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常州“毒地”未按規定封閉 曾挖出填埋危險廢物

2016-04-21
来源:新京報
常州“毒地”未按規定封閉 曾挖出填埋危險廢物

  4月19日,常州外國語學校對面空地上,園林工人正在種樹。因多名學生體檢指標異常,家長認為此處即為汙染源。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針對數百學生疑因學校旁“毒地”致體檢指標異常情況,昨晚(20日),國家督學牽頭的督導組在常州外國語學校,與4位家長代表見面。會上家長提出了“學校搬遷過渡”等要求。

  近日,新京報記者拿到的一份報告披露,“毒地”原有的三家化工廠,曾生產高毒、致癌化學品,搬遷過程中,均發現有傾倒廢液導致土壤嚴重汙染的情況。

  目前,“毒地”現場已經聞不到異常味道。據施工人員介紹,目前跟環保相關的工作已全部暫停,接下來幾個月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植被覆蓋和開放式公園建設。上百位園林工人每天在此栽種玉蘭、香樟。

  “部分化工原料高毒、致癌”

  所謂“毒地”,指的是如今常州市外國語學校北部那塊面積約26.2公頃的平地,三所化工廠曾在此興旺,分別是建於1958年的江蘇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建於1983年的常宇化工有限公司,和建於1990年的常州市華達化工廠。

  2010年前後,三所工廠搬遷,隨後政府在此進行土地修複。

  作為該地修複單位,常州市黑牡丹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黑牡丹公司)於2013年,曾向江蘇省環保廳報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該報告表披露了三家企業的問題:使用大量的有毒有害化工原料,部分化工原料及其中間產品具有高毒或致癌性。

  報告還稱,“原企業搬遷後遺留的已受汙染的土壤和地下水成為該場地的主要汙染源;該場地地下水大都受到汙染,是該場地的一個面源汙染。”

  修複單位在調查結果中指出,該地塊土壤和地下水確實汙染較重,環境風險不可接受,必須對汙染場地實施修複。

  報告分析,該地塊的土壤和地下水汙染,與產品生產過程或事故狀態時所產生的跑、冒、滴、漏以及物料存放、廢水排放、廢物廢液管理不規范有密切關聯。

  被指搬遷時填埋危廢

  除了生產存在問題,三工廠的搬遷過程中,也被指出現汙染土地的行為。

  上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對此也有表述。在該報告表“原有環境問題”一欄中明確指出:“在三個廠區都發現廢物填埋的情況,特別是常隆農藥廠,搬遷過程中也發生過廢液傾倒導致局部土壤嚴重汙染的情況。”

  2015年10月底,一位自稱在常隆化工廠工作了30多年的退休老員工向新北區環保局實名舉報,常隆化工廠在2010年搬遷至泰興工業園區期間,曾將數量不明的危險廢物填埋到地下。

  但當地環保部門隨後宣稱,這位退休員工舉報內容並不屬實。

  而多家媒體今年1月曾報道,環保部華東督查中心在常州暗查時,從常隆化工原廠址挖出除草劑、黑色瘀質土壤、建築垃圾等物,常隆化工廠當年的“偷埋固廢”得以確認。環保部為此點名通報涉事化工廠。

  附近居民稱化工廠曾每年發放補貼

  為減少汙染工程項目對學校、居民區等環境敏感區的影響,國家規定,大氣環境防護距離一般認為至少在300米以上,這一距離內,不應有長期居住的人群。

  而在“毒地”北面,記者看到,一街之隔,不過十來米,就是名為盤龍苑的小區。50歲的李愛玲(化名)告訴記者,這個小區人口過千,已經建成近15年,屬於拆遷小區。

  2010年化工廠搬走之前,李愛玲幾乎每天都能聞到明顯的異味。居民們稱,為了補償,化工廠每年會向每位居民發放幾十元補貼。

  焦點1

  修複土地,封閉設施為何該建未建?

  2010年,三所工廠搬離。撤走後的這片空地,被稱為“常隆(華達、常宇)公司原廠址地塊”,總面積約為26.2公頃。

  常州市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徐圃青披露,2011年,相關部門開始對該地塊開展場地環境調查。

  常州黑牡丹公司在上報省環保廳的報告表中表述,據《常隆(華達、常宇)公司原廠址地塊場地環境調查技術報告》和《常隆(華達、常宇)公司原廠址地塊健康風險評估報告》的調查結果表明,“常隆(華達、常宇)公司原廠址地塊土壤和地下水確實汙染較重,環境風險不可接受,必須對汙染場地實施修複”。

  2013年修複工程立項,2014年3月份,項目正式開始實施。

  新京報記者獲得的常州市新北區環保局在2013年9月6日下發給黑牡丹公司的建設報告表審批意見(後稱《意見》)中,詳細規定了該地塊土地修複工程的實施內容。

  這是一個投資總額約3.94億元的大工程。

  其中包括建設1座10000平方米的鋼結構密閉大棚用作堆場及分選場地,4個3000平方米的集水池、2條集水溝、1條施工便道、1個臨時碼頭。

  《意見》中,鋼結構大棚作為大氣汙染防治的重點內容被強調,按計劃,大棚內會配備換風設備,“廢氣經收集采用活性炭吸附裝置處理後通過15米高排氣筒排放”。

  但在土地修複全程,這座“鋼結構大棚”根本就未修建。挖出來的“毒土”,或直接暴露在空氣中,或是用薄膜覆蓋。

  4月18日,徐圃青接受媒體采訪時承認,按照原有的要求,堆場本應做封閉處理,由於未封閉,挖出來的土壤暴露在空氣中,才把氣味刮到校園裏。

  同一天,常州黑牡丹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的項目負責人李飛向媒體解釋,給土壤蓋了一層薄膜,不采取鋼結構封閉措施,是“為了減少汙染環節”。當地環保部門尚未對此予以回應。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認為,該地塊原是化工用地,有揮發性強、毒性強的物質,平原地帶風無遮擋,又與學校這類敏感地帶相鄰,處理廢氣的大棚就顯得尤為必要。汙染防治措施不到位,後果也就格外嚴峻。 他舉例稱,2006年原武漢農藥廠舊址被二次開發,露天施工時,就曾出現工人中毒暈倒事件。

  焦點2

  修複延期,學校搬遷為何不延期?

  若按照原來的計劃,2015年6月場地將完成修複工程,2015年9月常州外國語學校新生遷入。

  “毒地”與學生,這兩者將完美錯開,不會有任何交集。

  但這中間出了差錯,問題出在水泥廠。

  當年的《意見》規劃,修複過程將產生汙染土方61萬噸左右,分選工序將產生建築垃圾4萬噸左右,都是由水泥廠來綜合利用。

  “2014年水泥行情不好,水泥廠開工不足,導致原定工期嚴重拖後。”徐圃青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原定是兩期的修複工程,應該在2015年6月全部完成,但到了2015年年底,第一期工程才勉強結束。

  常州市新北區環境檢測大隊長吳榮炳向新京報記者證實,水泥廠的經營不善,無法接納土壤,導致工程延期。

  查閱常州外國語學校官方網站公布的環評報告發現,報告早早指出“周邊場地土壤和地下水汙染對北地塊的影響”,其中提到,常隆地塊場地土壤和地下水已受到汙染,存在人體健康風險和生態風險,並指出本地塊嚴禁開發和利用地下水資源。

  報告還特別指出,常隆地塊開展修複會產生一定的空氣汙染,學校如果在修複驗收完成之前投入使用,要加強監督防護,注意土地修複產生的汙染對師生的影響。

  也就是說,不管是在建校前,還是建校後,政府、學校都知道近三千學生可能要面對的是近在咫尺的“毒地”。

  多位家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們對此並不知情。

  直到2015年12月,劇烈的異味由北往南送入學校教室,他們才得知此事。

  4月20日晚,新京報記者就此是否事先知情、為何不延期搬遷的問題致電常州外國語學校校長曹慧,但她並不願對此做出回複。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