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蔡英文產經政策欠周延

2016-03-21
来源:香港商报

   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 潘錫堂

 
  臺灣「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日前的產業之旅,包括綠能科技、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生技醫藥及軍事產業等5大創新研發計劃,勾勒出她未來的產業經濟政策,惟其規劃構想的周延性仍有不足之處,令人憂心。再者,她也表示正研議成立「類主權基金」的構想,由政府率領廠商打造「國家隊」,盼能引進島內外資金投資5大產業,以因應「紅色供應鏈」的挑戰,也凸顯該構思之盲點與不可行。
 
  如何準確挑選產業?
 
  先論她的產業經濟政策。產經政策難度最高的部分,在於如何準確挑選產業,顯然蔡英文未來的執政團隊已挑選好5大產業,然而挑選的標準與原則,是否有經過客觀的分析與檢驗?還是仍難杜絕背后相關業者的著力「關說」或照顧親友投資的產業?蔡英文仍須對外說明清楚,以釋民眾之疑。
 
  諸如一些業者在舉辦的綠能會議上,只能誇稱其產品之無可替代性,卻絕少提及能在臺灣整體能源政策發揮多大作用。尤其蔡執政團隊沾沾自喜規劃要以太陽光電取代核能發電,卻未考量到輸出太陽光電系統整合將遭遇「在地文化」的挑戰,顯見其綠能政策內容之貧乏與狹隘,仍欠缺縝密思考。
 
  再者,蔡團隊正擬訂《策略性產業發展條例》,準備提供給這5大產業較誘人的股東投資稅額抵減、研究發展費用的稅額抵減及其他租稅優惠。殊不知,前述之類似特別條例收效很有限,而且對於增加就業機會與人民所得,幫助不大。如2007年通過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即為典例。反而蔡團隊應該整合成適用所有產業的通案,如修改產業創新條例,提供在臺灣之投資租稅優惠與行政便利,則對增加就業機會與人民所得較有助益,進而提高消費,拉動乘數效果。
 
  「類主權基金」惹爭議
 
  其次,論蔡團隊要成立「類主權基金」投資5大產業。此舉使得政府的角色大幅改變為直接介入甚至主導重大經濟投資,不僅風險極高,效益又不可知,將引發很大爭議。如要以政府的資金投資5大產業,由政府來主導打造「國家隊」,相較民間企業,政府的專業低而政治考量高,最后很可能是外行領導內行而淪為一場災難,主因如下:
 
  一、蔡團隊要以「類主權基金」投資5大產業,促進臺灣的高科技產業發展,惟其投資金額高,回收期長、風險高、門檻高、失敗率也很高,堪稱「四高一長」。尤其臺灣幾乎缺席軟件、網絡與生技3個高科技產業,若要發展前述5大創新產業,則存在嚴重的結構問題,需花更多時間盤點檢討與進行結構調整。但是,世界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來等臺灣,這真是一大盲點。
 
  二、蔡團隊的智庫規劃的「類主權基金」,空有理想性構思,卻欠缺業界實務的歷練,易流於閉門造車之疏漏,很可能給予政商操作的空間,使得政府資源淪為財團的「戰利品」。換言之,臺灣必須要有真正成熟的民主,方能有效監督「類主權基金」;再不然,也須有行政上的足夠威權,方可有效地發揮基金的投資效率;對臺灣而言,前述二者均有所不足,最后結果一定「死得很慘」。
 
  三、蔡團隊構思以「類主權基金」、組「國家隊」來抗衡「紅色供應鏈」的威脅,是搞錯方向。臺灣不能在制造業領域與大陸對抗,尤其想組「國家隊」來對抗大陸的強項,更屬不智。反而應該去擴大本身獨特的本領、尋找自己的「藍海策略」,像是「類主權基金」應該用來投資全球有價值的產業與商品,而不是投入所謂的「國家隊」。正確因應之道,未來應透過連鎖加盟方式,進攻大陸的內需市場,善用臺灣的優勢去因應「紅色供應鏈」的挑戰,而非硬要繞過大陸或企圖與大陸對抗。更何況,蔡要組「國家隊」,就是不想再依賴大陸資金,對於業界倡議「開放陸資參股、以增強『國家隊』實力」,不知蔡英文如何能說服大老闆們接受?
 
  總之,蔡團隊的產經政策構思之內容與框架仍嫌不夠周延,既未說明重點產業的挑選原則,也未有利益回避之檢測機制,尤其組「國家隊」立足抗衡紅潮的挑戰,更是戰略失誤,可行性不高。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