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困局之三:內銀差异化发展砥砺前行

2016-04-25
来源:香港商報

  随着五大国有银行和各股份制银行年报的集中披露,2015年中国银行业的「成绩单」揭开了神秘面纱。2015年内地经济疲软,银行日子也随之不好过。数据显示,五大行的平均净利润增速为0.75%,勉强维持正增长。其中,建设银行最低只有0.28%。另外,根据现已公布年报的6家股份制银行,虽然平安银行保持了10.42%的双位数净利润增速,但较去年直降了20%,其他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净利润增速已经掉到4%以下,较去年几近腰斩,形势严峻。

  去年人行5次降息,直接导致银行业整体息差大幅收窄,经济新常态下银行资产质量严重承压,为了抵补风险敞口,银行纷纷大额拨备,吞噬了大量盈利。银行业躺着赚钱的日子成为历史,今年能否实现盈利也备受质疑。香港商报记者邓建乐朱辉豪弃

  传统放贷转投行业务

  在同样的政策下,为何股份制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幅达到国有大行的近4倍?一位国有大行内部人士表示,「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效率要高於国有大行,因为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相对偏低、贷款杠杆和风险偏好更高,业务的自由裁量度也更高」。

  联合资信金融部总经理杨杰建议记者关注非标投资「应收款项类投资」。「股份制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增幅可能受益於『应收款项类投资』,应收款项类投资涵盖了银行理财产品和资产管理信托计划(信托受益权和资产管理计划)等,由於该项业务不占用银行信贷规模,近两年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增幅明显。」记者梳理2015年各家银行年报后发现,五大商业银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占贷款总额的8.70%,按年增长19.16%;6家股份制银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占比则高达33.94%,增幅也非常可观,按年增长61.32%。从五大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的结构来看,70%信贷,19%债券,另外11%是存放中央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股份制银行的结构更加复杂,60%是信贷,25%是投资(其中债券不足10%,其他15%以上均为应收款项类投资),8%是存放中央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剩余7%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以浦发银行为例,其除债券投资及同业存单外的应收款项类投资的利息收入为572.78亿元,占当期利息收入的25%。同期,其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的占比分别为41%和14%。应收款项类投资对股份制银行的重要程度和快速增长可见一斑。

  普华永道(港称罗兵咸)报告显示,从生息资产的结构来看,6家股份制银行的资管计划及理财产品等投资规模持续扩张,贷款占生息资产的占比首次跌破50%。

  由此不难发现在近两年息差不断收窄的环境下,传统放贷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在急剧下降,虽然放贷利息收入占比仍占绝对大头,但不少股份制银行开始抛弃信贷业务转向类投行业务。

  姚文平表示,零售也是很多股份制银行将来想去发展的一个方向。「大客户的市场饱和度比较高,各个银行根据自己的定位,已经享有相对稳定的份额。将来的差异化可能更多来自各家银行自己如何在零售市场上竞争成败。」实习记者周洋雷对此文亦有贡献

        行业利润增长不被睇好

  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一直优於国际同行,尤其是四大商业银行陆续被选入全球系统性银行之后,各家银行通过内外源资本补充,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15年底,四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4.52%,交行及其他6家股份制银行(不含兴业和华夏)的资本充足率接近12%。

  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合夥人姚文平表示「过去几年间中国银行业经历了由净利润高增长到增速放缓,不良资产指标由『双降』到『双升』,行业格局由垄断竞争到被互联网跨界者挑战的过程」。以下三大趋势值得关注:盈利见顶将在短期内出现;管理不良资产风险成为新常态;金融与互联网科技融合引领未来。

  通过对11家主要商业银行年报数据的梳理和再挖掘,不难发现银行的资产结构和业务生态在悄然发生改变。2015年受人行5次降息影响,11家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幅明显放缓,五大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幅仅为3.68%,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幅尚保持双位数增长,为13.83%。2015年五大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为74.80%;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为69.42%。

  就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来看,五大商业银行年增长5.63%,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8.62%,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则大增55%,占比已达26.39%,远超五大商业银行。总体来看,银行业的支付结算类以及融资类手续费收入占比有所下降,传统零售和资产管理业务相关手续费收入占比有所提升,财富管理等新兴业务增幅明显。

  制造业制造坏账泥潭

  「中国制造业整体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创新非常稀缺,缺乏内生动力,造血功能严重不足。」某实业的董事长如是说。然而制造业却是中国商业银行常年来首要的贷款流向,2015年11家银行近57万亿的总贷款中有18%流向了制造业,而一年前这个数字是24%,现在制造业成了各家银行不得不说的痛。

  「从行业来看,不良资产主要集中於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矿产资源业三大行业,其中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不良资产占全行的81%,矿产资源业占比11%左右。三大行业不良资产占比达全行的90%以上。」招行副行长王良在业绩会上表示。

  批发零售坏账居次

  批发零售是股份制银行的第二大贷款流向,占比达16%,五大行发放的批发零售贷款占比并不高,仅占股份制银行的一半左右,但坏账率奇高,农行在批发零售类贷款的不良率最高,达12.31%,其次是建行高达9.63%。这惨痛的数据也验证了经济下行期间,互联网购物对传统门店的冲击更加剧烈。

  四大商业银行在制造业、批发零售和采矿业的不良率是全行业不良率的2.6、3.9和1.5倍,几大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分别是全行业不良率的2.1、2.3和1.8倍,这三大行业成为了内地银行业的坏账泥潭。

  而从银行的贷款区域来看,贷款流向仍集中於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等区域,中西部地区受惠与「一带一路」战略,获得的贷款份额已与前3个区域不相上下,但东北则成为了各家银行避之不及的区域。

  交通银行首席风险官连平表示:「目前银行不良比较集中的是制造业和小微企业,银行对於服务业的贷款也比较谨慎,银行更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企业。实体经济也需要融资,现在的问题是要怎麽去平衡风险和收益。如果制造业结合了新兴产业和互联网技术,银行贷款也会比较积极。」

        房贷短期风险不大

  此外,公司类房地产贷款占11家银行总贷款额的9%,现在不良率不足1%,远低於行业平均水平,个人类按揭贷款的不良率更低,现已成为各家银行未来的贷款增长点。连平认为,基建和房地产贷款可控,房地产的开发商贷款并不多,房地产按揭虽然在增加,但按揭贷款的首付比例较高,短期来看风险不大。从全球角度来看,内地房屋按揭占比仅为22%,香港的房屋按揭高达40%至50%。

  联合资信金融部总经理杨杰表示,中国银行业整体风险可控,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比较低。

  行业息差普遍收窄

  去年中国加入了全球降息的大潮中,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人民银行5次降息,整个中国银行业的息差普遍收窄,五大商业银行全年息差平均收窄18个BP,其中中行海外资产占比较高,虽然受益於美元加息,息差收窄的幅度较小,但净息差仍处於11家银行的最低水平。6家股份制银行的息差收窄情况则各不相同,民生银行收窄幅度最大,达33BP,平安银行和中信银行则逆势上扬,息差尚有所扩大。

  有观点认为伴随着今年一季度启动的新一轮存贷款重定价,未来国有大行息差收窄的空间仍然较大,银行业内人士预计2016年五大商业银行的净息差仍将下降10BP以上,中行的净息差不排除跌破2%的可能性。此前,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16年净息差还会降,但降幅非常小,因为中行有些息差已经降无可降。

  资产瘦身迫在眉睫

  目前,内地四大行贷款余额均已超过花旗、汇丰、摩根大通等国际大行。2015年末,13家主要上市银行的资产总额达115.47万亿元,较2014年末增长11.99%,增速仍然保持在双位数。从结构上来看,四大行的资产增速为9.61%,交行及6家股份制银行的资产增速为16.68%,四大行的资产增速下降明显。「这是件好事」,原美国道富银行风险管理部副总裁张力军表示,「股份制银行在进一步扩大,可以增强银行间市场的竞争力。内地几大行的集中度太高,工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存款规模的占比分别是11.14%和12%,已经超出美国10%的监管标准,应该予以重视,资产规模不应该再扩大」。

  张力军进一步补充道:万一真出现银行倒闭现象,一定要让小银行去接手,这样小银行的资产规模才能进一步扩大,不能让大银行的资产规模继续扩张下去。

  对此,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的态度也非常清晰,3月底其署名文章专门提及国际大型银行正在持续进行资产「瘦身」,除中国以外国家和地区的2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截至2015年末的总资产规模已降至33.8万亿美元,较2008年末累计下降近20%。可见其非常认同银行资产规模的增长要有个极限的观点,也意识到内地大行已经面临资产瘦身压力。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