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哈佛畢業演講后 何江回應“是否回國工作”等問題

2016-05-29
来源:深讀

  原標題:何江背后是日漸突出的中國“海外力量”

  哈佛大學第365次畢業典禮演講首次迎來了一位中國學生代表,他就是何江。

  何江是哈佛大學生物系博士畢業生,1988年出生于湖南省長沙市寧鄉縣南田坪鄉的一戶農民家中,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哈佛大學曾培育出8位美國總統、上百位諾貝爾獎得主。何江的故事聽起來像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夢”實現路徑,盡管在幾年前,他還在“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論調中掙扎。

  何江對“深讀”說,未來自己將用4年時間在麻省理工讀博士后。如果到時候科研達到一定水平,會考慮回國工作。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專業碩士一年級學生吳俊東接受“深讀”采訪時稱,哈佛中國學生不像大家印象中那樣,只會讀書不會交際。在海外,中國留學生的話語權比重越來越大,聲音越來越明顯。

  對話何江

  深讀:站上哈佛畢業演講舞臺緊張嗎?

  何江:因為演講當天有彩排,所以前一晚只睡了4個多小時,早上5點多就起了。其實上臺前也特別緊張,開場兩句陳述后,看到臺下有人在笑、有人點頭就覺得沒事了。準備了這么久,還好沒出錯。前一晚媽媽還給我打電話,讓我不要緊張。其實家人比我還緊張。

  深讀:你是怎么被選中做畢業典禮演講的?

  何江:這次申請畢業典禮演講,歷經3輪選拔才正式入選。第一輪申請的時候,首先要提交相關科研成果和演講稿件。我到哈佛后,很快進入科大師姐、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得主莊小威教授的實驗室,從事高分辨顯微鏡研究流感如何侵入人體等工作,并做出一些成績。

  進入到二輪評選后,研究生競爭者只剩下10人左右,當時有10位不同專業的教授坐在下面聽我演講,他們進行討論。這個通過后,我進入了第三輪評選,并成為最后4名研究生競選者中的勝出者。

  深讀:怎么確定“改變科技知識分布不均”這個主題的?

  何江:選擇科技知識分布不均衡也是因為和同學聊天時的玩笑話,我們當時開玩笑想搞科研究竟是為了什么,怎么讓更多的人受惠。我從這些日常的生活細節中得到靈感,就想講一下科技知識怎么給大家帶來好處。

  哈佛是一個培養帶頭人的地方。畢業典禮其實更多是讓學生思考畢業之后使命在哪兒的一種儀式性的存在,也會思考哈佛這些年的教育對我們產生了什么影響,這是一種社會責任感。

  我講科技知識不均衡,肯定是我基于理科生的一些思考。去講這么宏大一個話題,不可能空洞地談,必須有一些自己的切身經歷在里面,很多農村生活的回憶給了我靈感。

  深讀:農村背景對你的人生有什么影響?

  何江:因為從農村出來,你可用的資源可能要比其他地方少很多,靠自己的努力要多很多,但是我不認為這能完全限制一個人。

  一個人通過努力,找到自己的潛力和興趣點,當你真正清楚自己以后能干什么,很多事便會變得信心滿滿或者說有備而來。抓住機會認清自己,下一步就會順利很多。

  深讀:從你在哈佛的經歷來看,東西方教育有何差別?

  何江:東西方差別在課堂上比較容易體現。中國的課堂,老師更多的是一個權威的存在,學生在下面被動聽的比較多。美國這邊就是鼓勵大家參與非常多,鼓勵你去嘗試,老師也不批評一些幼稚想法。這種差別其實從一開始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很大的沖擊。

  深讀:你遇到的最大困難或瓶頸是什么?

  何江:從鄉下到縣城讀高中,蹩腳的“農村英語”曾經讓我不自信,我就買英文版小說硬啃;到了哈佛,校園滿是“牛人”,整個頭一年都不自信,但第二年,我就報名當本科生輔導員,最后一年,搬入本科生宿舍,與一群本科生同吃同住。

  這期間,我做過許多被稱作“破冰”的嘗試。比如,一桌西方學生正吃飯熱聊,英語還不那么“順溜兒”我也坐過去加入談話。受挫是經常的,但硬著頭皮不斷嘗試,漸漸的,結交了不少朋友,英文也越來越好。

  深讀:世界著名經濟史學家尼爾?弗格森曾建議你把自己的故事寫成一本書,你怎么想?何江:他的意思是我的經歷走過了很多不同的階層,有農村的、城鎮的、城市的,再到國際的,濃縮了中國發展的腳步。

  深讀:畢業之后有什么打算?

  何江:在麻省理工攻讀博士后,將學習四年。相比哈佛,我在麻省理工的工作已經更加偏向實際應用了。比如用組織工程的方法體外培養肝臟,然后用它模擬疾病,做一些癌癥的早期檢測。我希望能做一些轉化,所以研究方向上轉到一些比較實用的科學上面,希望能更多的造福人類。

  深讀: 將來會回國工作嗎?

  何江:其實從2008年開始,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回國,但是這種回去很多時候還得看你的研究水平,如果你研究不順利的話,你可能還回不去。如果到時候我的生物研究到了一定水平,然后國內還有合適機會,肯定會考慮回國。

  吳俊東,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專業碩士一年級學生。之前,作為中國人民大學畢業生的他曾在網上發起“99塊和我一起念哈佛!”眾籌,引起廣泛關注。他希望通過分享自己在哈佛的見聞和學習,來換取陌生人的資金支持。

  深讀:能講講中國留學生在哈佛的表現嗎?

  吳俊東:中國學生在哈佛的狀態我確實沒辦法代表別人,只能說自己的一些觀察。整體目前中國學生越來越多,表現也越來越好,中國同學之間也挺團結。

  在不同的學科領域,一些出色人群中,都能看到中國人的身影。

  哈佛中國學生確實也不是之前大家印象中那樣,只會讀書成績很好,最近很多新生做介紹,絕大多數人都有很有意思的經歷,比如支教或者有意思的旅行等。

  之前聽說過很多關于中國學生的傳聞,比如說中國學生在學校不太說話、或者并不是特別積極、只會學習不會交際等。但是到目前為止,就我所見,這種事情并不是很多,很多中國學生做了很有意思的事,整體都在慢慢的改善。

  深讀:你和何江是怎么認識的?

  吳俊東:我們共同參加一個“哈佛中國教育論壇”的活動。我當時就覺得這個師兄很樸實,因為時間關系簡單聊了幾句。

  之后我受國內一個教育媒體委托前去采訪何江,才和師兄進行一次比較深入的交流。

  他人非常隨和、率真,跟我們聊天過程中也沒有架子。之后我們一起吃飯,他和我聊一些他的發明和理論研究。

  我給他發微信他總會第一時間回復,最讓我佩服的是他在喜歡的事情上這種執著的精神,他從高中開始對生物非常感興趣,之后大學到博士階段一直堅持在這個領域,我覺得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深讀:哈佛選中中國學生做畢業演講,你怎么看?

  吳俊東:何江作為“第一人”這件事,確實覺得很為中國學生長志氣。但是其實在哈佛還有很多厲害的中國留學生,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也都做出很多杰出的成就。只是可能并不是很容易獲得媒體的報道或者公眾的感知。何江作為這樣一個代表,會讓大家慢慢意識到,在海外,中國留學生的話語權比重越來越大,聲音越來越明顯。

  深讀:有網友質疑“等了三百多年才有第一人”是否受到區別對待?

  吳俊東:這個問題沒有辦法一概而論,很多情況的產生可能取決于不同的學科,還有一些其他不同屬性。比如理工科相對來說,基本上競爭就比較公平。因為大家語言上的障礙比較少。但像人文學科可能有一些語言上障礙。畢竟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中國學生在競爭時可能有些劣勢。

  亞裔學生確實有時候沒有辦法特別融入環境,但是哈佛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學校,現在這種情況也在逐漸好轉,越來越多的亞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在提高。

  深讀:你覺得何江被選中的原因是什么?

  吳俊東:假如我是評審,我選他的原因很可能包括,他確實在生物領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他這個人在很多方面都很優秀。

  此外,哈佛特別注重多元化,大家可以看到今年的畢業典禮演講有何江這樣的亞裔學生,也有非洲的學生代表。哈佛的整個人文情懷和社會情懷,決定了它在選擇上會比較注重這種有特殊人生經歷的學生。

  深讀:何江有什么讓你印象深刻的地方?

  吳俊東:對他印象比較深的就是他隨時都在笑。這種樂觀的心態,應該對他有很大的幫助。在為人處事當中他也很隨和,之前采訪的時候,他一見扛著厚重機器的攝影師就非常關心,我覺得他的為人處世有種天生的隨和感。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