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5

他們真的要去火星種土豆了 NASA培育土豆“特種兵”

2016-04-27
来源:中國青年報

  《火星救援》劇照

  一個穹頂大棚孤零零地屹立在沙丘礫石遍布的紅色荒漠上。大棚內,天體生物學家正照料他們來之不易的馬鈴薯塊莖。所有人都期待小苗破土而出,為滿目荒蕪點綴一抹新綠。

  看起來像科幻片?不過,這可不是《火星救援Ⅱ》的拍攝現場。

  在地球上環境最近似火星的南美洲阿塔卡馬沙漠,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以下簡稱NASA)與“土豆專家”利馬國際馬鈴薯中心(CIP)正在合作進行“火星土豆”的太空種植模擬實驗。

  “NASA的科學家正在為制定一項在2030年代往返火星的使命而努力,同時也在嘗試把在火星上種植馬鈴薯變為現實。”美國駐華大使館4月19日在微博中寫道。按照他們的說法,如果工藝正確,“炸薯條可能會登上火星的菜單”。

  并不是所有土豆都有資格成為“火星薯條”的候選者。目前在沙漠中進行試驗的100個土豆品種,是以45∶1的比例脫穎而出的佼佼者。這些經過初期選拔的“強壯”土豆,對多種病毒有免疫能力,并在類似火星的巖石、酸性土壤中或少水、多鹽條件下表現出了良好的產出率。

  選出這100個候選土豆后,專家還為它們準備了“特訓”:從阿塔卡馬沙漠運來的約91千克干土,加入大量二氧化碳的空氣,以及紫外線輻射。

  一切嚴苛的訓練,都是為了選出最適合登上火星,對抗輻射、干燥、失重和寒冷的土豆“特種兵”。

  不過問題來了,為什么是土豆?莫非一直以來土豆都是太空種植的熱門選手?

  翻閱以往的新聞,答案是否定的。1996年,俄羅斯宇航員在和平號空間站上種的是小麥。2014年國際空間站種植實驗的主角是生菜,宇航員還試吃了在去年8月收獲的第二批生菜。今年年初,美國宇航局在國際空間站種出了百日菊;接下來他們打算種的是大白菜和生菜。哪怕在計劃中的2018年,他們也只準備讓番茄上空間站一展身手。

  難道NASA的科學家里混入了馬特·達蒙的狂熱粉絲?

  這當然說不過去。

  來,讓我們給土豆挽挽尊。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專家忙著琢磨封閉環境中的生命支持系統時,就早早注意到了土豆。1988年,一篇名為《太空馬鈴薯種植》的文章就指出,咱們需要的太空作物必須不嬌氣,“好生養”,夠好吃,有營養,還易加工。

  還有誰比能煮能烤能切絲能化泥的土豆更合適呢?

  火星愛土豆還有其特殊的理由。火星表面的土壤加水后會呈較強酸性,而土豆恰恰適合弱酸性土壤——強弱酸性間的差距比酸堿兩極容易處理得多。

  此外,火星距離地球如此遙遠,能填飽肚子的才是英雄。土豆的營養均衡為谷物之冠,生長周期僅兩個多月。在種土豆時,只要留有芽眼,切成塊,土豆便能再次進入土中生出更多的土豆來。緊急時刻,它們還可以被用作微型電池。

  土豆雖好,可花這么多錢就為了在火星上有朝一日種土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于是便有人質問NASA,何不直接用這些錢在地球上多種土豆,解決人世間的饑餓問題?

  NASA對這類問題曾給出過經典答復。他們說:“火星之旅雖然不能直接幫助解決饑荒問題,但這項探索計劃孕育出的很多新技術和新方法所能給人類帶來的益處,將遠遠超過所付出的成本。”

  技術已較成熟的太空育種就是一例。利用太空特殊環境快速誘變種子,人類能培育出產量高、抗病能力強的新品種。

  從這個角度看,NASA與CIP的聯手似乎是命中注定。CIP的科學家楊·克魯澤表示,他們希望通過這項實驗找出適合在貧瘠環境中生長的土豆品種,從而幫助解決全球范圍內的饑餓與營養不良問題。

  面對不堪重負的生態環境,不管是移民仰望著的星空,還是珍惜腳踏著的土地,克魯澤建議:“我們必須為未來做好準備。”

  當然,作為一個吃貨,咱也很感興趣:土豆既然這么好,習慣吃米飯包子面條的我國航天員怎么看?

  巧合的是,中國剛剛宣布預計2020年將發射首個火星探測器,而推進馬鈴薯主食化,也已被中國農業部作為2020年的目標。

  看到圍觀群眾的好奇,遠在外太空的宇航員吃著馬鈴薯全粉做成的食物,也許就默默地笑了:是兄弟,就一起吃土豆吧!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