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2

貴州三寶玉屏蕭笛

2015-12-14
来源:香港商報
  玉屏簫笛也稱「平簫玉笛」,因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龍鳳圖案,又稱「龍簫鳳笛」。玉屏簫笛是中國著名的傳統竹管樂器,以音色清越優美、雕刻精緻而著稱,它是貴州玉屏當地侗、漢、苗、土家等多民族文化發展的結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工藝價值。玉屏簫笛,不僅是一種民族樂器,同時也是一件工藝品。玉屏簫笛是貴州的三寶之一,與國酒茅臺齊名。香港商報記者黃慶松通訊員姚磊楊海燕
 
  玉屏簫笛,在中國樂器中獨樹一幟,它是中國最先獲國際大獎的民族民間樂器。1913年,在英國倫敦舉行的國際工藝品展覽會上,玉屏簫笛獲得銀質獎;1915年在美國三藩市為紀念巴拿馬運河開通而設的太平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1923年,又在巴拿馬獲得金質獎。
 
  上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將玉屏簫笛作為珍品,贈送來訪的國際友好藝術表演團體;1988年,鄧小平的女兒鄧琳訂做了玉屏龍鳳簫笛及牛角手杖作為對其父母的壽禮。2006年5月20日,玉屏簫笛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關玉屏簫的記載,首見於清乾隆《玉屏縣誌》:「平簫,邑人鄭氏得之異傳,音韻清越。善音者,謂不減風笙。」關於玉簫笛的由來,在玉屏侗族民眾中流傳著兩句話:「仙到玉屏留古調,客從海外訪知音」。據傳,300年前,有位自稱「鹿皮大仙」的道人,遠路雲游到玉屏,愛此水秀山青竹茂林豐,遂停留下來,并與當地一位姓鄭的侗族才子結成莫逆之交。道人善音律,每有感懷,便寄興絲竹。可是當地佳竹雖多,卻無簫管。有一天他從山上采來一根竹子,將它制成簫吹奏起來,引起知交的共鳴。不久道人要遠游他鄉,便把制作簫的技藝傳給了這位姓鄭的朋友。從那以后,鄭家就開始自制自銷簫。從那以后,玉屏便有了簫的生產。
 
  鄭氏傳承「平簫玉笛」
 
  玉屏笛,民間無軼事流傳。但據世守其業的鄭家及簫業同行述:鄭家以本地水竹制笛子,不纏絲,不上漆,只打白臘,保留竹子本色。式樣新穎別致,音色遠勝南北各地所產竹笛,遂以家鄉玉屏之「玉」為名,稱「玉笛」。并依其父所著《和聲鳴盛》中的「音律圖說」理論,將簫笛配對,合稱「平簫玉笛」。
 
  愛好音律的鄭氏將制作簫笛的技藝視為傳家寶,代代堅守其業,故鄭氏簫笛在明萬歷年間便已名聲在外,明清兩代,玉屏簫笛都被皇室點為貢物,上奉朝庭。清代咸豐年間,鄭氏傳人因家境蕭條而被迫賣簫糊口,由此開始專制平簫,掛牌出售。后因產品供不應求,始打破嫡傳規訓,向外招徒傳藝,擴大生產規模。至抗日戰爭時期,玉屏簫笛的生產有了大的發展,僅城區就有簫笛店舖三十餘家,從業者八十餘人。
 
  明、清兩朝,玉屏簫笛被列為貢品,深受皇室垂青。在民間,人們往往以之寄託純潔的情懷和對美好事物的嚮往,知音、朋友之間往往將它作為珍品互贈,而戀人、新婚夫婦之間,則將其作為愛情的信物和美好姻緣的象徵。
 
  玉屏簫笛中尤以「龍鳳屏簫」最受歡迎,它是雌雄成對的策管。雄的略粗,雌的稍細。吹奏起來雄簫音渾厚洪亮;雌簫又音色圓潤含蓄而雋永。雌雄合奏,好似一對情侶在合唱,是那樣的協調和諧,娓娓動聽,故又有「神簫仙笛」之美稱。玉屏簫笛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是傳統手工簫笛的典型代表,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它以生長在玉屏縣境內的一種特有的水竹為原料,經過取材、制坯、雕刻、成品4個工藝流程,制作工序繁多復雜,且均采用手工制作。從伐竹到制成,簫制作有24道工序,調音笛有38道工序。最后在簫笛表面刻以詩畫,管身的古銅色彩刻上各種圖案、詩詞更顯得古樸典雅。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