習和集聚、整合組織,形成規范、長久的運營管理機構。

  4、【藝術鑒賞】板塊,公益宣傳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吸引文化藝術工作者和行業觀眾,擴大引流群體,提升平台影響力和品味。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