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斯: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候選人,英國公投退歐,中國拒絕承認一家國際法庭裁決。這些事有何關聯?
作者: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 菲利普.斯蒂芬斯
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正式確認成為共和黨美國總統候選人。土耳其總統雷杰普.塔伊普.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在一場未遂軍事政變后,收緊了對國家的威權主義控制。法國再次遭遇駭人聽聞的恐怖襲擊,數十人遇難……還有英國公投決定退出歐盟對西方凝聚力的打擊、中國拒絕承認一家國際法庭對其在南中國海領土主張的裁決。
從表面上看,這些事件毫無關聯。特朗普或許從未聽說過中國的“九段線”。英國外交大臣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更關心的是將土耳其移民擋在門外,而非土耳其民主政體的健康。尼斯屠殺與其說應主要歸咎于自封的“伊斯蘭國”的勸誘改宗,或許不如說行兇者心智不正常是同樣重要的禍因。瘋狂,還有邪惡都會過去。
更深入觀察的話,可以發現一些令人不安的模式: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身份政治、對機構的蔑視以及基于規則的國際體系的破裂。各國政府失去了控制能力,失去了公民的信任。國內政治中的好斗性擴散到了國際舞臺。雖然現在的世界還不是一個霍布斯式的世界,但未來的方向顯而易見。
歐洲左翼和右翼的民粹主義都一直大肆利用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經濟困境以及人們對大量中東和非洲難民的恐懼(這些難民有的逃離的是戰亂,有的逃離的是“失敗國家”)。法國有恐懼伊斯蘭的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意大利有五星運動黨(Five Star Movement),西班牙有社會民主力量黨(Podemos),德國還有最近崛起的新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碎片化”攪亂了戰后中右和中左政黨輪流執政的局面。
然而,特朗普獲得提名與英國公投退歐是另一類事件。無論11月美國大選結果如何,特朗普已經掌控了共和黨,而且民調顯示,依靠基于仇外心理、孤立主義、經濟民粹主義和反精英主義的綱領,特朗普還得到了2/5美國人的支持。英國一直存在不少歐洲懷疑論者,但退出歐盟的投票結果代表一種更廣泛的失望。布魯塞爾已被斥為全球化、移民以及經濟邊緣化的始作俑者。
特朗普稱,他想“痛擊”自己的對手。他將驅逐數百萬墨西哥移民,禁止穆斯林進入美國。強勢的孤立主義將讓美國再次變得偉大。英國強硬的退歐派承諾在英吉利海峽修筑自己的圍墻。特朗普認為,外國人就是威脅。支持退歐的工黨議員吉塞拉?斯圖爾特(Gisela Stuart)表達了這種酸楚論調——她錯誤地宣稱,如果英國投票留在歐洲,其寶貴的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將被開放給數百萬土耳其移民。
民粹主義信條用民族主義取代了愛國主義,鼓勵人們蔑視傳統機構。任何所謂“專家”都在與精英勾結。每個人都有權構建自己的“事實”。大企業、銀行、全球化(叫它什么都行)都是白人工薪階層的敵人。沿著這個方向只要再走幾步就會把我們帶回到上世紀30年代“猶太人的陰謀”。
不能因選民焦慮而責怪他們。許多人的不滿都是合理的。自由資本主義有利于富人。平均收入增長停滯。全球資本主義新巨頭——蘋果(Apple)、谷歌(Google)、亞馬遜(Amazon)、Facebook——將稅收視為一種自愿上繳。政治建制派變得自滿。但民粹主義者開出的處方——永遠是引發分歧、悲觀和自我封閉的——明顯都不靠譜。特朗普擔任總統將讓美國失去活力;退出歐盟也將對英國產生同樣的影響。
世界其他地方并非沒有注意到這些壓力。埃爾多安曾將歐洲視為土耳其的歸宿。近日,他宣稱,這場未遂政變是“上帝賜予的禮物”——眼下他正在加強其威權統治。相比市場經濟,埃爾多安更喜歡國家(及裙帶)資本主義。他正在修復與俄羅斯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的關系。世俗主義、多元主義和法治,這幾樣東西歐洲自己留著就行了。
在尼斯駕駛卡車碾壓慶祝“巴士底日”(Bastille Day)無辜群眾的行兇者,將忠誠獻給了另一種形式的身份政治。在整個中東和馬格里布(Maghreb),一個個國家走向崩潰。世俗民族主義被宗教極端主義取代。然而,圣戰分子在西方實施恐怖暴行的目的就是為了激起民族主義者的反應。他們正在取得成功。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的國民陣線或許是尼斯慘案的大贏家。
零和的民族主義并非西方民粹主義獨有。在拒絕仲裁庭對其領海主權聲索合法性的裁決時,北京官員表示,民意不容許政府在這些主權主張上做出任何退讓。外人或許會解讀為,中國現在已成為強國,覺得不應再被制定于自己崛起前的規則所束縛。
不久前,我聽到一名西方外交官將中國對此次國際仲裁的拒絕形容為對戰后秩序的威脅。他這話有點道理。后來,我又聽了特朗普在俄亥俄州的共和黨代表大會上的部分演講。讓美國再次變得偉大并不包括遵守國際法。當然,后一起事件不能證明前一起是正當的,反之亦然。但這兩起事件合在一起,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事態正在朝危險的方向發展。
譯者/申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