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行業表現參差不齊 增長動能轉換需時

2016-07-28
来源:香港商报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16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况,GDP同比增長6.7%,略高於預估中值6.6%,與一季度增速持平,經濟整體走勢平穩。從各分項數據來看,上半年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進展,消費向好、服務業高增、新產業發展迅猛,是經濟增長中的亮點,但需注意的是,中國經濟內在增長動力仍不足,金融業增速下滑、房產投資階段性放緩、傳統制造業依舊低迷以及民間投資增速還在加速下行,給下半年經濟增長帶來不少隱憂。

  有專家表示,下半年經濟增長的動力首先在於供給側改革,需要企業通過改革與創新,回歸到新產品以及新技術,政府也需要適度擴大包括基礎設施、公用教育、環保的投資總需求,此外,要繼續強化服務業的發展,吸引外資進入服務業。香港商報記者張幸

  結構調整成效初顯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實現了比預期中高的增速,從公布的主要宏觀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動能在持續轉變,經濟結構調整效果顯現。在需求側方面,居民消費走勢強勁,前6個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1萬億元,同比增長10.3%,不考慮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6月當月增長10.6%,較上月增加0.6個百分點,為今年以來最高單月增速。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3.4%,成為經濟疲軟的一抹亮色。

  接受本報采訪的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郭萬達表示,以前中國是投資拉動型經濟,投資對GDP貢獻達到七成,2012年十八大后的第一年消費超過投資,到現在消費對經濟的貢獻達到7成,可以說是在新常態下,新舊動力轉換的效果已經出現。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高玉偉表示,今年以來,消費驅動特徵既反映了經濟結構正在逐步調整,也側面折射出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就年度數據看,近20年最終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僅在1999年和2000年達到過更高水平,而當時中國經濟同樣處於下行期,經濟面臨很大轉型壓力。

  「尽管今年全國居民收入增長有所放緩,可支配收入增速從2015年上半年的7.6%降至今年上半年的6.5%,但居民消費意願仍然較強。未來消費仍有望保持兩位數增長。

  央行調查顯示,居民傾向於更多消費的比例、未來3個月購車意願比例、未來3個月旅游意願比例分別為21.2%、16.6%和32.2%。」高玉偉說。在供給側方面,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184290億元,增長7.5%,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54.1%,比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顯著高於第二產業增速和GDP增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9.7%。顯示經濟增長動能從工業向服務業轉移。

  隨手記金融研究院的研究員程龍指出,第三產業數據是此次經濟數據中值得關注的亮點之一,第三產業同比增長雖然略微低於之前的7.6%,但位居三大產業增速之首。不過略微下降的第三產業增速表明經濟轉型壓力有所增大,經濟結構仍處於優化轉型中。

  服務業撐起半壁江山

  服務業對中國經濟和就業做出了很大貢獻,數據顯示,中國的服務業在1978到2015年間平均增速達到10.7%,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也從1978年的23.9%上升到了2015年的50.5%,超過了制造業的比重。與此同時,服務業在就業中的比重也從1978年的12.2%上升到了2015年的42.4%,提供了中國大部分的新增就業。

  日前,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在召開的2016年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况發布會上談及服務業發展現狀時說道,服務業仍然是目前支撐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主動力,服務業加快發展符合產業成長規律。從國際經驗來看,一般在工業化中后期階段,都會出現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情况,因為工業分工越來越細,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不斷提升。同時,這一階段也是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生活性服務業的需求也急劇擴大,這兩點共同推進了服務業發展速度在加快、比重在提高。

  郭萬達指出,服務業不僅占GDP比重高,服務業投資項目也比較多,今年上半年外商投資的比重中有70%左右是投向服務業領域,占全部投資比重的57.7%。另外上半年服務業占整個稅收比重是58.2%,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7個百分點。說明服務業后勁十足,有望為下半年中國經濟提供更加堅實的力量。

  「經濟新常態下,推進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的轉變,既是未來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趨勢,又是決定增長、轉型與改革的關鍵所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預計,到2020年,中國服務業占比或達55%以上,就業比重可能達到50%,服務業領域就業人員有望達到4億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呈現出一些新特點和新變化,信息、文化、教育、養老健康等新興服務業快速增長。特別是電子商務發展勢頭強勁,依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服務創新活躍,更是促進了第三產業不斷向中高端邁進。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對本報表示,國家通過信息網絡建設電子商務,撬動中國十三億人口紅利,把大家的儲蓄轉變為消費,培育現代服務業的新增長點,這一潜力從雙十一的銷售業績以及電商平台的發展都能看出。通過基建來打造電商,縮短營銷的中間渠道,把價格直接讓利給消費者,利用好消費者碎片化的時間以及第三方支付方式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來促進消費者的服務消費。

  金融業增速下滑有隱憂

  在現代服務業的構成中,金融業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公布的數據來看,二季度金融業增加值1.54萬億,增速5.3%,比去年同期下降13.9個百分點,其增速僅高於農林牧漁業,亦低於二季度GDP的增速。由於金融業增加值增速下降,其對GDP增速的支撐作用明顯減弱。今年上半年金融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為9.1%,相比一季度下降2.7個百分點,相比上年同期則下降10.30個百分點。郭萬達認為,去年5、6月份證券市場火爆,正處於股市高點,由此引導的資金帶動效應很明顯,金融機構、證券公司都從中盈利,而現在股市成交量僅有之前的1/3,在去年的高基數下,金融增加值的同比增速肯定下滑得快。

  「此外,今年M2增速回落,M1增長,剪刀差擴大說明實體經濟低迷,銀行資金貸不出去,民間投資增速下滑也與此相關。但這不僅僅是中國內部的問題,《人民銀行關於全球經濟金融展望報告》中提到,全球金融形勢都不好,很多國家都推出了負利率,沒有投資需求,中國金融業受全球形勢的影響。」郭萬達說。

  孫立堅則指出,金融業的增速下滑主要在於監管的強化,國家對民資銀行和股票行業的監管,使得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空轉的情况得到遏制,帶動服務業發展中的泡沫被擠掉。金融業的下滑肯定會影響服務行業的情况,這樣的局面是否會對下半年經濟發展產生壓力,就要看金融業能否找到新的業務發展定位,回到為實體經濟服務中,而不是依舊靠監管漏洞來尋求高風險高收益的項目。

  對於下半年金融業增加值的走勢情况,民生證券宏觀分析師張德禮表示,預計下半年金融業增加值增速將有所回升。一方面是因為基數原因,去年年中股市大調整后,二級市場成交量快速回落,一級市場IPO也受阻,證券業所貢獻的增加值下滑明顯。二是今年下半年政府加杠杆托底經濟的概率在上升,也會帶動信貸和社融的回升,為金融業增加值提供了支撐。

  郭萬達認為對下半年的金融業不必抱太悲觀的態度,國家現在提出「寬財政穩貨幣」,積極的財政政策體現在公共事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上,這些投資帶來的拉動效應仍然會對金融業有支撐作用,而且股市也在回升狀態,但全球金融穩定還是中國金融業保持良好的一個前提。

  樓市或迎來短期調整

  長久以來,對於中國經濟能否避免硬著陸,房地產市場的力量至關重要,今年上半年房地產銷售額增長達到42%以上,對經濟實現穩增長功不可沒。然而,進入二季度以來,房地產開發投資、商品房銷售面積和商品房銷售額等數據迎來拐點,經過5、6月連續兩個月增速的回落,這一趨勢愈發明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6430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7.9%,增速比前5個月回落5.3個百分點。

  房地產開發投資46631億元,同比名義增長6.1%,增速比前5個月回落0.9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為31149億元,增長5.6%,增速回落1.2個百分點。住宅投資占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比重為66.8%。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認為,5月全國樓市的量價上升勢頭均出現放緩,市場在經歷了之前明顯的量價齊升之后,后市將逐步趨於平穩。同時,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以及新開工數據走勢也出現波動調整,打破了今年以來增速持續擴大的趨勢。

  「考慮到去年下半年市場基數提高,預計今年下半年全國市場整體增幅將進一步回落。同時市場分化將持續,成交熱點有望轉移至政策未受限制且庫存水平較低的城市。」張大偉說。在需求出現透支性釋放、政策難以繼續松動的情况下,「降溫趨勢確立」是各大機構對樓市的一致解讀,有分析人士指出,這也將對嚴重依賴房地產業的經濟增長模式帶來考驗。

  孫立堅表示,房地產的放緩會給下半年經濟帶來增長壓力,所以目前國家在加強金融投機現象監管的同時也在放松對健康資金的進場管制,不能為了控制風險把業態管得太死,還是要培養業態健康可持續的發展。管制放松體現於正常的業務還在大力推廣發展,但是對投機的短進短出的炒樓盤行為監管在強化,中國經濟始終應以實體經濟為主。

  郭萬達則指出,雖然房地產投資在回落,但新開工的土地增長以及房地產企業到位資金的增長意味著下半年會有積極的因素刺激房地產市場。中國現在的結構調整日漸關注投資驅動以及房地產驅動,中國經濟并沒有需要完全依靠房地產來拉動,新常態局面下不主張依靠投資以及房地產來拉動經濟,寧願經濟增長有所下降,也要靠新的產能來拉動。

  實體運行動力不足

  除了金融業增速下滑外,更令外界擔憂的無疑是「政策熱投資冷」的制造業領域,制造業一直是影響中國國民經濟的一大因素,其占GDP的比重一直處在40%以上,雖然今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幅由去年底的-2.3%一路攀升至7.4%,制造業PMI連續4個月保持在50%榮枯線以上,但制造業投資增速大幅回落,上半年制造業投資增速僅為3.3%,與一季度相比,增速幾近「腰斬」。

  這都說明制造業處於收縮區間,下行壓力猶存。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牛犁表示,二季度以來,工業生產、訂單等數據都有所放緩,制造業PMI面臨著內外雙重壓力。對外,國際市場疲軟,對內,內生動力不足,最典型的就是民間投資的大幅下滑,后者作為市場中最活躍的經濟成分,其同比增速已從去年的10.1%失速下滑到前5月的3.9%。有論者指出,新舊增長動力轉換仍在持續,市場正在尋求新的平衡,制造業短期波動的因素依然較多,后期數據仍需觀察,但由於制造業對下半年經濟展望的樂觀程度下降,企業將主動加速去庫存。

  「制造業增速緩慢與全球經濟環境有關,需求環境受到了壓抑,但也不是所有的制造業都癱瘓了,像智能手機的關聯產業反而在金融危機之后賺的盆滿缽滿,所以制造業的關鍵還是在供給側改革方面,要解決中國企業的短板問題。」孫立堅說。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全面開啟了「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之路,這正是為了補中國制造業的短板。孫立堅指出,所有的制造業大國都不會過分依賴海外技術品牌,走急功近利的加工貿易模式,都是先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再通過議價與自己的合作夥伴打造共贏的發展模式。

  現在中國的制造業沒有核心技術以及品牌,又失去了勞動力和土地成本優勢,引進高價格的技術品牌成本太高,假如不進口,中國的技術品牌又無法過關,產品再便宜也收獲不到市場。中國制造要真正能由中國的品牌進行支撐,是我們現在急需補上的一課。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