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5

三大運營商流量超跑 輿情應對遭吐槽

2015-12-16
来源:法治周末

  事件概述

  自10月1日三大運營商正式啟動“流量不清零”政策起,至今已有兩個多月時間,但新政施行過程中,運營商收獲的并不是贊美,而是消費者的質疑。

  在這兩個多月的時間中,流量莫名“偷跑”、天價話費單事件等負面輿情不斷出現。

  一位微博網友稱,“不清零以后800M流量只夠用10天”。還有一名用戶稱手機在充電的3小時期間,用掉了23G流量,欠費1100元導致停機。該用戶表示該時間段正在上班,手機放在抽屜充電,根本沒有任何操作,而此前15天內總共才用了50M左右的流量。

  針對此類事件,三大電信運營商不約而同地回應,稱“流量超跑”是謠言。運營商的計費系統沒有問題,流量跑得快與移動互聯網和4G有關,和月底流量不清零無關。

  10月27日,針對媒體關注的“手機流量跑得快”問題,中國移動相關負責人表示,相關報道不屬實,手機流量不會“跑得快”,并承諾“計費誤差,雙倍返還”。

  10月28日,中國聯通表示,中國聯通的計費系統有著嚴格的檢查校驗機制,通過了各級主管部門和獨立第三方的檢測,不會出現因計費系統原因導致的“手機流量跑得快”問題。

  中國電信也表示,流量計費系統沒有任何問題,這是運營商誠信的底線,沒有人敢于觸碰。

  雖然運營商發布聲明,但無法打消用戶的疑慮,關于“流量超跑”的負面輿情依然不斷。11月25日,長沙律師劉明第二次起訴中國移動湖南有限公司及長沙分公司,稱10月后手機上網流量使用量大增,要求移動公司相關信息公開。據《法治周末》報道,長沙市芙蓉區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

  有專家認為,出現這種問題的關鍵在于,當前我國電信計量仍屬運營商“自說自話”,流量消費在用戶眼里是一筆看不懂的“糊涂賬單”。相關部門應引入第三方參與的監管、查詢機制,幫助消費者明白消費。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運營商“克扣”流量并不現實,“流量超跑”元兇是惡意軟件。

  輿論關注度走勢分析

  自10月1日三大運營商施行“流量不清零”以來,關于手機流量跑得快的質疑聲就開始出現。但一開始這種聲音比較零星,新聞報道也非常少,所以沒有引起公眾的注意。

  但隨著網絡上關于流量跑得快的質疑聲越來越多,且有網友舉出較為極端的例子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分享,輿情開始隨之發酵。10月27日,中國青年網、北青網、《新京報》等多家媒體報道了相關消息。

  10月28日以后,輿情熱度迅速升溫,并在10月29日達到了頂峰。

  10月28日,三大運營商分別回應了網友和媒體對流量不清零后“跑得快”的質疑,表示計費系統科學,“流量超跑”是謠言,可能和IOS9系 統更新等原因有關。新華網、中國新聞網、《北京晨報》等多家媒體對三大運營商的回應作出了報道。與此同時,不少媒體刊發了關于此事的評論,如《北京晨報》 發表評論《稱流量是否走快運營商不應自說自話》,《現代快報》發表評論《流量是否走快運營商不應自說自話》。當日,新聞報道量為378篇,10月29日則是達到了最高峰1060篇。

  10月29日新聞報道量比最高點有所滑落,但仍高達689篇。

  10月30日以后,雖有兩日新聞報道量超過了100篇,但大部分時間報道量不超過10篇。雖然輿情已進入回落階段,但媒體對此事仍較為敏感,不時發布相關報道。如《新京報》12月1日發布新聞《流量不清零反而跑得快!律師怒告移動》,《中國青年報》12月4日發表評論《“不清零跑得快”不能只是傳聞》,《法治周末》12月10日報道《律師訴移動流量信息未公開》。

  在新媒體領域,自10月8日至12月13日,新浪微信平臺共發布相關貼文2100余篇,“中國移動”和“新浪科技”貼文的轉發數和評論數較多;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上,共發布相關文章700余篇,“央視新聞”“蘋果匯”“重慶晨報”等公眾號推文閱讀量靠前。

  在主流媒體關注度上,中國網以51.03%排名第一,網易以8.76%排名第二,新華網排名第三,占比6.7%。

  網友觀點傾向性分析

  抽樣分析網友觀點可發現,約有一半的網友認為流量不清零后跑得更快;有三成多的網友認為運營商偷了流量;有一成的網友懷疑運營商做了手腳;還有6.6%的網友認為4G流量費太高。

  流量不清零后,流量跑得更快了,47.7%。

  網友“空白的悲傷 唯美的淚痕”:以前五百兆,省著點用可以用1月,現在五百兆半個月不到就沒了。

  網友“李QQ”:真的發現比以前的快,我以前2G流量一般都夠用,這個月都加了80元的流量費了。

  認為運營商偷了流量,35.4%。

  網友“虢聘”:千真萬確偷了,以前還剩一點時都來信息提醒,現在過了都不通知你了,然并卵。

  網友“櫻田”:絕對偷流量了,以前1個月500MB就差不多了,現在1個G再加400MB不到1個月就沒了,我幾乎都在Wifi下使用手機,使用Wifi時關閉蜂窩和4G,就算偶爾開4G時也不敢看視頻。就算是這樣也很快就沒了流量!真是太過分了!

  懷疑運營商做了手腳,10.3%。

  網友“杜子藤”:現在全國各行各業的計量強制檢測的儀器設備中,唯一沒有參與檢測的就是三大通信運營商,告訴大家,按照國家計量法,控告他們的話你是必贏的。

  網友“D渴望”:清零的時候慢,不清零的時候快,只能是中移動后臺在做手腳。

  4G流量費太高,6.6%。

  網友“棒棒其”:4G是快,但流量真心用不起,能不能愉快的上網了。現在的移動,實在是傷不起,店大欺客。不多說了,流量又要加包了。

  媒體觀點分析

  《環球時報》發表署名方興東(中國互聯網實驗室創始人、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的評論稱,三大運營商屢屢被黑的根源在于民眾的不信任,運營商也已經習慣在用戶信任缺失下發展。“互聯網+”時代,運營商只有真正站在用戶利益的角度著想,不斷增強透明度,不斷簡化定價模式,創新真正具有親和力的服務方式,甚至犧牲短期利益,才能真正贏得老百姓的信任,塑造全民性的“企業必信力”。

  《蘭州日報》認為,對于因流量而引發的計費糾紛,運營商有自證清白的義務。運營商是計費技術的掌控方和收費規則的制定方,而手機用戶處在明顯的技術和信息弱勢,這個舉證義務只能由運營商來承擔——換言之,你不能提供消費清單,我就有權拒付費用。

  網易發布專欄文章稱,手機流量總是糊涂賬關鍵在壟斷。惟一的出路是激活市場,打破三大巨頭聯手壟斷電信的局面,將公益和市場分開,讓競爭擠干消費過程中的各種不合理成分,不管是手機流量,還是網絡速度,既還消費者知情權,又讓競爭替消費者維權。國務院不久前公布國企第二次改革方案,壟斷國企也在改革之列。但愿電信市場能在這一次的改革中穩步嘗試,最終能惠及“手機流量”這樣的神經末梢。

  《京華時報》認為,對偷流量的咸豬手,也要精準打擊。“偷流量的咸豬手”是新興事物,需要人們共同的耐心。首先,心態上都不要太慌張,別一有事就把怨氣到處 撒,要講求理性的觀察與研判,不冤枉好人也不放過小偷。更重要的,則是綜合性執法防火墻的構建,由監管部門牽頭,會同運營商、軟硬件供應商以及相關專家學 者一道,抓緊豎起安全屏障。

  輿情點評

  自10月份三大運營商“流量單月不清零”政策實施以來,關于流量跑得越來越快的抱怨聲就不絕于耳,甚至有不少人懷疑這背后是運營商“搞鬼”。盡管三大運營商陸續作出回應,予以否認,但是并沒有打消公眾的疑慮。

  姑 且不談運營商背后是否做了手腳,用戶對流量的猜測質疑,其背后體現的是對運營商的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感,是從積年累月的消費體驗中得出來的結論。國務院 和相關部門在近年來至少有五次公開喊話,要求運營商加快推進“提速降費”,但是三大運營商久久才出臺的閹割版的“流量單月不清零”措施實在令人難言滿意。

  現在的現狀是,很多網友不相信運營商的辯解,他們確信運營商肯定偷了流量,而運營商拿不出能讓這些人信服的證據,證明自己沒有偷流量。

  當然,一些消費者流量“跑得快”的主觀感覺,也并不一定就準確,其中可能存在誤解。但必須明確的是,面對輿論質疑,運營商應該及時站出來自證清白,因為運營商掌握著全部的數據。

  從傳播學的角度看,懷疑來自信息的模糊性,只有消除這一狀況才能帶來確定的判斷,才能逐漸消除懷疑。所以,對于公眾“不清零后流量跑得更快”的吐槽,運營商們別只是澄清。

  一方面,需要消除模糊的信息,讓人們看到流量到底是如何計算的,是否存在流量被盜用的情況;另一方面,需要人們克制自己的想象,也需要人們放下“隨它去吧”的偷懶心理,真正把“流量跑得快”當成是一個必須弄清楚的議題,以實際行動和嚴謹的判斷,把事情弄個水落石出。

  我們期待著該問題被更多人關注與思考,從而讓“流量跑得快”的傳聞不再困擾公眾,也不再困擾運營商。

  (作者系法治周末谷尼輿情中心分析師)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