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第三季度中国GDP首次「破7」之后,外界对中国经济「探底」的话题就从未停歇过。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中国经济「年报」,全年增速6.9%,为25年来最低涨幅。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作别「7」,步入「6」时代。这是继2012年中国经济不再保「8」之后,宏观经济指标的又一次重大转变。虽然未来经济增速或进一步下滑,但业界认为,内部结构出现明显调整,一些代表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的数据表现良好。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关键转捩点在於过剩产能出清,新经济增长点在於消费和服务业这两大领域,而减税等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有助於激发民间的生机与活力。香港商报记者 张幸
GDP增速告别「7」时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分季度看,2015年前两个季度分别为7%,三季度增长6.9%,四季度增长6.8%,到了最低点,显示中国经济持续放缓。
虽然增速曲线呈现下滑的走势,但在多数经济学者眼中,「这样的增速符合预期」。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去年一年,世界经济整体增长在2.4%左右,中国经济保持6.9%这样一个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达到25%左右。应当说中国在十分复杂,困难状况下,取得这样一个增长速度,来之不易。
结构调整阵痛难免
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单论GDP增速已无多大意义,全年6.9%这个增长速度符合经济新常态下发展要求,处於「三期叠加」的中国经济的放缓在意料中,结构调整的阵痛不可避免。
接受本报采访的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则认为,中国的GDP在过去几年其实都已经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趋势,目前中国还在经济调节的过程中,许多积累的问题还未得到释放,所以去年全年GDP出现按季度下滑的情况并不奇怪,6.9%的数据实质上已经有所高估,实际情况可能已经没有数据显示那麽乐观。
但无论如何,目前公布的数据基本达成去年年初政府设定的年度GDP「7%左右」的目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早先谈及GDP增速「破7」时曾强调:「我们从来没有讲过要死守某一个点,而是让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7%左右的GDP增速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6.9%的GDP增速,恰在7%的偏左一点,在李克强总理「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经济内部构成出现调整
虽然2015年GDP各季度的增长数值基本持平,但从GDP内部构成来看,多项数据创下近期新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创近16年来新低,其中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出现明显下滑;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创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10.7%,创近12年来新低。
从三大需求看,投资持续回落是去年经济增速放缓的重要因素。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本报表示,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大幅下降5.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进一步下降至1%,同比下降9.5个百分点,不但直接拉低投资增速,而且影响钢材、水泥等重工业产品需求走弱。
工业去过剩产能是关键
民生证券管清友认为,工业是拖后腿的另一因素。传统工业在产能过剩、杠杆高企、库存过多的三座大山下负重前行,基本供过於求、价格跌成白菜、利润下滑不止的局面没有改变,工业贡献从2.29%降低至1.92%,稳增长的边际改善难以完全对冲下滑,工业增加值不见起色。
「目前经济环境下冲击最大的是传统工业,中国一直没有走出在四万亿刺激导致的产能过剩危机,这才是中国经济一直下行的原因,从去年12月份的数据来看,六大高耗能工业回落速度是最明显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主要是受传统工业增速下滑的拖累。」刘胜军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项数据放缓下的「成绩单」中,也不乏让人充满希望的亮点。连平表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是产业结构性改变很明显的一点,是经济能够保持6.5%以上增长速度的重要基础。
「需求结构也在改善,消费增速虽然放缓,但最终对GDP的贡献还是达到了60%以上。」连平说,去年四季度资本市场遇冷,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减弱,最终消费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此外,去年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速比工业整体高4.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投资加大;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去年增长31.6%,远远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7.4%,居民收入增幅继续跑赢GDP增速等。这些数据都说明中国经济结构持续向好,不断优化。
降低增速为改革预留空间
在对未来经济形势的研判上,市场对中国经济将呈「L型」增长已经有了普遍的共识,多数学者认为,从2015年经济数据看,2016年经济将继续L型筑底,小周期经济仍在探底。
「2016年经济下台阶是必然,预计增速在6.5%-6.6%。」管清友说,经济下台阶几成定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房地产人口老龄化同时库存高企,制造业面临去产能且「锈带」重生需时间,出口尚未企稳叠加汇率波动喜忧参半,基建是唯一依靠但是也是托而不举,金融业的繁荣不可持续,房地产销售已经回落。
料今年触底企稳
瑞士银行财富管理大中华区首席投资总监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一帆表示,在投资下滑、消费业增长仍较温和、出口偏乏力的环境下,今年中国还将面临去产能的挑战,整体宏观经济形势可能比去年更严峻,预期GDP增速会下滑到6.5%。
而连平分析认为,虽然产能过剩、制造业利润下降、不良贷款率上昇等因素仍将对今年经济构成下行压力,但目前服务业增长势头不错,房地产成交量开始活跃,居民收入增长对消费有支撑作用,加上美国和欧洲温和的复苏会带动出口的改善,今年经济不会大幅下滑。预计今年经济增长达6.7%,全年前低后稳。
从各种判断结果来看,基本一致的看法是,今年GDP目标下调至7%以下是大概率事件。对於各方面给出的经济预测,早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时,习近平就为未来五年经济增速定调:在处理「化解产能过剩」等艰巨任务中,允许一定程度的经济放缓,但无论如何不能威胁到「2020年经济增速不低於6.5%」的目标。在这样的前提下,中央会力保今年的GDP增速在6.5%以上。
今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之年,降低经济增速也是为改革预留空间。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张超表示,实体经济增速低位徘徊,就像病人在吃治本的药,一旦好转,未来中国经济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动力。相反,如果政府继续以「管理需求和投资」的思路为经济托底,这只会延缓问题的爆发,并且让下一次爆发的成本更大。
「要敢於正视中国经济的困难,正确应对增速放缓的事实,努力培养新的增长动力,将成为2016年的主要任务。」张超说。
今年要完成「去产能」
面对中国经济的新挑战,去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认为是未来几年的政策主线。此后,中央高层又多次重申其要义。
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并明确了2016年主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
在资本市场与投资融资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看来,以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为目标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为了帮助中国解决落后产能过剩、提升高端制造能力、发展新兴产业、扶持创新型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盈利能力。
而在今年的五大任务中,首要者是「去产能」。中国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就是产能过剩,目前,煤炭、钢铁、石油、化工等行业,都存在严重的供过於求、产能过剩问题,造成工业行业利润下降,拖累经济增速。
为了「去产能」,中央提出,要在过去三年已化解钢铁9千多万吨、煤炭2亿多吨产能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设定钢铁和煤炭全国总量「天花板」。
「未来产能过剩治理将会分阶段进行,如果钢铁、水泥、煤炭等几大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要消除30%的产能,按照分三年完成、每年10%来计算,那麽保守估计,去产能每年将拉低GDP0.3个百分点。」连平说。
不过,连平也强调,从短期来看,去产能会对经济带来下行压力,但对中长期经济发展有利。
刘胜军认为,决定中国经济转捩点的是过剩产能完全出清,除了解决已有的产能过剩问题,还要想方法去消化掉积累的产能,来防止过多的企业倒闭。如果中央能落实供给侧改革,那麽今年会成为经济增长最差的一年,这对中国来说反而是好事情,最差的情况是改革没落实,导致经济无法触底,痛苦还要继续延续,甚至可能出现中国经济在10年都摆脱不了下跌的困境。
张超表示,压力释放期是中国经济的「吃糠咽菜」期,当产能过剩和「僵尸」较多行业的企业逐渐修复资产负债表并恢复盈利能力时,中国GDP增长将重归结构健康、速度适度的新增长时代。
改革核心在於减税
供给侧改革需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配合,对於2016年的宏观调控,方正中期研究院分析师相阳认为,近年来政府不断调低经济增速目标,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关系。预计2016年市场关注的基建投资和货币宽松在边际效果下滑的背景下只会托底,将更突出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财政赤字有望扩大至3%,降低企业税负来稳定经济增速。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此前数年「结构性减税」的提法,改为「减税」,引发市场对於减税的期待。
「通过货币政策降息降准和投资来刺激经济只能短期有效,从长期来看都不利於经济增长。真正有效的做法应该是通过财政政策减税,让利於民,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恢复大家对经济的信心,从而获得更多的消费,帮助经济走出困境。」刘胜军说,这也是我们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原因,其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减税。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亦指出,供给侧改革第一就是减税,第二是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比如营业税改成增值税,一年一收增值税的话,企业成本就大大降低了,制度改革是个短期政策,但效果却是长期的。
去年中央下调净出口关税、调减资源税、营改增减税4800亿元,扶植小微企业减税上千亿元。加上中央关於「减税降费」的政策交底,让市场对今年充满期待。
消费与服务业成新动能
在淘汰落后产能减掉「虚胖」的同时,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更需要新的「肌肉」。令人欣慰的是,新兴产业正蓬勃发展,比如深圳、上海沿海的一批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速度都在10%以上;全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2%,比规上工业快4.1个百分点。大家都注意到,在优惠政策的刺激下,新能源汽车生产增长较快,增长1.6倍以上。
左晓蕾表示,中国政府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让传统产业加速向新型产业转型,靠创新驱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释放发展活力。
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指出:「现在是十三五,我们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我们摆在第一位,创新不是别人能赐予的,还要靠自强奋斗,牢牢把创新抓在手里。」2014年以来,中国新增市场主体平均每天超过1.1万家,注册资本增长40%以上。增加的以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为主,特点是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
目前中国各类众创空间已经超过2300家,现有25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在孵化的创新企业超过10万家,培育上市和挂牌企业有600多家,国家创新能力排名2015年上昇至世界第18位。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此外,去年的「成绩单」显示出消费与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两大亮点。刘胜军认为,城镇化会为经济增长带来动力,但由於中国户籍土地制度改革较慢,短期内新的增长点还未能形成,刺激力度并不大,最终经济发展的大梁还是要落在消费和创新上,因为中国整个大的转型方向都在於服务业拉动更多消费、促进更多创新。
实际上,服务业和消费已经快成为了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了。2013年服务业GDP占比首次超过工业后,到2015年三产占比超过五成,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短短两年就迈出两大步。而去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7%,对GDP的贡献率达66.4%。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预计今年国内的经济仍会由服务业及消费拉动,只是目前中国的服务业仍具有垄断色彩,价格并未完全由市场决定,内在结构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未来要通过市场竞争打破垄断,让更多民营企业、外企参与进来,释放出真实的消费需求红利,支撑起未来经济增长的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