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李秀恒
中國和美國是當今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的兩個國家,兩國的關系影響着全球政治和經濟格局。最近美國軍方在南海小動作多多,中國亦以拒絕美艦泊港還以顏色,有些人恐怕這會令中美關系越趨緊張,影響經濟發展。
對此,筆者認為不用過分擔心,因為中美雙方其實都明白「合則兩利,斗則俱傷」的道理,故兩國的關系雖難免有摩擦,但仍會維持「斗而不破」。習近平月前訪美與奧巴馬會晤時,談到中方願同美方共同努力,爭取早日達成「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簡稱中美BIT)。從中可見,中美關系還是以經濟利益為重,看透這點,就會懂得中美BIT比南海的吵吵鬧鬧實際和重要得多。
談判8年漸多共識
所謂「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目的是放寬彼此市場准入限制,建立更透明開放的規則。若達成協議,美國企業可以進入中國更多尚未開放的市場,而中國企業也可收購和投資美國的一些高科技企業和項目,吸納更多先進技術,達到互惠互利。這關乎兩國經濟的長遠利益,但亦涉及很多复雜的考量,以致談判工作由2008年開始,先后經過20多輪會議,歷時差不多8年,仍未達成協議,崎嶇情况與中國當年申請加入WTO不遑多讓。
美國方面,擔心中資企業進入,會損害本國企業的利益;至於中方,也憂慮市場進一步開放,可能會帶來難以承受的代價。所以,雙方都是小心翼翼,令談判進展緩慢,直至上次習近平於去年9月訪美,雙方才就中美BIT達成重要共識,再經過半年來的溝通,不少障礙陸續清除,使談判進入快車道,包括中美初步交換了負面清單出價。
不過,仍有很多細節有待解決,例如:美國希望內地開放更多過往限制外資投資的領域,包括網絡、文化、教育、金融和醫療等範疇;中方則希望美國能夠在高科技、能源等領域,不要為中資企業的投資設置關卡。顯然,雙方都明白協定若能達成,大家都有好處,只是過程少不了討價還價。
若達協議互惠互利
無可否認,政治因素和市場開放,是中美相互投資的最大阻力。美國財政部表示,前年收購美國企業的外資買家中,遭到美國國家安全官員審核最多的是中資企業,累計多達68件,占總量兩成。內地企業併購晶片公司,遭到美國封堵;中國三一集團收購美國俄勒岡州的幾個風電場,也因為地點太靠近海軍訓練場被阻止,都是典型實例。
不過,中美經濟其實早已高度互補,利益交融。中國制造的產品,已深入美國千家萬戶,而美國亦是中國工業最重要的出口市場;美國政府赤字高企,中國正是美國最大債權人。所以,雙方對抗的結果只會齊唱「傷不起」,合作才能共助兩國經濟回穩,進而帶動全球經濟喘定。中國經濟轉型帶來的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形成巨大市場需求,對提振美國經濟亦有巨大助力。
美國研究機構指出,如果中美簽署投資協定,未來五年,美國有望在華新辟一個2000億美元的投資市場,而中國對美投資料將增至1500億到2500億美元之間。換言之,中美雙方若能互相放寬投資門檻,美國企業可以進入中國更多尚未開放的市場,而中國企業也可收購和投資美國的一些高科技企業和項目,吸納更多先進技術,大家互惠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