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關鍵是增強對國家的認識

2016-09-01
来源:香港商报

   周八駿

 
  2003年中,以CEPA簽署緊接著「拒中抗共」勢力發起「反對廿三,還政於民」的「七一游行」為標誌、「一國兩制」實踐由以往忽視「一國」強調「兩制」差異,向經濟開始講「一國」而政治依舊強調「兩制」差異轉變。按照事物發展的客觀邏輯,隨著香港經濟不可阻擋不可逆轉地拓展與內地經濟一體化,兩地在政治上的差異必定發生越來越強烈的摩擦,但是,最終,必定與經濟一體化相適應;「一國兩制」必定朝著香港社會主流認同和接受「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和基礎的目標與時俱進。
 
  港獨議題介入選舉
 
  以這樣的觀點看,2014年「拒中抗共」勢力發動「占中」運動,2015年他們的立法會議員否決特區政府關於普選行政長官議案,都是毫不奇怪的;同理,在「占中」行動期間冒起一股「本土激進分離勢力」,嗣后,不僅竭力鼓吹「本土自決」和「港獨」,甚至悍然制造「旺角暴亂」,也是毫不出奇的。
 
  在經濟上,香港越是依靠國家,在政治上,「拒中抗共」勢力就越是力圖變香港為獨立政治實體。所謂「真普選」是企圖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為幌子爭取香港變相政治獨立。赤裸裸地主張「港獨」,則不啻「圖窮匕首見」。「拒中抗共」勢力走到這一步,挑戰「一國兩制」的法律底線和政治底線,決不是顯示他們有力量,恰恰相反,是意味著「一國兩制」與時俱進走到了實現香港社會主流認同和接受「一國」是「兩制」的前提和基礎這一目標的歷史性重大轉折關頭。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立法會競選,就是在這一歷史性重大轉折關頭展開的。從提名期開始,主張「港獨」與遏止「港獨」就展開激烈較量。由於種種復雜因素,第六屆立法會競選不能完全遏止「港獨」勢力。事實上,即使能夠完全禁止「港獨」分子介入競選發表「港獨」主張,也不等於「港獨」勢力絕跡香港。遏止「港獨」(請注意:不是「遏制」而是「遏止」)需要相當一段時間,是一場需要特區現屆政府和下屆政府引領香港社會各界「接力」的長期政治斗爭。
 
  須加強國民教育
 
  從根本看,「本土主義」之所以惡化為「去中國化」,「去中國化」之所以再惡化為「本土自決」和「港獨」,是因為香港長期受英國管治而回歸以來國民教育嚴重滯后。
 
  國民教育就是增強對國家的認識,不僅中小學生需要,香港的中國籍成年居民也需要。國民教育不是淺薄的「心靈雞湯」,也不是枯燥的說教,而是講活生生的中國故事。
 
  中國女排在里約奧運會上的表現就是一則活生生的中國故事。8月22日,本港紙媒都以中國女排取得奧運會冠軍為「頭條新聞」。即使一貫「拒中抗共」的某報,對於「南海仲裁案」置若罔聞,這一回也在第一版大字報道中國女排。為什麼?因為中國女排精神是如此光彩奪目而令任何人不能無視。
 
  中國女排所體現的,真是中國人民爭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意志和毅力。從1841 年以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的志士仁人,引領一代又一代中國廣大民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仆后繼、不屈不撓。期間,香港即使處於英國管治,香港同胞仍為之作了貢獻。
 
  然而,與國家主體分離長逾一個半世紀,深受西方意識形態薰陶,香港社會對國家主體形成了深刻的疏離感;一部分居民的家庭因為歷史變故而對國家主體懷有不易克服的敵意;同時,因為香港經濟水平長時間領先內地,為數不少的香港居民對國家主體和內地同胞建立了不易調整的優越感。
 
  不克服這三種心理,不能根本遏止「港獨」。特區政府和建制派必須切實展開國民教育,講中國故事。
 
  應當講完整的中國故事,講成就也講不足。不必刻意回避具爭議的歷史事件,而是展開深入細緻的分析,求同存異。
 
  應當突出中國故事基調,從1841年講起,強調中國人民世代奮進,不斷總結經驗、汲取教訓,不甘落后。不懼列強,在曲折中前進,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今天。
 
  應當結合西方正陷入困境,介紹中國故事特色。
[责任编辑:邓煜闽]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