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4

“秦风个展”于亚洲艺术中心(台北)开幕

2016-01-11
来源:凤凰文化

“秦风个展”于亚洲艺术中心(台北)开幕

展览名称:秦风个展

展览地点:亚洲艺术中心台北二馆|台北市乐群二路93号

开幕酒会:2016.01.09 下午3点

展览日期:2016.01.09 – 2016.02.28

2016年1月9日下午3点,由亚洲艺术中心主办并策划的“秦风个展” 于台北二馆盛大开幕,本展览是继2014年亚洲艺术中心(北京)举办“释放未来: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获得热烈回响后秦风先生与亚洲艺术中心(台北)的又一次深度合作。本次展览深入探讨了当代水墨中特有的现代性视野与中国文化价值。亚洲艺术中心董事长李敦朗先生、亚洲艺术中心总经理李宜勳先生、台湾知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徐晓晰女士、台湾艺术家李绍荣先生、台北艺博执行长王焜生先生、台湾知名节目主持人陈鸿先生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秦风不仅是艺术家,也是世界知名导师与策展人,致力于绘画材料与绘画语言的研究。1996年应德国政府邀请前往柏林,担任中德艺术交流大使并任教于柏林艺术大学,在欧洲生活时期受到了抽象表现主义哲学的影响,间接改变了其作品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亦坚定地探索如何把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根基与不断变化的世界相融合。自2000年后秦风的作品渐渐更视觉化,“水”、“圆”、“方”等符号逐渐在作品中清晰;而咖啡、茶、压克力、墨这些看似差异甚大的东西方事物在其作品中被智慧性的运用。作品形式不拘泥于平面绘画,如空间装置、雕塑、陶瓷、行为影像等各种艺术形式也都在秦风的艺术观念中串联到一起。其作品以“后现代水墨”为标志,是最多被西方重要博物馆收藏的当代艺术家之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彭锋在《秦风的后现代水墨》中谈到:“秦风艺术中的力量,一方面源自与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的对话,另一方面源自充满野性的原始欲望的迸发。如果说文明景观能够给我们日神般的梦幻,那么原始欲望则给我们酒神般的沉醉。秦风把他的作品归入『文明景观』和『欲望风景』两个系列,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类文明与欲望之间的冲突与和解。没有欲望的驱使,文明就失去了动力。没有文明的引导,欲望就无法升华。秦风善于从文明和欲望中吸取力量,从而让他的作品生发出一种醉生梦死般的效果。”

此次台北展览将同时呈现秦风“欲望风景”、“文明景观”与最近期“山水社会”系列作品。以水墨语言为根本,透过多种媒介传达思想和文化的视觉层次,而重覆出现之圆形、圆弧线条又带着周而复始的哲学隐喻,蕴含着东方特有的气量与宽容!秦风的作品试图从平面往空间与装置延伸,然而却非透过表像层层堆叠,反之,是由流动的“笔力”铸成框架,创造充满内涵的气场与回响,将观者团团包住。若将状态比拟为音乐,则有如激昂的交响乐,交织着人类情感、欲望和控制,又或如禅宗句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由于秦风在文化特性方面渊博的学识,使他的作品具备神话般想像的力量、蓬勃的张力,进而受到国际艺术圈肯定。继2015年受邀在瑞士圣‧乌尔班当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artpavillon-st-urban, Switzerland) 举行“墨变”个展、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以及11月于北京当代艺术馆举办与美国知名雕塑大师布鲁斯‧比斯利(Bruce Beasley) 的对话展后,2016年,于亚洲艺术中心台北二馆举办个展,展期将持续至2月28日,诚挚邀请您一同感受艺术家的心灵力量。

关于艺术家:

秦风,1961年出生于中国新疆、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1996年受德国柏林市政府邀请任艺术大使,曾任教柏林艺术大学,2006年创建北京当代艺术馆;任教中央美院研究生导师和哈佛大学亚洲中心当代艺术研究员。

近年来展出于:喜马拉雅美术馆(上海,中国)、圣乌尔班当代艺术博物馆(卢塞恩,瑞士)、巴黎市政厅(巴黎,法国)、布鲁斯博物馆(格林尼治,美国)、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佛罗斯特美术馆(迈阿密,美国)、哈佛大学(波士顿,美国)、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天津,中国)、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美国)、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中国)、波士顿博物馆(波士顿,美国)、以色列美术馆(耶路撒冷,以色列)、大都会博物馆(纽约,美国)、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胡姆勒拜克,丹麦) 等。

公共收藏于:大英博物馆,英国/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美国/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美国/ 亚太博物馆,美国/ 福特基金会,美国/ 麦克道威尔文艺营,美国/ 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美国/ 耶鲁大学美术馆,美国/ 史密斯学院美术馆,美国/ 克洛亚洲艺术馆,美国/ 法国国家基金会,法国/ 香港梁洁华基金会,中国/ 汉堡现代艺术馆,德国/ 丹麦当代艺术博物馆,丹麦等。

艺术家自述:“我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生命经验中的文化跨度。之前不同地方的经历,包括现在经常穿梭于云南、上海、纽约、波士顿、北京,这些是我最重要的创作基石。作为1960年代的人,我有幸经历了上面三五代人都无法经历的东西。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幻觉的残酷世界,经历了恶魔般的权力体制、家庭体制和社会的环境,现在又处在一个梦幻般的状态,有对未来的各种幻想和憧景。”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