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駐港澳辦主任彭家傑暢談一帶一路
彭家傑與香港商報助理總編輯胡茵(左二)、財經部副主任黃兆琦(左一)及記者劉佳玲合照。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胡茵、劉佳玲、黃兆琦報道:在2016年港府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梁振英將「一帶一路」作為獨立章節,用了整整28個段落闡述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可以發揮的作用,期望找到香港經濟新的增長點。作為香港第二大貿易夥伴以及內地第一大貿易夥伴,歐盟對「一帶一路」建設的看法顯得尤為舉足輕重。為此,本報記者專門聯繫並採訪了歐盟駐港澳辦主任彭家傑,請他分享對於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看法及香港於其中的作為。
彭家傑是荷蘭人,已在香港駐守3年半。在此之前,他是歐盟駐馬來西亞的大使。在他眼中,香港是個氣候溫潤潮濕而且有很多健康食品的地方。他非常有語言天分,會講4種語言,包括英語、法語、德語和荷蘭語。但是,他似乎不是一個口若懸河的人,面對記者提問,他顯得彬彬有禮又謙虛謹慎。
歐盟對一帶一路樂見其成
如同彭家傑的答問風格一樣,中國剛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時,歐洲國家的取態都相對審慎。
彭家傑說,隨著中國領導人一次次出訪,以及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講解,歐洲的態度也從觀望轉變至務實。此後,中英開啟構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黃金時代」,中德對接「中國製造2025」和「德國工業4.0」進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開展「16+1」合作等,無不顯示歐洲與中國互動、合作的突飛猛進。
誠如彭家傑所講,歐盟的基因屬性是跨地域合作,因此,對於「一帶一路」——倡導跨地域合作的政策,歐盟自然是樂見其成。
中歐共建合作聯繫平臺
當然,這樣一個涉及逾60個國家與地區、輻射逾六成全球人口數量的龐大經濟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必然面對一個問題:各國如何協調聯繫創造共贏局面,而不是玩「零和遊戲」。
對此,彭家傑表示,歐盟與中國設立了一個聯繫平臺(connectivityplatform),兩邊的高層官員和技術專家針對如何鏈接不同項目、如何使投資利益最大化等問題,都將在此平臺進行討論。「這個平臺已於去年底開始運作,當年12月份舉行了第一次會議。」
香港角色可以非常多元
至於香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的角色,彭家傑表示「可以非常多元」,作為連接內地及其他國家的金融商務中心,香港在金融、法務、貿易、信息流通等各個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不過,根據3年多觀察,彭家傑亦認為香港政府在制訂中長期發展計劃方面仍有所欠缺,有關政制發展的爭拗佔據了人們太多的時間,變相壓縮了市民對其他社會、經濟議題的注意力。「舉個例子,自從人民幣開始走上國際化路途之後,香港作為獨一無二的離岸人民幣市場的角色逐漸淡化。」他表示,這表明人民幣是受國際歡迎的,而香港此時此刻就要訓練更多人才、研發新的市場工具,把握新的發展機遇,在競爭中打拼出新的坦途。
歐元匯率低企 港企勿失良機
對香港市場前景,彭家傑充滿信心。
他表示,香港的軟實力十分強勁。「作為世界經濟的玩家之一,香港握有多張王牌,例如法律制度完善、司法獨立、信息流通自由、營商環境優越和廉潔的政府等。」
彭家傑稱,歐洲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將著重於綠色環境、金融科技創新、通訊技術創新等方面。在目前歐元匯率低企、歐洲公司資產價廉物美的時刻,相信有意尋找合作夥伴的香港及內地企業不會錯失良機。
香港現時版權法例非常過時
彭家傑認為,香港仍有不少地方需要改變,以提升競爭力和追上國際標準。當中,就包括被一些立法會議員一直拉布拖延的「2014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
對於香港版權法例,彭家傑明確表示「不會干預或參與香港的爭議」,「也無法就香港的有關修例草案是否取得平衡作出評論」。不過,他強調,香港現時的版權保障法例非常過時,對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作品在互聯網的使用等等,都無法提供足夠的保障。
事實上,正如彭家傑所指,歐盟早已修訂有關的法例,並就版權保障以及言論和表達自由取得了良好平衡,「歐盟成員國家公民不會認為他們的言論自由因新法例的引入而有所限制」。
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宜早不宜遲
最近,一則有關歐盟「推遲決定」是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MarketEconomyStatus,MES)的新聞不斷發酵。但事實上,歐盟委員會的會議新聞稿僅僅顯示,1月13日的歐盟會議只是一個預備會議,是為之後的相關討論收集資料及設置議程。
中歐企業競爭「是健康的」
關於是否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歸根結底,這是一次歐盟與中國關於貿易及企業競爭的博弈」。例如,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開展「16+1」合作以來,匈塞鐵路等基建項目逐一落實,而每次中東歐國家與中國企業的成功合作,都可能代表一個歐洲企業在項目競爭中的失敗。
對於這種「博弈」,歐盟駐港澳辦事處主任彭家傑表示要相信市場競爭,如果項目投標規則公平,那麼中國企業與歐洲企業的競爭就是健康的。他續稱,這些項目規模龐大,通常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例如圖紙設計、基礎建設和監督管理等,相信未來具有競爭力的中國企業和歐洲企業將一起合作,開發出更多項目。
中歐經濟互補 共同利益多多
既然歐盟承認中歐企業在基建項目等方面的競爭是健康的,為何又在貿易方面仍設重重壁壘?而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就意味著歐盟在國際貿易反傾銷調查中擁有天然優勢,這顯然對中國並不公平。
如果一種商品的出口國被認定為「市場經濟國家」,那麼在進行反傾銷調查時,就必須根據該產品在該國的實際成本和價格計算其正常價格;相反,如果是「非市場經濟國家」,就要引用與出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大致相當的市場經濟國家(即替代國)的成本數據來計算,進而確定傾銷幅度,而不使用出口國的原始數據。例如20世紀90年代,歐盟對中國彩電實行反傾銷,就是將新加坡作為替代國來計算中國彩電的生產成本。
事實上,中國與歐盟之間有強烈的經濟互補性和共同利益。歐盟提出了「容克計劃」,中國有「一帶一路」戰略;歐盟國家打造「工業4.0」,中國有「中國製造2025」;歐盟國家在大飛機製造、工業設備生產等方面當仁不讓,中國在家用電器等產品方面亦優勢明顯。充分釋放經濟參與者的比較優勢並進行自由交易,是市場經濟的精神內核。若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將進一步打破貿易壁壘,深化彼此投資,推動歐洲就業增長和經濟復蘇。歐盟若要把握中國未來5年高達10萬億美元的進口市場,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宜早不宜遲。香港商報記者劉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