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0

《麥地沖的歌聲》港中大首映

2016-03-07
来源:香港商報
  獨立紀錄片導演胡杰最新制作的紀錄片《麥地沖的歌聲》近日在香港中文大學首映,這是港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與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合辦的「回望猁猁紀錄片觀摩系列」活動之一。胡杰當晚亦親臨放映現場,於電影放映后與觀眾交流。
 
  麥地沖位於中國雲南省中部層巒疊嶂的群山之中,這里居住的是苗族大花苗中的一支。他們世代沒有自己的土地,靠租種彝族土司之地為生,受到彝族土司頭人和漢族官吏、地主豪強多重奴役和歧視,地位十分低下。上世紀初,這里的人還是穿粗麻,披蓑衣,打光腳或穿草鞋,目不識丁衣不遮體,住茅屋,僅靠包谷蕎麥等勉強生存。一百多年前,英國傳教士伯格理進入雲貴一帶,把基督教帶入大山中,同時開辦醫院和學校,收信徒亦招學生,并盡可能開展文化活動。基督教就此在山中苗民中廣泛傳播,并成為當地人虔誠的信仰,至今,山中還回響著一百多年前來自歐洲的基督教聖歌。影片以這動人的歌聲為切入點,走進苗族村寨,傾聽他們信仰的歷史,試圖了解他們用生命堅守的信仰,也觸摸到村民現實生活的憂慮。
 
  影片采訪到牧師王志明的親友。作為20世紀殉道的當代信徒,王志明的塑像和美國黑人民權領袖及牧師馬丁路德金、波蘭神父聖國柏等十大基督教殉道者,一同被雕在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西大門上方。王志明出生於此地,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王志明在雲南武定大阱和灑普山中國內地會為當地苗族人所辦的教會學校里接受教育,畢業后成為教會學校的教員,從教19個年頭。1940年起任滇北地區內地會灑普山總堂傳道員,1948年按立為灑普山總堂牧師,成為當地教會領袖。解放后,1951年,王志明繼續負責當地教會,他雖然忠於國家,但拒絕放棄信仰,文革期間在萬人大會上被批斗后處決,文革后平反。
 
  影片最動人的地方當然是歌聲,在落后的山坳辛苦的勞作之后,那些婦女的歌聲響起,滿足喜樂中蘊含著一種莊嚴的宗教力量。胡杰在談到歌聲作為影片切入點的時候說,「因為在歌聲中能感受到那樣一種文化,按照當地老百姓說的,就是帶給他們恩賜。我覺得自己雖然不懂,但是我看到的他們,就是很高興,就是很善良」。胡杰也說自己特別謹慎使用書上的東西,「很害怕說錯,那歌聲是最簡單的,就是我們聽到的、看到的這些老百姓的形象」。胡杰看到,當地村里,沒有一個人抽煙,沒有一個人喝酒,在全村找不到一個煙頭,「這點點滴滴的細節很影響我,拍片的時候,當我用鏡頭去對準那些非常樸實的農民,突然有一種感動,他們不需要懂很多的道理,看很多的書,搞通這個教義,我就覺得他們非常的相信,他們的信仰變成了生命的一部分。」胡杰說自己是很忠誠的,或者說是小心翼翼的,想把歷史的這部分記錄下來,「我覺得不管政府也好,還是我們個人,都應該特別特別小心翼翼的面對歷史的問題,也是一個要寬容的問題。」香港商報記者若笑
 
  導演胡杰簡介
 
  胡杰1958年生,山東人。15歲開始習畫。1977年從軍,當了15年兵。1986年畢業於上海空軍政治學院。官至連隊指導員。1989年入解放軍藝術學院油畫班進修兩年。軍藝期間就曾到圓明園畫家村生活。1995年拍攝第一部紀錄片《圓明園的畫家生活》。1999年辭去公職,成為民間職業紀錄片工作者。主要作品有:《遠山》、《遷徙》、《媒婆》、《在海邊》、《平原上的山歌》、《尋找林昭的靈魂》、《我雖死去》、《我的母親王佩英》、《星火》等,目前獨立完成紀錄片31部。2004年6月底,作品DVD(《平原上的山歌》、《在海邊》)由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出版。胡杰也是一位職業畫家。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