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结合香港实际 制订体育政策

2016-08-24
来源:香港商報

  里約奧運閉幕,「東京8分鐘」令全球開始期待四年后的奧運盛會。本屆奧運會上,香港選手雖表現出色,但沒有獲得任何獎牌的最終結果,令此次奧運之旅仍顯美中不足。四年后的東京奧運,香港選手能否再上層樓?市民殷切期待。

  如何提高奧運成績?英國的成功經驗連日來受到媒體連篇累牘的報道。原來,為了改變奧運金牌數一度萎縮的尷尬,英國在1996年成立了英國體育局(UK Sport),動用彩票收入支持精英運動員,并以「一切為了金牌」作為指導思想。這一與內地「金牌戰略」有异曲同工的做法,令英國近幾屆奧運成績不斷上升,并在本屆奧運取得了金牌榜第二位的歷史最佳名次。特首梁振英昨天還特別提到,英國的經驗可供借鑒,并表示將全面檢視香港的體育發展政策,培養更多香港精英運動員。

  然而,正如許多有識之士所指出的,英國的這一體制并非沒有可詬病之處。例如,針對體育的財政投入大幅增加,奪金成本大漲;奪牌項目主要集中在自行車、賽艇、馬術、帆船等對器材要求較高且缺乏民眾基礎的小眾項目;財政資源亦主要流向可以奪金的優勢項目,部分沒有奪牌希望但社會基礎更好的項目卻被放弃。即使在英國國內,亦不乏對這一制度的反思之聲。更何况,英國這一體制的有效性,根植於青少年體育的廣泛開展之上。這一制度是否對香港具有參照意義,能否在香港成功复制,無疑需要謹慎研究。

  自實施體育「精英化、盛事化、普及化」的政策以來,香港近年體育事業已有很大進步:康樂設施、泳池、球場等基礎設施不斷增加,未來還將有啟德體育園等大型設施建成;在賽會成績上,香港運動員亦曾在亞運會、東亞運等大型賽事上取得過不俗成績;而在民間,運動風氣亦日漸濃厚:港大醫學院最近研究顯示,港人每日44分鐘的中強度運動高於全球平均水平;港人的平均壽命更是冠絕全球。但必須看到,人均運動場地及設施的匱乏、傳統文化中對體育運動的輕視、中小學沉重的課業壓力導致青少年運動時間不足等因素,達致香港體育「普及化」,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沒有強大的民眾基礎,任何「精英化」的體育成績都只會是曇花一現。因此,進一步提高體育在市民中的普及程度,仍是未來政策的最主要目標和出發點。

  此外,作為一個人多地少,生活節奏快的現代都市,香港的優勢項目常常是一些非奧運項目或室內項目,如壁球、桌球、保齡球等。因此,如果僅僅以奧運會等傳統體育競技項目作為標桿,香港運動員無疑有先天上的劣勢。因此,在發展體育事業方面,香港或更應立足於自身的本土特色和實際。事實上,近年關於奧運項目設置「古板」、「守舊」的批評聲已不絕於耳,加入更多現代項目的呼聲亦不時有之。或許有朝一日,香港能乘此東風,重新站上奧運之巔。

  香港商報評論員 萬青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