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4

“上交会”能向“医博会”取什么经

2016-05-04
来源:解放日报

   自主品牌展会对打造“国际会展之都”至关重要        

  ■本报记者 徐蒙 见习记者 张煜

  刚刚过去的4月上海,越来越有“会展之都”的风范。过去,4月的大戏是每两年一度的上海车展。今年虽无车展,但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和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两场展会先后上演,使得申城未待迪士尼开园,人气就已经爆棚。4月是上海的旅游淡季,但因为展会,许多商务酒店生意火爆,一些临近展馆的酒店很早就一房难求。展会也带动餐饮、旅游,以及展会直接相关行业的交流、采购、合作,为申城经济回暖注入活力。

  上海“十三五”规划中,第一次提出打造“国际会展之都”的目标。而这两场展会,恰巧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从两个侧面,展现出“会展之都”形成的两条路径。

  海纳百川造就“会展之都”

  两场展会在上海举行,共同点在于时间都不长。医博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但搬到上海,才第二年;上交会作为独具特色的技术贸易展会,今年也才第四届。

  医博会,本身历史悠久、行业影响力巨大。“没想到,到了上海,这个展会热闹成这样。”一名医疗器械展参展商告诉记者,该展览过去在深圳、厦门等地举办,多年来积累了很大的影响力,但从展商积极性到观众人数,都比不过上海。去年展会第一次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因为人太多,结果造成了交通瘫痪等意想不到的问题。

  上海像一块磁石,对国内外展会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过去,上海大型展馆数量有限,近年来随着虹桥国家会展中心、世博展览中心等场馆启用,各色世界级会展有的整体移师上海,有的在上海开设分会场。

  就在去年,几乎与医博会步调一致,全球炙手可热的拉斯维加斯消费类电子产品展(CES)首次在上海举行CES亚洲大展,同样引发轰动效应。此外,2002年开始从欧洲而来的中国宝马展(工程机械展)每两年一次在沪举行,早已是响当当的“上海品牌”;2009年开始,连续6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为云计算大会,主办方虽是来自深圳的华为公司,其影响力却从上海开始向外辐射。

  这些展会,不管主办方来自何方、属于哪种性质,它们都是上海“会展之都”名片的组成部分。下转◆2版(上接第1版)曾经有观点认为,在国内办展会,利润都被外资展览公司获得;殊不知,相比会展经济带动的远远不止直接利润,它带动城市整体消费的同时,更提升城市的品牌与软实力。

  “自主品牌”不可缺席

  然而作为“会展之都”,除了吸引国内外顶级展会集聚之外,有没有诞生于上海,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会展,至关重要。

  今年上交会开幕之前,国务院正式批准了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上交会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的技术贸易展会,它的展览理念与科创中心建设目标相得益彰;4年来,上交会持续推动创新技术与产业化的结合,成为全球最新技术展示和交流的舞台。“尽管上交会才办了四届,展览面积才2万多平方米,和广交会相比小得多,但是它的意义不一样。上交会对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都很重要。”上海大学会展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敏表示。

  对于上海的会展业发展来说,上交会的举办,同样恰逢其时。

  统计显示,2015年,上海共举办了各类展会851个,展览总面积达到1513万平方米。当年世界百强展会中,上海有11个入选。从数量和规模上看,上海完全配得上“会展之都”的称号。然而对标全球公认的“会展之都”,慕尼黑、汉诺威、巴黎、拉斯韦加斯等,上海仍有不小差距。最明显的差距是这些城市均拥有跨国会展企业和“标杆性”的国际展会,其背后有大量专业人才、先进管理和组织理念等作为支撑。这些竞争力,上海相对缺乏。

  过去在全国范围内,一些上海主办的展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但在产业结构调整、展览行业本身优胜劣汰下,不少展会渐渐式微。如今在上海本地展会中,真正在规模、影响力等方面首屈一指的,也只有上海车展等少数展会。会展行业业内人士指出,海纳百川可以带来会展行业的繁荣,但要形成核心竞争力,上海需要有拿得出、叫得响的国际性品牌展会。通过举办上交会等有发展前景的“自主品牌”展会,有助于上海加快培育人才等核心能力。

  成功秘诀来自市场

  从2012年至今,四届上交会,这个代表上海未来的“自主品牌”展会,每年参展商、观众都在增加,今年参观人数超过了5万人。不过同在4月举办的医博会,加上与之配合举办的药交会和原料展,4天里观众人数达到惊人的38万,以日均人数计算,甚至超过了去年的上海车展。

  医博会上,除了人气火爆,展位价格也“高高在上”,一般参展成本在10万元以上,大型展商要为参展投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和去年不同,今年随着VR等新兴技术在医疗领域的融合跨界,医博会不但吸引设备采购、医院人士,还吸引了不少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参加。有参展商表示,错过这场展会,等于错过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和医博会相比,上交会还相当年轻,规模上的差距在情理之中。不过医博会的成功秘诀值得借鉴。“任何为客户带来价值的措施都值得去尝试和推动。”医博会主办方国药励展集团总经理胡昆萍介绍,虽然医博会已非常成熟,但每次举办都和国内外参展商一起创新模式,特别是顺应健康产业自身发展趋势,不断发掘新的细分市场。

  国药励展集团是中国医药集团和英国励展博览集团共同组建的合资企业,目前国内不少成功的品牌展会,主办方往往都有合资的背景。业内人士认为,其实策展方合资还是自主,只是形式,根本上看,关键是要市场化、专业化,要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张敏指出,像励展博览集团那样的外资会展企业,有两方面经验值得学习:一是专业化,越专业,展会参展商、专业观众配对合作的可能性越强,效益越高;二是国际化,上海举办会展,必须提高国际化程度,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扩大参展商范围。

  “上交会是技术交易的展会,展览难度很大,同时作为全新的展会,前期确实需要政府打好基础,来开个头。”张敏表示,上海打造“会展之都”进程中,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现在上海的展会要从政府直接主办转向市场化的机制,但是政府不能完全不在,特别是公共服务不能缺位。

[责任编辑:郭美红]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