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4

伊朗决定冻产会议成败 沙特可能会迅速增产

2016-04-2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4月17日,已經被兩次推遲的凍產會議終于在多哈召開。然而參會代表在經歷長達7個小時的閉門會議后,最終沒能達成任何協議。

 
  在這場會議召開前,各主要產油國如同上演了一場“假面派對”——沙特是2月份率先提出凍產提議的國家,最后卻成了會議失敗的主要原因;俄羅斯在會上是凍產的主要推動者,背后卻隱藏著本國產能后繼無力的實情;伊拉克在會前左右搖擺,實則指望出口增加反恐經費。
 
  從過去幾十年的經驗來看,產油國達成的協議幾乎從未被嚴格遵守,往往是協議中寫明產量限制,背地里仍然偷偷增產。可是這一次,各國甚至連裝都懶得再裝——伊朗拒絕參加凍產會議,沙特在會前臨時要求修改草案,與會者對公報措辭進行了5個小時的激烈爭論,最終的結果是“我們認為各方都需要時間進一步磋商”。
 
  隆眾石化通原油分析師李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沙特仍是OPEC的實際主導者,如果沙特不點頭,達成協議的難度非常大,所以說沙特的態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伊朗因素決定會議成敗
 
  自2014年下半年開始的下跌通道,已經將油價從每桶100美元上方拉到了三四十美元。一年前,很多消費國還在談低油價對于經濟的刺激作用,而如今,即使是日本這樣的純進口國,也開始呼吁油價保持合理水平。
 
  產油國的日子當然更不好過。原本被石油養得富得流油,而今即使出口量未減,賺的美元也少了一大半。為此卡塔爾、阿聯酋、委內瑞拉等多個OPEC成員國再三呼吁聯合減產,深陷制裁中的俄羅斯也在去年轉變了態度。
 
  今年2月,始終執行產量政策的沙特也坐不住了。在當月中旬,該國與俄羅斯、卡塔爾和委內瑞拉四國石油部長召開閉門會議,宣布要努力將原油產量凍結在1月份的水平。
 
  雖然只是凍產,但該提議仍然得到了市場的熱烈回應,油價一度沖高。之前呼吁減產的各國紛紛表示,凍產協議有望為油價復蘇鋪平道路。
 
  可是這其中有一個核心變數——伊朗。當其他產油國享受每桶100美元的高油價時,伊朗正被西方國家實施長期制裁。今年初,伊朗在被制裁十多年后“重獲自由”,卻趕上了低迷的油價。凍產的消息傳出后,伊朗曾多次表示,在該國日產量恢復到400萬桶以前,絕不會加入凍產協議。
 
  伊朗的表態與沙特完全沖突。在提議聯合動產的同時,沙特就亮出了底牌:只有包括伊朗在內的其他產油國都參與,沙特才會同意凍產。
 
  然而這之后的兩個月里,沙特的態度逐漸出現了變化,讓“即使伊朗不參加,協議也有望達成”成為可能。
 
  李彥認為,市場份額仍是核心利益,這也是沙特要求伊朗必須參與的原因,沙特不可能坐視伊朗單方面持續提升市場供應量,蠶食有限的份額。
 
  沙特可能會迅速增產
 
  正是因為這一矛盾的存在,凍產會議召開前,許多分析師都已經預判本次會議將不會達成協議。盡管如此,市場仍然認為,這次會議至少能達成一個“君子協定”,就算各國不能嚴格遵守,也會為下一步談判進行鋪墊。
 
  然而事實是,各國連這點面子也不要了。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沙特和俄羅斯在17日較早時已就凍產達成共識,并同意設立一個委員會監督凍結措施。然而17日當天,伊朗臨時決定不派代表參加會議,伊朗石油部長對媒體表示,“我們沒有可能簽署協議,所以我也沒有必要參加會議。”
 
  聽到這一消息,沙特在會議開始前改變立場,堅稱除非伊朗參會,否則沙特絕不可能在協議上簽字。包括沙特在內的一部分國家在會前臨時提出要修改草案,一個專家小組只得抓緊時間完成這一工作。據路透社報道,新的草稿已經沒有了較早前達成共識的相關內容。
 
  不過最終,15位石油部長還是坐在了談判桌旁。7個多小時以后,所有走出會場的人都只能表示,“我們認為各方都需要時間進一步磋商”,而下一次協商的契機是將于6月2日召開的OPEC會議。
 
  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批評沙特的要求“不合理”,并表示自己到多哈前原本認為各方不會有太多爭論就可簽署協議,然而實際情況卻令其失望。
 
  會后,沙特副王儲薩勒曼對彭博社表示,沙特可能迅速增產,只有伊朗同意凍產,沙特才會抑制其產量。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