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7

流言揭秘:負能量食物真的能減肥嗎?

2016-08-04
来源:蝌蚪五線譜

  摘要:食物熱效應也是冬天吃完飯暖和、夏天吃完飯更熱的原因之一。根據“負能量食物”的定義,要判定一種食物是不是負能量食物,就要看它的食物熱效應究竟有多大,會不會大於它本身所能提供的能量。

  一些網傳負能量食物

  網上盛傳一種說法:有一種負能量食物(Negative Calorie Foods),吃了不僅不會給人體增加能量儲備,反而會消耗能量,越吃越減肥。有的網站甚至還列出了食譜,包括蘋果、芹菜、羽衣甘藍、番木瓜和生菜等25種食物。

  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為人們提供日常活動所需的能量。但人們在進食過程中也要消耗一些能量,如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等。如果消化某種食物所消耗的能量大於食物所提供的能量,比如100克某種食物提供80千卡能量,消化這種食物卻需要100千卡能量,那麼,該食物所產生的能量效應就是-20千卡,這就是“負能量食物”的理論基礎。

  這個理論看上去無懈可擊,邊吃邊減肥的確是吸引人。不過,真的存在“負能量食物”嗎?

  事實上,真正的負能量食物並不存在,網絡上推薦的大多是一些能量低、富含膳食纖維的植物性食物,至於打著“負能量”的旗號大肆宣傳的減肥產品就更不靠譜了。

  食物消化需要消耗多少能量?

  我們的一舉一動,大到跑步、遊泳,小到站立、眨眼都是要消耗能量的,吃飯也不例外。食物中提供能量的三大營養素,即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是以大分子形式存在,人體並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必須分解成小分子才能消化吸收。

人體消化食物全過程

人體消化食物全過程

  比如吃一個漢堡,要先用牙齒咀嚼成較小的形狀進入食道,進而進入消化系統,在消化系統裏會有各種酶將這些細小的食物顆粒進一步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如,將澱粉分解成單糖、將甘油三酯分解成甘油一酯和脂肪酸、將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等,然後再完成消化吸收等過程。

  這些過程所引起的額外能量消耗就是食物熱效應(thermic effect of food, TEF),又稱食物的特殊動力作用(special dynamic action, SDA),或者膳食生熱作用(diet induced thermogenesis, DIT),細心的人會發現,吃完飯後會有發熱的感覺,這就是食物熱效應的外在表現通常為人體散熱的增加,一般在人們進食1個小時候左右產生,大約3個小時後達到最高峰。

  食物熱效應也是冬天吃完飯暖和、夏天吃完飯更熱的原因之一。

  根據“負能量食物”的定義,要判定一種食物是不是負能量食物,就要看它的食物熱效應究竟有多大,會不會大於它本身所能提供的能量。

  但文獻檢索後會發現,幾乎沒有任何關於“負能量食物”的學術文章,“負能量食物”的說法更多的只是出現在網絡論壇、商業網站或者博客上。

  不同的食物成分,食物熱效應也有一些差異。在三大供能物質中,蛋白質的食物熱效應最大,相當於其本身能量的30%,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熱效應為5%-6%,脂肪的食物熱效應最低,為4%-5%;對於一般混合食物來說,食物熱效應大約占食物所含能量的10%,也就是說,每吃2000kcal能量食物,大約需要消耗200kcal能量來消化食物。所以,食物的熱效應一般在10%左右,最多也不過30%,所以說“負能量食物”並不存在。

  至少,目前是沒有發現。

  真相

  並不存在“負能量食物”。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