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国际观察:多國政要擠爆中亞門檻

2015-12-09
来源:香港商報

         可持續影響力還靠合作共贏

  【香港商報網訊】今年以來,眾多世界性大國或地區性大國政要相繼到訪中亞五國,令該地區頻成國際舞台焦點。7月,印度總理莫迪對中亞五國進行了旋風式訪問;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其「俯瞰地球儀外交」之旅的站點也選在了中亞五國;10月底至11月初,美國國務卿克里繼續上演連訪中亞五國。中亞在世界歷史中向來舉足輕重,也是大國「必爭之地」。如今再度搶鏡國際舞台,自然與其先天優勢密不可分,而國際安全局勢的變化也成為助推器。此外,平衡俄羅斯和中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亦是印度、日本和美國政要紮堆造訪的主要目的。然而有分析認為,雖然曾被認為是別人家「后院」,現如今的中亞已不甘於被大國擺布,而是奉行多元務實外交政策,善於借助大國博弈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故對於有意在該地區爭奪影響力的國家來說,合作共贏、摒弃零和思維才是具備可持續性的政策選擇。香港商報記者魏煒婷李璐

  「歐亞大陸巴爾干」舉足輕重

  中亞五國指的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和土庫曼。不論美國、日本還是印度,其看中的都是這五國重要的地緣政治位置和豐富的能源資源。有分析將中亞地區描述為「歐亞大陸的巴爾干」,認為正是因為中亞在歐亞大棋局中占有重要戰略地位,所以中亞的周邊大國和美國等西方國家基於不同的國家利益,以不同方式和渠道在中亞地區展開戰略角逐。

  系地緣戰略競爭重要場所

  從地緣位置看,中亞地處亞歐大陸的結合部,位於俄羅斯、中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國或地區大國中間的地理位置,今天的歐亞大陸橋橫貫其中,是貫通歐亞大陸的交通樞紐,歷來是東進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古代的絲綢之路也途經此地。但凡想要與中亞發展關系的國家,無不是冲着中亞的資源和戰略地位去的。冷戰結束后,由於蘇聯解體所造成的中亞地區的「權力真空」狀態,又使其具有了特殊的地緣政治意義:戰略緩冲地帶,因而成為世界各大國和地區大國競相涉足和角逐的熱土,成為世界地緣戰略競爭的重要場所。

  能源儲量豐媲美中東

  從能源資源看,中亞及里海地區石油儲量一般估計為1500億至2000億桶,約占世界石油儲量的18%至25%,探明天然氣儲量達7.9萬億立方米,被譽為「第二個中東」。哈薩克鋅、鎢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鈾礦儲量居世界第二位;土庫曼素有「中亞科威特」的美譽,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為6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烏茲別克黃金儲量占世界第4位。中亞還盛產穀物、棉花等經濟作物,經濟潜力很大。

  印日美造訪刷存在感

  如此看來,中亞在世界歷史中一向都是舉足輕重的地區,尤其是大國的「必爭之地」。而如今中亞再次「風光」,既是因為它的先天優勢,也與國際局勢的發展有關。由於與中亞相鄰的阿富汗是恐怖主義最為猖獗的地區之一,很多國家反恐都需要中亞的合作。美英都已宣布延緩在阿富汗的撤軍計劃,因為需要中亞國家合作打擊塔利班和「基地」組織。克里訪問中亞的目的正在於此,就連安倍在訪問中亞時也抱有從側面支持美國的意思。

  另外,平衡俄羅斯和中國的影響力也是印度、日本和美國政要近期接連造訪中亞的主要考量。

  莫迪旋風出訪惡補外交空白

  印度總理莫迪7月的中亞五國行,因參加金磚國家峰會與上合組織峰會而被分成了兩部分。峰會前他訪問了烏茲別克和哈薩克,峰會后,繼續訪問土庫曼、吉爾吉斯及塔吉克。

  印與中亞五國貿易遠遜中俄

  印度《每日郵報》稱,莫迪訪問塔吉克的主要目的,是向塔吉克租借阿伊尼空軍基地。阿伊尼空軍基地靠近塔國首都杜尚別,對擴大印度在中亞的戰略立足點很關鍵。在訪問吉爾吉斯和土庫曼時,莫迪均強調要打擊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當然也不忘強調要加強與這兩個國家的經濟聯繫。《印度快報》稱,莫迪訪問土庫曼的重要意向之一就是能源供給。印方意在加快TAPI天然氣管線項目的進展,這條連接土庫曼、阿富汗、巴基斯坦及印度的重要能源管線價值100億美元,但從2010年簽署協議以來進展一直緩慢。

  印度「Oneindia」新聞網評論指,莫迪所有的旅程中「印度制造」是聚焦點,但他的中亞行有不同議程,那就是「連接中亞」,旨在構建印度同中亞國家之間的政治、安全、經濟和文化聯繫。印度同整個中亞五國的年貿易額只有14億美元,遠不及中國、俄羅斯與中亞五國的合作規模。

  對中亞興趣漸濃乏外交資本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亦認為,莫迪訪問中亞旨在於各大國在中亞爭奪影響力之際加強印度與該地區的聯繫。尽管俄中正計劃加強與中亞的接觸并決定協調對這一地區的政策,但10年來,中國對該區域的經濟改造已加快速度。中國斥巨資進行基礎設施和能源項目建設,并已成為五個中亞國家中四個國家的重要貿易夥伴。

  而印度的中亞外交則基本缺乏頭腦。俄羅斯「透視俄羅斯」網站曾刊文指,印度擁有蘇聯時期累積的友善,俄羅斯也視印度為其中亞優先夥伴國,但印度未能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關鍵在於印度的中亞政策地緣政治考慮太重,自縛手腳,讓與中國競爭的念頭限制自己的思路。在莫迪本次出訪之前,印度基本沒有投入該地區要求的外交資本。也因此莫迪的中亞之旅被稱為旨在追趕中國的影響力之旅。

  安倍兜攬生意亡羊補牢乏力

  10月23至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出訪蒙古和中亞五國,繼續其「俯瞰地球儀外交」。這是安倍任內第二次訪問蒙古,卻是9年多來日本首相首次訪問全部中亞五國。用英國《金融時報》的話說,安倍此行意在為日本企業招攬生意,并抗衡中國在該地區日益增強的影響力。

  中國全方位拓展令日倍感無力

  過去9年多,日本政府頻繁更替,所有執政者都忙於為政權生存而掙扎,無暇無力通盤謀劃全球外交,包括中亞外交。安倍執政以來,日本外交重點優先放在大國關系以及地緣較近的東北亞、東南亞和南亞等區域,以及頭號能源供應地中東。尽管日本也在非洲對中國實施「尾隨外交」式的戰略干擾,但中亞的確被疏忽已久,而中國在中亞的全方位拓展已風生水起。所有這些進展都給日本帶來明顯的滯后感和無力感,日本既然不甘心成為世界二流甚至是歐亞二流國家,就必須在中亞打補丁,消滅外交盲點。設在阿拉木圖的風險評估公司總裁、哈薩克政治學家薩特帕耶夫就直言:「他們擔心未來中國將是在這里的主要力量。」

  地理障礙投機環境阻安倍努力

  但中亞商界人士和分析人士深深質疑日本能否提供一個有意義的制衡物來對付中國。中國在過去15年向自然資源和基礎設施投入大量資金,目前是該地區最大的貿易夥伴。雖然長期以來日本是該地區發展援助的主要捐助國,但經濟聯繫相對有限。格拉斯哥大學中亞問題專家安切斯基說:「我非常懷疑日本和中亞之間有開展合作的可能性。」他認為,地理障礙和該地區糟糕的投機環境將阻礙安倍的努力。一名曾在日本工作過的哈薩克高管把東京的中亞政策描述為「一團亂麻」。他提到建造哈薩克首座核電站的競爭,稱日本企業參加了幾個不同的競標活動。「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更加成功。它要直截了當得多。他們推出一家由擁有主權擔保的中國銀行資助的中國競標者。」

  據悉,安倍此訪帶着大約50家日本銀行、貿易公司和大學,還宣布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合作項目。不過了解這些協議的人士稱,它們仍遠不是具有約束力的合同。

  中亞平衡外交:謀利益最大化

  有專家認為,在目前烏克蘭、敘利亞等諸多地區熱點問題懸而未決的形勢下,美、日、印等國轉而調整或強化中亞政策,或將帶來中亞棋局的新變動。而在相互較勁的各方力量中,關系持續走冷的美國與俄羅斯是一組最難以忽視的對手。

  實力及政策方式系影響力關鍵

  美國在中亞地區的存在感越強,對俄羅斯在該地區影響力的削弱就越大。因為兩國在該地區的合作意向很弱,競爭意識卻很強,雙方都試圖在戰略層面遏制對方。克里此次中亞之行表明,未來一段時間,中亞將成為美俄之間新的博弈場,雙方將再次展開激烈的競爭。

  烏茲別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去年年底,普京訪問烏茲別克,不僅表示將加大對烏的投資和貸款援助,還一筆購銷了烏欠俄的8.65億美元債務。美國隨即也開出誘人「禮單」。據俄羅斯衛星網報道,美國方面今年8月表示,已完成對烏328輛裝甲車的無償供應。

  毋庸置疑,相比過去,中亞地區正被越來越多的目光所關注。面對來自各方的橄欖枝,中亞各國又將何去何從?哈薩克官媒認為,中亞國家始終奉行「平衡外交政策」,對於美國加大影響力的努力,從平衡其他國家已有勢力的角度,持相對歡迎態度。不難看出,中亞國家采取的,一個是外交平衡,一個是利益均沾。因此,中亞地區一直存在的多元力量博弈的格局還將繼續,而對於有意爭奪在這一地區影響力的各國來說,合作共贏、摒弃零和思維才是真正具備可持續性的選擇,也是真正的政策考驗。

  中方樂見各國助力中亞發展

  對於多國政要接連訪問中亞,中國方面已展現出更高姿態。中方認為,中亞事務最終還是應該由中亞國家自己說了算,不可能由任何大國一手操控。所謂掌控某一地區就能掌控某一大陸甚至整個世界,是脫離現實的危險的狂想。中亞各國歷來奉行全方位外交,善於借助大國博弈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他們不拒絕任何大國進入中亞,歡迎大國提供更多援助和投資,但并不願意介入域外國家之間的糾葛。

  中方表示,中國在中亞不尋求勢力範圍,樂見世界各國共同幫助中亞國家發展。任何國家強化與中亞國家的關系,只要是有利於該地區的發展與穩定,我們都樂觀其成。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