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香港:華萊塢超級引擎

2016-03-20
来源:香港商報

  聲勢直逼康城的香港國際影視展17日甫一落幕,亞洲區舉足輕重的電影發布及交流平台——第40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又將於明日(21日)揭開帷幕。3月的香港,就是星光熠熠的電影之城,就是名副其實的藝術之城。此時此際,記者穿行於各大影視展台,耳聞目睹的一切似乎都在證明——雖然時至今日內地電影及其市場獲得飛速發展,但香港過去、現在乃至未來,一直都是華語電影的「超級引擎」。香港商報記者 金敏華

  星光閃耀香江:電影之城聲勢逼康城

  「啦呀啦……」,3月16日下午,當內地著名演員張涵予站在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2016寰亞電影發布會舞台,哼起40年前日本老電影《追捕》主題曲《孤獨的逃亡者》時,全場掌聲響起。當年,張涵予看了不下30遍《追捕》,把他即將出演的杜丘的台詞背得滾瓜爛熟;40年後,當他和戚薇以及日本演員福山雅治,在重回其擅長的英雄警匪動作題材的吳宇森帶領下重拍《追捕》,就不僅是向高倉健致敬,而是懷有更高目標——希望「這部作品不僅能讓中國和日本觀眾接受,也能夠傳播到全世界!」

  重拍《追捕》只是寰亞2016年的重磅戲之一。當天,杜琪峰新作《三人行》曝首款片花,他與遊乃海聯合監製的《樹大招風》團隊也登台亮相;陳嘉上宣布將執導預計超過三部的系列電影《射鵰英雄傳3D》;專門針對年輕人打造的《鮫珠傳》首度曝光卡司;此外,《戰神戚繼光》主演趙文卓,《使徒行者》主演張家輝、吳鎮宇、佘詩曼也來到現場宣傳新片。

  上述僅是為期四天的香港國際影視展眾多活動之一。本地電影大鱷英皇、美亞、寰宇、銀都機構、太陽娛樂、星王朝……大借主場之利,以鼎盛陣容、亮眼計劃和精良製作吸引參展人士;來自內地的生力軍光線傳媒、萬達影業、博納影業、永樂影業、華策影視、銀潤傳媒……則挾市場、資金、人才優勢揮師南下,利用香港影視展這個大舞台展示新片。今年,來自內地的參展商規模是踏入第20屆的FILMART歷屆之冠。多個省市包括京滬魯川粵及杭州等,再度來港設立地區展館,重慶則首次設館參展。此外,號稱「亞洲最大影視娛樂市場」的FILMART,還吸引了來自亞洲及歐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800家公司參展,推廣當地影視娛樂作品。

  現場所見,來自日、韓、星及台灣等地的展台規模、製作用心程度絲毫不亞於本地強豪。以台灣影視館為例,當地業者參與踴躍,共有60家影視業者參展。台資深導演、中華電影製片協會理事長李祐寧直言,香港國際影視展聲勢已「超過(全球最大的)康城電影市場」,因為「華語電影市場現在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市場)」。

  豪門盛宴背後:中國電影市場坐二望一

  本屆FILMART之所以引人注目,很重要的一點是它發生在2015年中國電影票房首次突破400億元大關(全年收入440.69億元人民幣),直逼北美這樣一個時間節點。尤其是,來到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增速依然呈現預期中的爆發式增長。

  FILMART期間,在「中國電影業全球化的世界機遇」論壇上,美國電影協會資深副總裁艾理善介紹,剛剛過去的2月份,中國影院票房收入達到創紀錄的68.7億元(合10.5億美元),同比增長67.2%,首超北美市場(8.1億美元)。他斷言,中國電影市場規模在2017年而不是預計中的2020年就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

  雖然,內地市場2月份有春節檔加持,是一年中最火爆檔期,而同期北美市場正處淡季,但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原總裁馬潤生以各種大數據指出,繼2012年內地電影市場正式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之後,超過北美市場是遲早的事。「過去的一年,幾乎每一小時就會增加一塊新銀幕,2015年內地院線總銀幕數較去年增加8027塊,達到31627塊。而這些屏幕中,普通屏較IMAX和中國巨幕仍佔據壓倒性優勢,因此,中國目前仍算不上電影大國。換言之,中國電影票房增長的潛力依舊很大。」

  馬潤生透露,2015年票房上10億元人民幣的國產電影中有80%是與海外電影公司聯合製作的。其中,香港電影人的表現出色。尤其是今年春節檔,中國票房史上最賣座電影、票房超過33億元人民幣的《美人魚》以及另外兩部十億級電影《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門風雲3》均是香港導演作品。

  首位進入大陸拍攝合拍影片的香港電影人、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吳思遠認為,香港電影業在經歷谷底後,「目前正慢慢在爬升」。13年前,這位著名導演、監製看準加入WTO後的中國電影市場,開始在內地投資影院,「當時,整個大陸電影市場票房只有不到10億,幾乎沒人看電影」。如今,他以自己春節在內地中小城市影院所見所聞大膽預測,2016年內地電影市場將「接近600億」,即便達到這一數字,「其實觀影人數也是有限,還是集中在大城市」。他認為,農村城鎮化運動將給內地電影市場帶來「另一個很大的商機」。

  為電影夢啟航:給年輕影人一張入場券

  吳思遠坦承,目前香港電影工業的「精英都被內地市場吸引過去了」。

  「香港容納性很強,當年很多劇組的副導演是從台灣來的,很多優秀演員是四方八面來的,只要你有本事都能出人頭地。沒有包容,電影就起不來。」吳思遠回憶起1980年代初徐克、許鞍華、嚴浩等一批從海外回港的學子以新銳導演姿態在本港掀起的電影「新浪潮運動」,「最少有十幾個……今天香港的隱憂就是後繼乏人。」

  不過,剛剛獲得今年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大獎(香港區)的文佩卿(《屍奔日記》監製)似乎不太贊同前輩的看法。她一邊笑問記者,「我想我應該還算是年輕那一代吧」;一邊回應:其實香港年輕電影人「真的有很多想像力,也很想做,但整個行業已跟過去有很大不同。」「過去找錢很容易,我聽前輩講,一個大綱就可以給你錢,但現在就要一步一步來。」她說,「我們這部電影團隊中的美術指導、攝影師都是一些很年輕的人,都沒超過40歲,原來都做助理,不過,我相信這部電影之後,他們會開始一個新階段。」

  《屍奔日記》以僵屍為主題,講述了一個關於忠誠的故事。文佩卿直呼此次獲獎實在意外,「沒想到這樣的題材能夠被接受,而且大家都喜歡」。而在HAF獲獎,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電影的命運」,「至少讓我們更有信心,更清楚自己的定位。對將來影片的宣傳,尋找不同地區的國際投資者、製片人、發行商和買家,參加國際電影節甚至帶來更多不同獎項會有很大幫助。」她把HAF得獎比喻為「好像得到一張入場券,可以讓我們進去(這個行業),可以從此開始」。

  HAF由香港經濟與商務發展局「創意香港及電影發展基金」提供部分資助,為亞洲區內最具潛力的電影計劃提供融資服務的一個平台,今年HAF收到超過350份電影計劃申請,創下歷史紀錄。項目主辦方、香港國際電影節執行總監Roger Garcia頗為自豪:HAF已是「亞洲主要的電影投資平台之一」。

  HAF的口號是「為電影夢啟航」。Roger介紹,近年一個趨勢是「越來越多政府或個人資助獨立電影」,比如創意香港推出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和「綠燈計劃」,就是為了幫助年輕電影人起步。只有這麼做,「才能保持年輕影人的創作勢頭和持續發展,讓他們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當前,HAF與業界已形成良好互動。在深圳龍崗寶龍擁有7萬平方米的國際影視文化產業園今年首度設立HAF「萬眾注藝電影大獎」(Artention Films Award),鼓勵商業與藝術價值並重的電影項目,得獎者可獲50000港元現金獎勵,並可優先入住園區的影視孵化基地。注藝影業總裁鄭子勤對記者表示,之所以將園區設在影視基礎薄弱的深圳,因為深圳是內地當代題材電影及電視劇最主要外景地,氣候適宜全年拍攝,只是缺少配套。「我們興建劇組公寓,虛擬綠幕影棚等,為外地劇組提供便利;深圳靠近香港,香港電影人來深拍攝無論氣候飲食都非常適應,周星馳《美人魚》絕大部分場景就是在深圳拍攝的;國外電影人對香港非常熟悉,而深港之間往來非常方便,很多好萊塢業內專家都表達了對我們在深圳建立園區的極大支持。」

  北望神州之外:關照本土和闖蕩世界

  2005年,他得到著名導演許鞍華提攜,以劇本《天水圍》獲HAF最佳故事獎;2009年,他以紀錄片《音樂人生》奪得台灣金馬獎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及最佳紀錄片,成為金馬獎史上獲獎最多的紀錄片,並於第二十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最佳電影等4項提名,成為金像獎史上首部獲提名紀錄片,同時奪新晉導演獎;2013年,他在創意香港推出的「首部劇情電影計劃」中摘取專業組唯一獎項,獲電影發展基金資助550萬港元(目前這部由爾冬陞監製的劇情長片《藍天白雲》已進入最後剪輯);而他的最新紀錄長片《少年滋味》馬上要在香港國際電影節做全球首映。

  他就是張經緯,又一個被HAF改變人生道路的導演。他自承「這是我的幸運」,「從來沒想過會被電影工業認同,金像獎哪裏有過紀錄片?」在他看來,HAF「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綠燈計劃」等的出現,或許標誌□香港電影「慢慢在轉型」——由純粹的電影工業轉為「文化的事情」、「城市的門面」。

  47歲的張經緯很快被作為「新導演」接納甚至是被「擁抱」進了香港電影工業體系。他自嘲說,「我也不年輕了」,然後說,「內地這方面很厲害」。內地電影市場目下發生的一切,對於香港電影人來說似曾相識,「都在香港發生過,就是太多熱錢衝進去」。

  張經緯們試圖拍出屬於香港的人間煙火味。「上一代的香港電影是商業電影,我們能不能嘗試一些新的東西?無論是題材還是呈現手法,並不一定要幾個億、幾千萬的投資。未來10至15年,真的要看香港人爭氣不爭氣了,能不能拍一些獨到的東西出來!」

  65歲的李祐寧持有同樣觀點。他說,「現在,華語電影市場大部分在中國大陸。如果大陸電影市場垮了,華語電影應該是沒有辦法成功的。但是,面對這麼強勢的大陸電影市場,港台電影要如何保有自己的風格、自己的品味?」他續提醒,題材、主創人員(製片、導演、編劇、演員、攝影、美術)和場景「這三大創作指標是港台影片目前最重要的思考點」,「觀眾懷念的是真正有港味的港片以及台灣特有的台味(語言、人文與場景氛圍) ,當港台電影重量級人士為了尋找最佳市場佔有率與個人生存都到內地去了,港台電影自然就邊緣化了。但是,不要忘了,劇本仍是決定電影命運最初的推手,它決定人、場景然後是預算規模。」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