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

长征七号返回舱成功着陆

2016-06-27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报网讯】昨日15时41分,由长征七号火箭搭载升空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按照预期,成功着陆於地处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东风着陆场。这个模拟返回舱主要验证气动外形设计等关键技术,为建造中国未来载人深空探测「生命方舟」迈出重要第一步。此前一天,该返回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搭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为节省科研经费,今次升空的缩小版返回舱,高2.6米,重约2.8吨,与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舱的「钟罩式」造型不同,它呈倒锥形,像一颗「子弹」,新一代多用途飞船,除了较神舟飞船可搭载多一倍的航天员,更能到达更远深空,满足未来载人登月及载人探测火星等任务要求。返回全程四大看点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昨日介绍了返回舱着陆过程中的四大看点。一是,返回舱首次以弹道方式返回,这有利於获取返回舱在不受地面指挥控制中心控制的条件下的相关参数。二是,着陆点首次瞄准在沙漠,在载人航天工程历史上还属首次,从工程建设和任务实施角度看,选择在沙漠着陆回收难度虽然大一些,但安全隐患相对较小。由於沙土较软,对返回舱损害较小;多一些落区选择,有利於飞船、卫星的应急返回。三是,三道「接力棒」确保返回舱着陆「全程透明」。四是,沙漠应急停机坪确保负责回收任务的直升机起降。

  验证下代载人飞船

  有分析指出,这次试验还有一个目的,验证下一代载人飞船能否「重复使用」。由於维护成本高昂,美国航天飞机虽说是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却也是「徒有其表」。中国航天人提出的技术方案是从结构突破。「新一代载人飞船将把最外面的烧蚀层改为「可拆卸结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器总体研究室主任杨雷说,待返回舱返回地球,再把烧蚀层「以旧换新」。比如这次的缩比返回舱,就使用「金属结构+防热结构」的双层热防护设计。

  此外,缩比返回舱还采用了新型合金材料,比目前航天器普遍选用的铝镁合金相比强度更强、韧性更足、抗压能力将提高近八成。这副「钢筋铁骨」必须经受住此次苛刻的返回环境考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长张洪太表示,一旦试验成功验证中国新一代多用途飞船的返回舱新气动外形,以及突破航天器可重复使用设计、验证及评估技术,中国载人深空探测技术将迈上新台阶。

  杨雷还说,根据设想,中国新一代多用途飞船的整体性能将实现跃升,可以比神舟飞船搭乘多一倍的航天员,并到达更远的深空,与美国的「龙」飞船、俄罗斯未来载人运输系统PPTS等相比也毫不逊色。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