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不會說英語和德語的中國遊客在德國丟失錢包後,被德當局誤當成“難民”,在難民安置點“被困”了12天才澄清誤會。
近年,出國旅遊的中國遊客數量明顯增多。中國遊客各類境外事故時有發生,我國公民在境外的安全問題引發關注。
迷失德國誤成“難民”
據西德意志廣播電視台(WDR)8日報道,約三周前,一名31歲的中國男性在德國斯圖加特將錢包丟失。由於語言不通,他在報警時走錯了機構,又將避難申請表當成報失表簽了字,陰差陽錯地被當成難民送進一處難民所,並在那裏滯留了12天。
直到當地紅十字會找到一家中餐館幫忙翻譯,誤會才得以澄清。如今,他已離開難民營,重新踏上旅途。
德國媒體報道了這則“奇聞”後,不少德國網友紛紛表示難以置信,嚴肅的德國人認為這件事讓德國非常“丟臉”,也有一些德國網民對這名中國遊客的遭遇倍感同情:“太可憐了,開心的旅遊變成了噩夢。”
2016年7月19日,24名赴台旅遊大陸遊客在去機場路上,大巴發生車禍和火災,加上台籍導遊和司機共26人全數罹難。
赴歐旅遊熱度下降
如果說上述這位中國遊客的遭遇還只是讓人啼笑皆非,有些危害到了遊客人身安全的事故則不能不引起重視。
“台灣載遊客大巴起火”、“香港遊客在維爾茨堡被砍傷”、“亞利桑那中國遊客車禍”等事件尚曆曆在目,8月2日,法國巴黎又發生了犯罪團夥搶劫中國遊客的事件。一個有27名中國遊客的旅行團在巴黎一酒店遭遇5到10人犯罪團夥集體搶劫,不僅財物被搶,還有人因此受傷被送往醫院救治。
多起惡性襲擊事件,讓各事發地的治安狀況成為熱議話題。尤其歐洲部分國家由於近期暴力事件不斷,旅遊業所受沖擊最為明顯。
德國漢堡的華人旅行社凱撒旅遊表示,近期,赴歐旅遊安全問題引起了中國遊客的關注,在與客人的交流過程中,確實能感受到中國遊客對於赴歐旅遊的擔憂和猶豫。
《歐洲時報》援引數據稱,今年上半年中國赴法遊客下降了30%,這一方面是受恐襲的影響,同時巴黎治安不良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當地時間2016年5月3日,意大利羅馬,中意首次聯合警務巡邏在意大利羅馬啟動,中方警員將協助意方警員處理與旅意中國遊客安全有關的問題,保護海外中國遊客利益,為遊客與意警方溝通提供便利。
境外安全不容忽視
在海外華僑、中國駐外員工、留學生和中國遊客的總數,每年在以數以萬計的幅度增長時,各種不安全因素對國人的命中率隨之升高,正成為令人擔憂的事實。
中國國家旅遊局本月1日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旅遊統計數據報告》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公民出境旅遊人數達5903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4.3%。此外,中國在海外各類勞務人員超過100萬,留學人員幾近200萬。海外領保工作“剛需”顯著。
中國外交部公布數據顯示,去年一年,中國在全球范圍內妥善處理了近6萬起涉及中國公民權益與安危的領事保護案件,外交部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呼叫中心12308熱線累計接聽並處理來電十幾萬次。
目前,中國已建立境外中國公民和機構安全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機制,全力處置各類涉及的重大突發領保案件。外交部也設立了全球領事保護與服務應急呼叫中心,24小時在線響應。
中國外交部領事司還通過升級中國領事服務網、發送安全提醒手機短信、開通微信公號“領事直通車”、舉辦領保宣傳活動、編發領保手冊等方式,加強海外安全預警,普及海外安全常識,有效提升中國公民海外安全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
“不管面對多大困難,本著外交為民的宗旨,我們都會盡心竭力,做好領事保護工作。”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今年全國“兩會”的記者會上說。
海外旅遊如何確保安全?
在境外丟失旅行證件是非常讓人苦惱的事情,一旦發現護照丟失,要第一時間到當地警察局掛失,然後到所在國的中國大使館或領事館補辦護照或旅行證,這樣才能回國。這也告訴我們,出國在外時一定要了解當地大使館或領事館的聯系方式,這樣在關鍵時刻才不會“求助無門”。
假如遇到搶劫,尤其對方可能傷害你時,不要試圖反抗,不要吝惜財物。如果被釋放,要快速安靜地離開,不要慌張地叫喊試圖尋找警察,在確認安全後再報警。
中國遊客容易成為搶劫目標,是因為身上往往攜帶大量現金。為防止盜搶案件,切記不要隨身帶大量現金,消費盡量選擇可以全球支付的信用卡。如非必要,貴重物品最好不要放在身邊,可寄存在酒店的保險箱裏。另外,避免前往人煙稀少的地區或夜晚單獨出行。
選擇下榻地點時盡量挑選安全系數較高的旅店,入住後要確認最近的逃生門或緊急出口,以便遇到火災時知道如何逃生。出入房間一定要隨時關門、鎖門,並保管好自己房間的鑰匙。
購買靠譜的境外旅遊意外險,絕對是“花小錢,買大保障”的智慧選擇。目前,為了更好地履行保險職責,保障被保險人的人身安全,很多保險公司推出了境外旅遊緊急救助服務,遊客在境外一旦遇險,均可享受遞送藥物、緊急醫療轉運、轉送回國等全方位的服務。
“不知者無罪”在“地球村”並不管用。要尊重所在國,特別是在有特殊宗教習俗國家,要避免因言行舉止不當所引發的糾紛。謹慎小心、遵紀守法、入鄉隨俗才是平安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