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0

張效林:京津冀會展業應優勢互補、全面融合

2016-01-27
来源:中國經濟網

   當下在京津冀最熱門的話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打造環首都經濟圈,這是一項重大國家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先是八十年代初貼近港澳的珠三角發展起來,設立深圳、珠海、汕頭經濟特區,帶動了制造業的三來一補和國家出口戰略的發展。九十年代初鄧小平南巡及視察上海,強調堅持改革開放,並給上海松綁,建立浦東開發區,繼而開放沿海14個城市,使得長三角迅速發展起來。本來大家都期盼新世紀下一個發展熱點應該是京津冀和環渤海經濟圈,但遲遲未能出現。由於行政轄區利益和思想觀念的束縛,長期以來北京、天津背向發展,兩市中間是空白帶。河北雖緊緊環繞京津,但受益不多。三地經濟結構發展水平差異較大。

  京津在地區及環渤海的輻射帶動小

  三次產業結構比重是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在GDP中的占比一般都達到百分之六七十,北京的三產占比全國居首,2014年高達77.9%,與美國相當,上海為60%,但天津只有49.3%不到一半,而河北才37.2%,在全國居末位。反映在居民生活水平上,201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北京為43910元,天津31506元,河北只有24220元,相差很大。反映在產業結構上,北京以創新科技、文化產業和高端服務業為主,輻射全國;天津先進制造業比較強,但服務業欠發達,生活水平較北京低;而河北則是以高消耗的低端制造業、資源采掘為主,不僅人民生活水平更低,而且環境汙染嚴重,全國汙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河北就占了7個,天津也在其列。

  由於經濟融合度低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在京津冀乃至整個環渤海地區所起到的輻射帶動作用遠小於上海在長三角,廣州、深圳在珠三角所起的帶動作用。

  確定未來京津冀三省市功能定位

  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已是個老話題,2011年就列入國家發展規劃,但一直進展緩慢。直到去年2月26日習主席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座談會,提出七點要求後,三地才真正動了起來。今年4月30日政治局開會審議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習主席指出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必須去除官本位思想。所以習主席說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絕非易事,需要各地區、各部門痛下決心,摒棄一切私心雜念,以大局為重、以國家利益為重、以民族振興為重,勉力於全面深化改革,力爭早日形成新的體制機制。並為京津冀協同發展“點題”:戰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調整經濟結構和空間結構,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增長極。未來京津冀三省市功能定位分別為:

  北京市:“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

  天津市:“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河北省:“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

  為此國務院成立了以副總理張高麗為組長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召集三地和相關部委研究部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具體工作和相關政策措施,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協同發展是三個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

  京津冀交通、環保突破聯動

  2015年11月初交通運輸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的《京津冀協同發展交通一體化規劃(2014-2020年)》已獲批,近日即將印發。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一批重點工程取得積極進展。津保鐵路將在年底前通車,京張鐵路、京濱城際、京唐城際、京霸城際力爭年內開工,廊深城際等正在開展前期工作,首都機場到北京新機場的聯絡線正在加快規劃;公路方面,繼續推進首都地區環線廊坊段建設;水運方面,將研究建立新的津冀沿海航區海事綜合監管機制,推進天津、河北港口資源共享與統一監管。在交通運輸部通信中心的指導下,京津冀三地已經初步形成了《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互聯互通實施方案》。今年,北京、天津、石家莊、張家口、保定、廊坊六座城市將率先啟動“一卡通”試點。按照交通運輸部的計劃,2017年,京津冀有望全面實現一卡通。

  近日京津冀三地環保廳局正式簽署了《京津冀區域環境保護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協議》,明確以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為重點,以聯合立法、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測、應急聯動等十個方面為突破口,聯防聯控,共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

  出台產業對接和轉移新政

  在產業對接方面,北京與河北共建曹妃甸協同發展示范區,設立了200億元的首鋼京冀協同發展投資基金,20多家北京企業到曹妃甸落戶發展;北京現代第四工廠落戶河北滄州並於今年4月實現開工建設。北京市還探索由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實施異地監管,推動北京地區22家生物制藥企業集中簽約落戶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依托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優勢,推動中關村示范區、亦莊開發區與津冀合作共建大數據走廊、保定中關村創新中心等科技園區。

  下一步北京市將繼續推進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北京核心功能,解決北京大城市病三大重點任務。天津市積極對接北京創新資源和科技成果,主動向河北延伸產業鏈條。加快建設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寧河未來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區,以及天津——河北涉縣天鐵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天津——河北蘆台漢沽協同發展示范區等多個重點合作平台。

  產業轉移、結構調整,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利益分配,利益分配問題解決不好,產業轉移就很難推行下去。為破除產業轉移稅收利益的藩籬,財政部今年6月24日公布《京津冀協同發展產業轉移對接企業稅收分享辦法》,明確納入地區間范圍的稅種包括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營業稅三稅地方分成部分(簡稱“三稅”)。遷出企業在遷入地完成工商和稅務登記變更並達產後三年內繳納的“三稅”,由遷入地區和遷出地區按50%∶50%比例分享。《辦法》規定,稅收分享的上限為企業遷移前三年在遷出地繳納的“三稅”總和,達到上限後,遷出地區不再分享。

  三地的會展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步伐的大背景對三地的會展業有哪些機遇和挑戰?如何將三地的會展業發展融入到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軌道之中?首先我們來看看近兩年京津冀會展經濟圈的發展狀況,以及與其他區域會展經濟圈的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近兩年,北京的展覽業持續下滑,天津、河北雖有一定發展,但會展資源有限,影響未來的發展。從表2可以看出,與長三角和珠三角會展圈相比,環渤海會展規模偏較小,北京一家獨大,津冀較弱,沒有形成雁陣發展模式,總體呈下降態勢。

  致北京展覽項目“外流”的多種原因

  1、產業轉移,展會市場空心化。產業結構變化,市場環境轉型,非首都功能疏解,產業轉移,展會市場流失;

  2、場館設施條件不足,影響展會拓展空間。缺乏20萬平米以上的特大展館,致使一批大型展會因拓展空間受限不得不南移(津冀亦無相應特大展館條件,再加上三地會展發展並無統籌規劃協調,故未能將北京流失的會展資源留在京津冀地區);

  3、配套設施不完善,區域布局集中,場館大多集中在城市東北部,交通條件受限;

  4、政策體制不完善,扶持政策力度不夠,市政府無統一協調管理機構,辦展單位需到處磕頭蓋章;各項行政收費不合理、不公開、不透明,使得展覽成本逐年上漲;

  5、首都所在,大型密集人流活動安全壓力大,出現突發事件政治敏感度高,因此各種限制也多。(大型重要國際活動如奧運會、APEC、世運會等期間、國內重要政治活動如黨代會和其他重大政治活動期間,會展慶典活動及其物流、安保都受嚴格限制)

  北京會展業優勢仍很明顯

  1、會展資源優勢:眾多國家部委、貿促會、群團組織、事業單位、國家級行業學、協會、央企、民營和外資公司,所辦會議展覽遍及全國,除此之外還有北京市區級委辦機構和各類組織的辦會辦展資源,北京是排名前10的國際會議城市,也是國內UFI認證展覽最多的城市;

  2、人才、策劃、創意、管理優勢及場館經營優勢;

  3、成熟的會展服務(搭建、物流、信息軟件服務、廣告及活動推廣等)優勢;

  4、專業觀眾優勢:部委管理部門、行業組織、各大企業及軍隊各總部采購決策機構、科研院所、眾多院校、外國企業駐華機構、使館、外商協會;

  5、媒體宣傳優勢(央媒、京媒、外媒、專業媒體、網絡媒體眾多);

  6、區位交通優勢;全國乃至整個亞洲最重要的交通轉運樞紐;

  7、食宿接待優勢、休閑旅遊資源優勢等等。

  三地會展仍要優勢互補、錯位發展

  如能利用北京會展產業發展的首都資源優勢,以及天津、河北承接北京溢出效應的區位和空間優勢,本著與周邊城市“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原則,發揮北京龍頭帶動作用,從比較優勢出發,發揮北京會展資源優勢、人才優勢、總部經濟優勢,選擇適合北京定位的展會項目,促進北京展覽業的升級轉型,同時將北京部分展會轉移至天津或者河北,分解北京的會展市場壓力,發揮整體優勢,擴大區域的展覽容量,促進京津冀區域會展經濟協調發展。

  三地資源整合,天津、河北兩地展館和其他項目的籌建將有利於緩解北京市會展場館設施、交通、生態環境及會展成本等因素對會展業發展的制約。

  建議對“天津國家會展中心”選址重新論證

  最近幾年各地展館建設風起雲湧,唯獨京津冀地區缺少適合大型展會成長發展的特大型展館,嚴重制約了一批行業大型展會的發展,如北京汽車展、中國國際機床展、北京工程建築機械展、北京國際印刷展、中國鑄造博覽會、中國國際汽車用品展等深受北京展館容量不足的苦惱。也導致國際紡織機械展、中國國際服裝博覽會等一批大型展會南下。如果尚未開工暫時擱置的天津國家會展中心(原規劃地點與京津冀區域融合的方向不符),能夠重新論證規劃地點,將其改在天津武清,靠近北京新機場和京滬高鐵、京滬高速、京台高速的位置,或者京津冀通過協調能共同在廊坊規劃建設一個超大型展館,最符合京津冀區域會展發展的需要。

  處於京津保核心區域的交通設施在今後三年內將得到極大的改善,特別是北京新機場的建成,將使其成為華北乃至整個環渤海區域最便捷的交通樞紐。在這裏建館辦展可使北京現有大型展會進一步拓展成長,還有一批北京起家的流動性的大型專業展會如中國國際農機展、全國制藥機械博覽會、中國畜牧業博覽會等也在期盼京津冀區域大展館的建設,以便重回華北辦展。

 

 

 


 

 

  未來京津冀協同下的會展才能有大作為

  這樣就有可能把流失的會展資源重新吸引回京津冀,大大促進整個區域的會展發展。通過京津冀會展的協同發展,可以大大帶動新展館及其周邊城鎮的發展,疏解北京的大城市病,減輕其超負荷的交通壓力,更好地促進京津冀區域的產業轉移。更重要的是會展協同發展可以極大地促進津冀兩地的產業結構調整。通過我們常說的會展(1:9)拉動作用,主要是拉動服務業的發展,提升津冀兩地三產在GDP中的占比,改善兩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北京市十三五會展業發展規劃評審會上,筆者曾提出就北京談北京會展規劃意義不大,未來北京的會展發展只有納入到整個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規劃中才能有大的作為,才能發揮北京會展資源的潛力,並真正發揮會展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否則就只能被動地坐看北京展覽資源一年年流失到滬、廣等地而無所作為。也會導致津、冀兩地的會展後期發展乏力,無法為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及轉型發展提供所需的助力。

  為此,我們呼籲京津冀區域會展業未來的發展,應重視相互間的合作與協同發展。各方可以結合自己的比較優勢,積極與其他方開展項目合作或會展資源共享,從而在相對優勢會展資源互補的基礎上,實現京津冀會展業的更深融合和更大范圍的協同發展。

  樹立全局意識,積極推動建立京津冀會展業合作機制

  首先進一步強化協同發展意識,摒棄地方主義和孤立發展的思想,在兩個層面上進一步強化協同發展意識。在政府管理層面,樹立京津冀全盤意識,積極推動建立京津冀會展業合作機制,努力打造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會展平台;在市場參與者層面,建立資源共享、既競爭又合作的市場夥伴關系。

  其次,需要建立和完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溝通和協調機制,消除產業轉移中的制度障礙。“十三五”期間對京津冀會展業協調發展而言,需要盡快建立健全京津冀會展業協同發展的機制和管理機構,促進京津冀地區會展業的協調發展。

  再次,組織編制京津冀會展業協同發展規劃。京津冀會展業協同發展規劃包括區域大型展館的建設規劃應成為京津冀區域總體規劃的一部分,是指導京津冀會展業快速協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加快制定京津冀會展業協同發展規劃,以推動京津冀會展業快速協同發展。

  還有就是加大京津冀會展資源的整合力度。加強區域內場館之間的信息溝通和經驗分享,深化京津冀會展企業間的合作,共同打造品牌展會項目;區域內各方要結合自身的定位和資源優勢,開發或合作開發具有各自特色的差異化展會項目,實行錯位發展;同時,要創造條件,進一步促進會展人才在京津冀區域內的自由流動,為京津冀會展業的協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作者系機械汽車展覽聯合會秘書長)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