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東北振興政策不再「給」而是「改」

2016-01-06
来源:香港商报

哈大高铁驶入沈阳站(新华社图片)

 【香港商报网讯】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會議提出,到2020年,東北地區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在此基礎上爭取再用10年左右時間,東北地區要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支撐帶。對此,接受本報采訪的專家表示,在中國經濟下行的宏觀環境下,一直「拖累」經濟指數的東三省顯得更有振興崛起的迫切性,此次東北振興規劃相比以前更具針對性,抓住了東北地區發展困境的根本,政策不再是「給」而是「改」,振興東北歸根結底還是要靠全面深化改革。總體來說,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底子深厚,只要能做好改革,發展前景非常廣闊。香港商報記者 張幸

 
「經濟塌陷」逼迫重振
 
近年來,東北三省經濟增速持續放緩,成為中國四大板塊中經濟總體指標最低的區域,甚至被媒體以「斷崖式下跌」、「塌陷」、「滑出底線」等說法論斷。從數據來看,這樣的形容并非沒有道理。從2013年起,東北地區經濟增長呈現出明顯減速,到2014年東北三省經濟增速集體跌破合理區間,吉林、遼寧、黑龍江的經濟增速分別是6.5%、5.8%、5.6%,遠低於全國平均增速8.3%,在全國分別位列倒數第二、第三和第四,被外界認為是「經濟塌陷區」。
 
2015年,東北三省依然沒有能夠走出GDP增速倒數陰影。在全國31個省份公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數據中,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經濟增速分別為2.7%、6.3%、5.5%,位列全國后五位,其中遼寧墊底。如今,這并不樂觀的經濟狀況正讓亦呈現除「新東北現象」,傳統工業產能過剩,投資拉動明顯減弱,多地財政入不敷出,人口加速流失等經濟失速連鎖反應。
 
在這樣困頓的情況下,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振興東北的若干意見,對東北來說無疑是提振人心的好消息,表明東北地區振興發展再次迎來了重要契機。知名財經評論員余豐慧對本報表示,此時把振興東北重新提出來,釋放的第一個信號是過往振興東北在落實以及效果上并不明顯,無論是出於政治還是經濟上的考量,中央在規劃上都要再加把力。另外一個信號則是東北振興的迫切性越來越大,目前東北的再就業以及社會保障的負擔是全國最重的,其社保基金已經收不抵支了,社保以及稅收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經濟增長,經濟蛋糕做大后,其他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接受本報采訪的中國社科院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陳耀認為,從中國宏觀經濟層面來說,當下經濟下行壓力大,東三省經濟增速會影響到中國實現預定的GDP增速,再放任下去,經濟全局只會越來越糟。并且東北地區與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相比經濟發展差距巨大,從均衡區域發展的角度看,也應該振興東北。
 
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瑞則提到,中央現在特別關注東北地區,跟其他地方不一樣,它處在一個國際形勢錯綜復雜的東北亞地區,它的發展情況如何直接與這個區域的穩定、經濟穩定和繁榮相關,所以中央很重視這一塊,把它作為很重要的問題放在高層來決策與思考。
 
沉痾頑疾重 改革難度大
 
作為中國工業化最早、重工業程度最深的區域,東北三省曾憑藉豐富的自然資源先行一步發展。1945年,東北成為了亞洲最發達的地區;1942年東北的城市化水平達23.8%,而全國平均城市化水平直到1986年才達到23.7%,單從這一角度來說,東北超越了大部分地區40年。
 
為加快發展步伐,2003年,中國政府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在政策的扶持下,東北經濟度過了曾經一枝獨秀的「黃金十年」。數據顯示,2003年到2012年,東北三省國內生產總值翻了兩番多,年均增長12.7%,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年均增速分別為12.8%、13.8%和11.7%,不僅高出同期全國平均增速10.7%近兩個百分點,而且高於東部沿海平均水平。
 
為什麼曾經風光一時的東北經濟成了「老大難」?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認為,東北目前表現為3個衰退:一是資源性衰退,是由資源枯竭導致;第二是結構性衰退,老舊設備、工藝、技術生產的產品競爭力低,導致企業競爭力乏力;第三是體制性衰退,受過去計劃經濟影響,現在體制機制上仍然存在問題。這3個問題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導致東北進入了「新東北現象」。
 
「『新東北現象』是結構問題長期積累的集中爆發。雖經過10多年的振興發展,東北地區的經濟結構發生了一系列深刻變化,但長期積累的一些結構性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一旦外部環境發生改變,就可能對經濟增長形成劇烈沖擊。」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占斌說。
 
「東北地區由於過往深厚的國有企業基底,在改革升級方面包袱很大,有不少過往歷史遺留問題。」余豐慧說,加上東北的產業結構單一,偏向於汽車制造、鋼鐵、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化工等資源型企業以及重化工業,使得東北極易遭受區域外需求變化、國際價格變化的沖擊,近一兩年全球大宗商品以及資源性商品下跌非常厲害,為高度依賴重工業、初級產品的東北三省帶來巨大壓力。
 
以吉林為例,在該省工業結構中,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三大產業,分別占吉林省GDP的10%、7%、9%,「一柱擎天」、「二人轉」、「三國演義」現象突出,這些重點產業對吉林省工業增長貢獻率高達近85%。因此,有一汽打個「打噴嚏」,吉林省就會「感冒」之說。
 
《意見》藥方更具針對性
 
對於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意見》開出了相應的藥方,強調重點要在4個方面著力。一是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要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一個同市場完全對接、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二是著力推進結構調整,下大力氣改變傳統產品占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產品居多的單一產品結構。三是著力鼓勵創新創業,把創新作為東北內生發展動力的主要生成點,激發調動全社會創新創業激情。四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陳耀認為,《意見》比以往的政策更具針對性,尤其是第一、二點可謂是一針見血,指出東北經濟遇到困難的根主要在體制機制上面。過往政策過於籠統,將東北、西北都一起納入考量,簡單地實行給予政策優惠的措施,這種措施一時或許會有效,但體制機制沒有發生變革的情況下這些措施無法長期促進經濟增長,東北經濟要想破除困境就必須要在機制上動刀。
 
東北地區必須向改革創新要動力,向轉型升級要活力。今年4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東北三省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曾經說:「振興東北不能『等靠要』,而要靠『闖改創』,要抓住關鍵問題,主動作為。」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經過十幾年實行振興政策后再次落入困境,政策本身值得反思。如果繼續沿用倚重扶持、推遲或避免深層改革的路子,必定無法應對大幅減產能、產業轉型升級、創新驅動的新挑戰,且要延誤時機,必須用改革開放的思路和辦法,走出一條地區振興的新路。
 
余豐慧指出,正如《意見》所提,要抓好新一輪的機遇,最重要還是體制機制的改革,這不能只是流於形勢,而是真正讓市場經濟的機制運轉好,徹徹底底讓市場經濟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不然的話政府依舊設置很多門檻,依舊是漫長的審批流程,根本無法振興東北。
 
「在解決好機制的情況下,再抓好創新政策,在老的工業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力量,不能再走2008年大投資來刺激的老路,要通過創新提高全要素的生產力,提高單位勞動力、生產資源、資本以及管理的效率,當這些生產力要素不斷提高后,就是綠色的、創新的、高效的經濟增長模式。」余豐慧說。
 
再次振興考驗高層智慧
 
中央支持是地方發展最堅強的后盾,繼2003年《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和2014年《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后,而2015年版《意見》是國家第三次出臺支持東北地區發展的政策文件。
 
李克強此前表示,東北振興已經進行了10年,現在要上一個新臺階,要在改革開放中實現東北新一輪振興。但顯然,經過了10多年的發展和變化,新一輪振興與過去的振興內涵完全不同。
 
劉瑞表示,2003年提振興東北有一個背景,即在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布局上,最先提出的是西部大開發,之后再輪到東北振興,然后有中部崛起,在西部大開發之前是沿海開放。中國經濟30多年的發展,在區域上有這樣一個循環,一些相對問題比較多、比較落后的區域的問題就會一步一步暴露出來,因此需要想辦法加以彌補。
 
國家發改委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司司長周建平認為,東北地區目前碰到的問題和十年前碰到的問題是截然不同的。目前東北三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已經由2003年的不足3000美元提高到2014年的超過8000美元,遼寧省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現在面臨的問題是發展中的問題,和十多年前面臨的大量職工下崗、大量企業關閉破產等問題,是截然不同的。
 
陳耀亦指出,此次規劃方案與2003年的振興方案大有不同,難度遠遠高於2003年。「上一輪的困難主要在於金融危機剛過,東北以及中西部與沿海地區的差距明顯拉大,并且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東北地區本身產業流失嚴重。而當下東北的問題除了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外,更多的是東北自身的內部體制機制問題,很難通過普通的行政手段解決。」陳耀說。
 
劉瑞認為,現在相當於是進行第二次振興東北,與上一輪不同的是,現在其他區域推進都很順利,而且成果都已顯示出來。但是第一次東北的振興,幾年的輝煌后慢慢就掉下來了,這說明不是僅靠外部政策就能搞活的,要更多的考慮內部出現了什麼問題,想辦法重新梳理它的內部機制,重新激活活力。
 
轉型升級高端制造
 
李克強曾說,從全國四大板塊看,目前經濟下行壓力最大、經濟總體指標最低的就是東北。但反過來看,中國經濟潛力最大、爆發力最強的地區也是東北,因為東北有幾十年的工業基礎,有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也有豐厚的資源。
 
「東北地區歷來是中國的一個戰略要地,因為它是東北亞經濟的一個重要地帶,而且在過去中國經濟初期的建設中一直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后來改革開放,它雖然相對較沿海地區、南方地區有所緩慢,但是它的基礎在、資源在,各種區域優勢在,所以如果給一些比較好的政策,類似的機制搞活,它的影響力會恢復,這一點我們還是有信心的。」劉瑞說。
 
張占斌亦持相同觀點,他認為從發展趨勢看,東北老工業基地還蘊藏著巨大的活力,裝備制造業在世界上也有很強的競爭力,在今后相對較長的一個時期內,東北經濟仍將處在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的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工業特別是裝備制造業在東北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競爭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仍將是第一位的。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但是制造業雖大,格局不高,競爭力不強。目前國家面臨經濟轉型,而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比如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直接關乎著未來中國經濟能不能走出世界去競爭,能不能延續國家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技術工人的人均比例位居全國第一,擁有一重、哈電、一汽、長客、鞍鋼、瀋陽機床、瀋鼓、瀋飛、大連造船等一批國寶級企業,在重大技術裝備和國防科技工業等領域繼續發揮著全局性、戰略性支柱作用,對中國發展制造業可謂意義重大。
 
余豐慧認為,如果能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傳統制造業進行轉型升級,向德國的工業4.0學習,貫徹好「中國制造業2025」戰略,結合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以及感應技術,走高端制造業的道路來發展東北制造業,東北地區必然將展現出一幅全新圖景。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