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莫讓偏見蒙蔽了理智

2016-03-26
来源:香港商報

  流深

  3月23日,中大校內發生一起嚴重車禍,一名由上海來港交流的社工系女博士生在過馬路時被一輛七人車撞倒,因頭部重創而陷入昏迷,情况危殆。而肇事司機為畢業於中大體育系的校友。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這起事故都應說是一起徹頭徹尾的悲劇。

  然而,在本港某些媒體的報道中,卻似乎能夠讀出一些另外的意味來:一方面是報道中,傷者被簡稱為「內地女生」;另一方面,則是肇事司機過往的光輝背景,諸如其在香港羽毛球隊「取得佳績」、「獲得冠軍」、「揚威學界」等經歷被連篇累牘地放大。讀罷此報道,很容易讓人有類似的异樣錯覺:一名本港的青年精英竟然因為一名內地女生而陷入麻煩之中,何等的倒楣!尤其本港今日病態的輿論環境中,「內地人」一詞幾乎已與「違法」、「不守規矩」等特定詞汇劃上了等號,人們很容易產生一種「有罪推定」的感覺。而該報道的網絡留言更進一步驗證了筆者的判斷:各種不分青紅皂白便將責任推給傷者、為肇事司機鳴不平、乃至煽動仇恨的言論充滿了留言板。在此之外,事故究竟如何發生,主要的責任人是誰,傷者的安危等,則通通不重要。

  從新聞現場影像來看,事故就發生在斑馬線附近,而斑馬線通道之外的行人路旁皆有護欄阻隔,簡單推斷,傷者違反交通規則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這起事故最主要責任人恐怕并非傷者自己。更何况,「在鸡蛋與高牆之間,我永遠站在鸡蛋那邊」的價值觀近些年在本港社會十分流行,作為交通事故主體中的「弱者」,事故中的受傷女生亦本應獲得更多人的同情。然而,相反的事實已經說明,無論這一小部分人如何合理化自己的訴求,始終無法掩飾其對「內地人」的偏見以及歧視同胞的本質。

  某種程度上講,這一系列偏見的形成,極大的責任源自於部分媒體不負責任的報道、帶有傾向性的事實選擇,令「內地人」、「國人」等詞汇一步步走向了「污名化」。無疑,對於內地的醜惡現象我們無須諱疾忌醫,但若是僅僅對這些現象停留在嘲笑和諷刺,而并未深究這一現象的代表性和深層次因素,那我們便很容易成為停留在偏見和歧視中的「井底之蛙」。因此,我們既需要本港的新聞媒體恪守新聞道德,維持報道中立,同時亦需要全體港人,尤其是本港年輕人,更加深入地了解內地社會,加深思考,以經驗和智慧,破解偏見和歧視的迷霧。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