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條例》(下稱《條例》)7月1日起實施。筆者4日從省人社廳了解到,《條例》梳理歸納了社會保險基金運行過程中涉及基金安全的風險點和保障安全的關鍵環節,構建起人大監督、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督體系,尤其對基金騙保行為進行了細致規定。
社保服務機構騙保 最高罰5倍
《條例》對社會保險服務機構常見的侵害社會保險基金安全的行為作出了禁止性規定。《條例》第十九條規定,社會保險服務機構不得“虛列社會保險基金支付項目,虛報社會保險基金支付金額”;或“不按規定審核參保人身份,導致冒名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或者“違反規定將參保人在非協議醫療機構發生的醫療費用納入醫療保險基金結算”,以及“出具虛假診斷證明、病歷資料、鑒定意見、結算單據、發票、證明等騙取社會保險基金支出或者幫助他人騙取社會保險待遇”等,如果醫院、藥店等社會保險服務機構有這些騙保行為,不僅要退回騙取的社會保險金,還將被最高處以5倍罰款,甚至暫停或者解除服務協議,相關責任人也要被吊銷執業資格。
此外,社保服務機構不按時足額發放社會保險待遇,違背診療規范進行過度檢查、治療、護理、康復等造成社會保險基金不必要的支出等其他侵害社會保險基金安全的行為也被《條例》明文禁止。
個人騙保 情節嚴重或入刑
《條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瞞報、漏報社會保險費繳費基數、人數,或者以發放補貼、簽訂協議等形式拒不履行社會保險登記、繳費義務,以及通過虛構勞動關系、偽造證明材料等方式獲取社會保險參保和繳費資格,偽造、變造個人檔案材料、身份證明、病歷資料、鑒定意見、支付憑證、信息數據等騙取社會保險待遇,若發現上述騙保行為,涉嫌社會保險欺詐犯罪的,將被移送公安機關,嚴重者還將入刑。
與此同時,違反規定重復領取社會保險待遇,冒用他人身份和社會保險證明騙取社會保險待遇,出借本人社會保險證件協助他人或者單位騙取社會保險待遇,隱瞞喪失領取條件的事實領取社會保險待遇等騙保行為也將受到處罰。
失信行為 記入信用檔案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條例》規定,騙保未遂也將承擔法律責任。
《條例》明確區分以欺詐等手段辦理社會保險業務和騙取社會保險待遇的法律責任。只要使用了欺詐、偽造證明材料、冒用他人證件、虛構勞動關系等手段辦理社會保險業務的,自7月1日起,一經發現,不僅業務辦不成,還將被記入信用檔案;情節嚴重的,處涉案金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
根據規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將建立信用檔案,加強與相關部門協調合作,將欠繳社會保險費,以欺詐、偽造證明材料等手段辦理社會保險業務,騙取社會保險待遇和社會保險基金支出等失信行為記入信用檔案。(南方日報記者 劉熠 通訊員 粵仁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