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七夕本是“婦女節”?

2016-08-09
来源:北京青年報

   七夕是古代女性參與最踴躍的節日,可以說七夕就是中國古代的婦女節。

 
  農曆七月七,人稱“乞巧節”,拜祀活動在晩上舉行,故又稱“七夕”。君不知,七夕還是中國古代的婦女節。
 
  在傳說中,天帝對於織女與牛郎的愛情竭力加以反對和破壞,並將他倆分隔在天河南北,不許相會,僅在每年七月七夕,才允許見面一次。《古詩十九首》有“迢迢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句,寫的正是小夫妻被阻隔。所以,民間父母對於新嫁出去的閨女,每到七月初七要接回家來,意即要保護女兒和女婿的幸福生活。
 
  據傳,織女是個勞動巧手,所以在七夕這天,曆代婦女都要向織女乞巧,希望學到好的技藝。晉代《西京雜記》中載:“漢彩女常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褸;大俱習之。”
 
  南朝梁代宗懍撰在《荊楚歲時記》寫道:“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乞巧。有嬉子網瓜上,則以為符應。”可見南北朝時七夕乞巧已很盛行,祭拜雙星、月下穿針、蜘蛛網絲等成為主要習俗。
 
  在唐代,七夕乞巧尤為盛行。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記下唐代宮廷乞巧情景: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嬪妃各以九孔針、五色針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謂之乞巧樓。
 
  王建《宮詞》曰:“每年宮裏穿針夜,敕賜諸親乞巧桂。”乞巧樓主要作為乞巧表演的舞台。宮女手中各持宮中特制的七孔針,以五色絲線對月穿針,針孔小,絲線細,月光微,夜風大,姑娘們若能順利地巧穿,便為“得巧”。巧姑娘為得巧而雀躍,圍觀者一齊喝彩。
 
  唐明皇可謂乞巧的最熱心倡導者,他與楊貴妃還在七夕互述衷情:“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在唐代民間,為了祝賀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歡聚,家家閨女對鏡梳妝,朝月穿針,遙望銀河,並設案於院,上鋪錦繡,焚香於庭,陳設花果,一派節日景象。唐代著名詩人杜牧“七夕”詩雲:“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舊時風俗,少女們七夕要朝天禮拜,向織女“乞巧”。希望她把女紅技藝傳授給自己。這裏所謂的“巧”指的就是勞動技巧。
 
  古代的江南還有這樣的習俗:刺繡女孩會在夜晚月光下,將一根繡花針輕輕放到一碗水面上,借助水的表面張力將針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針周圍會出現水波紋,哪一個波紋最複雜,就會繡出最好的作品,有時針上穿有紅絲,意味著向織女“乞巧”。唐代詩人林傑的詩《乞巧》說:“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顯然,七夕是古代女性參與最踴躍的節日,可以說七夕就是中國古代的婦女節。(文/鄔時民)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