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藝術

邁阿密 中國藏家藝博會熱退燒

2015-12-24
來源: 21世紀經濟報道

 12月上旬,被稱為美洲當代藝術市場風向標的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在傍晚時分的細雨中開場,又在展商們忙着盤點銷售清單的熱熱鬧鬧中落幕。

    

    今年美國東海岸提前到來的雨季,並沒有影響藝博會火熱的銷售氣氛。“從銷售情況來說,展會首日便告捷。”紐約藝術經紀人保羅·卡斯敏說。來自于 范·德·維(Van de Weghe)畫廊的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作品《藍色的男人VI》(Man in Blue VI,1954),在公開展出首日便以1500萬美元(約合9609萬元人民币)的高價被藏家收入囊中。

    

    仍是美洲和歐洲藏家主場

    

    本屆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正是諾亞·霍洛維茨(Noah Horowitz)上任巴塞爾藝術展美洲區總監後的首秀,他曾是紐約軍械庫藝博會的執行總監。他說:“過去幾十年,美洲一直是全球藝術界的核心,與其他國 家和地區相比,美洲區保持着始終如一的獨特性與持續積極的發展。無論是從加拿大到南美洲,還是整個美國地區,這些區域藏家的收藏對邁阿密海灘巴塞爾十分重要。”

    

    今年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的重點展品清單一如既往的保持了美洲風格。甚至可以說,本屆展會所展示的藝術品,相比往年,更迎合了北美藏家的品味 和喜好。這從新入參展畫廊的構成情況可見一般。11家新加入畫廊中有5家來自紐約,3家來自洛杉磯,其他3家分別是來自舊金山、巴西和墨西哥城。

    

    主展區的267家畫廊中只有6%來自拉丁美洲,其他展區的比例略高,但也僅有11%。即便如此,其他地區的畫廊也不遺余力地在邁阿密着力展示自 己代理的拉丁美洲藝術家,以迎合美洲藏家的收藏趣味。紐約Henrique Faria Fine Art展示了墨西哥藝術家Emilio Chapela和哥倫比亞藝術家Miguel ángel Rojas的作品,而紐約Galerie Lelong和蘇黎世的Mai 36 Gallery則重點展示了古巴藝術家的作品。

    

    這也許是今年中國藏家在邁阿密較少露面的原因之一。與火熱的銷售情況形成對比的是,亞洲藏家面孔相比去年大大減少。據6家中國參展畫廊之一——北京現在畫廊合伙人黃燎原說:“我們熟悉的華人收藏家,基本都沒有出現。”

    

    是什麼讓中國藏家對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的熱潮開始悄悄退燒?相比色彩濃烈、形式突出的美洲風格作品,亞洲藏家似乎更青睞韻味悠長的本土藝 術,或是西方大师的經典藝術。對于亞洲藏家來說,大舉購入歷史與文化背景沒有共鳴的美洲作品,需要很大的勇氣,更何況,目前的亞洲藏家們對整個西方藝術的 了解仍然很大程度局限于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前任巴塞爾藝術展亞洲總監Magnus Renfrew曾表示:“要想在藝博會上向亞洲藏家銷售西方藝術作品,畫廊主持人必須非常敏感,展示一些相對有名的藝術家。想要銷售一些他們聞所未聞的藝 術家作品是非常困難的。”

    

    銷售火爆,藏品保守

    

    “展會正式對外開放前,我們带來的作品已經有超過20件被預訂了。”紐約藝術代理人Sean Kelly說,“今年比往年有更多的預售和預訂量。”Kelly畫廊展出的一件Antony Gormley的雕塑以52.3萬美元的價格售出。

    

    博覽會開幕首日,Hauser & Wirth Gallery带來的Paul McCarthy作品《白雪》(White Snow) 和David Zwirner畫廊带來的Neo Rauch作品—L?sung,均售出150萬美元的高價。一位佩斯畫廊的工作人員說:“路易斯·奈維爾森(Louise Nevelson)的早期雕塑和拼貼作品在VIP預覽一開始的時候就遭到了哄搶。”該畫廊為16件藝術品找到了買家,價格則在7.5萬-100萬美元(約 合人民币48萬元至650萬元)不等。

    

    盡管銷售情況上佳,但讓人略感失望的是,今年畫廊带來的作品更趨于保守,大部分藏品均為明星藝術家的經典系列作品,而非先鋒性或實驗性更強的作 品。“參展商們急于成交的心情呼之欲出,這似乎與今年藝術品市場並不景氣的大環境有關。”來自北京的藏家張先生對記者說,他並不願意透露自己的具體姓名。

    

    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的潮流從去年的呆板的形式主義轉移到了今年保守的拍賣行傳統題材——戈莫琴科薩畫廊展示的畢加索,海利·納麥德畫廊(Helly Nahmad)上亞歷山大·考爾德(Alexander Calder)展出的動態雕塑,和理查德·格雷畫廊(Richard Gray)的一幅安迪·沃霍爾的藍色《杰奎琳》(Jackie)都印證了這一觀點。它們都是在市場上相對來說更容易售出的“安全選擇”。

    

    當然藝博會本來就是交易的所在,“我不認為博覽會是很好的接觸藝術的方式。”舊金山中華藝術基金會副總監陳暢曾在今年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上表 示,“很多人忽略了,進了這個展場就要用商業的標准來衡量。如果缺乏必要的儲備和思考而來到這里尋找藝術的話,很容易迷失。不論多資深的人,只能認識了解 部分東西,而且有時也會看走眼。況且一個普通觀眾直接來到一個售賣的市場,此前一無所知,怎麼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藝博會的確不是藝術教育的最佳場所。但如果畫廊們能带來更多有挑戰的作品,而不是那些放在家也能賣出去的佳作,藏家們興許能在藝博會上放手一搏,形成收藏的新風向。

[責任編輯:淇心]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