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馮仁樂報道:激進反對派蓄意「拉布」,拖延立法會會議進度惡行變本加厲,造成多次流會,拖垮立法會及政府施政,惹起不少人反感。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劉怡翔表示,雖然未能量化因拉布而損耗的公帑,但從時間上看,在2012/13年度,財委會平均用1.12小時審議一項目,今個年度則增加至3.21小時,工務小組的審批時間更急升3倍,現時一項工程項目的批出時間平均要9個月,形容情況令人擔憂。
尚有近半工程項目候立會審批
現時距離本立法年度完結僅余兩個月,目前仍有22條條例草案和7條附屬法例尚待處理,尚待財委會審議的非工程撥款逾20個;財委會或工務小組審批的工程項目亦有約40個,總造價涉及470億元;但反對派仍一於懶理,繼續「拉布」要脅政府。民建聯進出口界議員黃定光昨日於立法會大會提出口頭質詢,關注當局有否計算因拉布而造成的公帑開支,及有否研究持續拉布對經濟發展和基建工程等造成的影響。
劉怡翔回應問題指出,難以量化拉布造成的額外公帑開支,但指目前仍有接近一半的工程項目等待審批,對經濟和業界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他以去年財委會審議創新及科技局、港珠澳大橋追加撥款申請為例,指當時官員等候回答議員質詢高達168人次,花了520小時等候,單是這段時間已花大約40萬港元公帑。
審批項目時間均較以往長
劉怡翔表示,現時財委會、工務小組及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審批項目的時間均較以往長,例如財委會審批項目的平均時間,由2012/13年度的1.12小時飆升至現在3.21小時;人事編制審批項目時間由平均0.8小時增至2小時;工務小組的審批時間更由0.54小時急增3倍至現時2.17小時。他補充,現時一項工程項目由取得事務委員會支持,到財委會批出平均需時9個月,較2014/15年的7個月為長,形容情況令人擔憂。
劉怡翔又指,香港是外向開放的小型經濟體,容易受外圍環境影響,基建是重要投資,帮助巩固香港競爭力,而持續的工務工程投資,在香港面對經濟衰退時可發揮緩沖作用。他說,由於工程推展出現延誤,令大量工程在同一時間招標,人手便更形緊絀。
議程編排民生先行先易後難
他強調政府與立法會議員商討後,已決定按「民生先行、先易後難」的原則編排余下的議程,並會積極向立法會及各委員會請求加開會議,務求利用本立法年度余下時間完成處理所有條例草案及撥款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