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

大夏河畔的遠古帝王

2016-09-05
来源:香港商报

  

      大禹故里大夏河

  人們在赞揚大禹為治水事業,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同時,紛紛追問大禹的故里、生活年代、洪水和女媧補天的關系。按司馬遷《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是黃帝的玄孫。大禹的出生地,由於年代久遠,資料缺乏,漢代以后的學者根據自己掌握的材料予以記述,結論也就千差萬別。

  劉宋裴駰《六國年表》集解引皇甫謐曰:「傳曰禹生自西羌,是也。」漢陸賈《新語·術事》:「文王生於東夷,大禹出於西羌。」漢桓寬《鹽鐵論》卷五《國病第二十八》也說「禹出西羌」,明張之象注「戴叔鸞傳云:大禹生西羌」。又《晉書》卷一百一《劉元海載記》:「大禹出於西戎,文王生於東(西)夷。」又晉皇甫謐《帝王世紀》第三《夏》雲:大禹「長在西羌,西夷人也。」《五帝本紀》唐司馬貞索隱也說大禹「本西夷人」。明陳士元撰《孟子雜記》卷二《逸文》說「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西夷,泛指古代西部地區的部族。說明在先秦,西夷不僅指古代巴蜀西部的部族,也指今秦隴地區的部族。

  北魏酈道元則說得更清楚,大禹出生在今甘肅大夏縣。《水經注》卷二《河水二》引晉王隱《晉書地道記》:「在大夏縣,有禹廟,禹所出也。」清楊守敬雲:「金紐與石紐名偶合」,「禹生石紐,人所共知。」石紐即金紐、金劍、金柳,金柳古城在大夏城西二十里,前涼時設金劍縣。西羌、西戎,泛指今甘肅、青海地區。大禹出生在西羌(西戎)大夏,也就是今臨夏廣河縣,而且在大夏長大成人。由此興起,取得帝業。今廣河、臨夏、積石山等地,過去有禹王廟、禹王石,還有稱為禹王莊的地方。

  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教授在1940年《國學季刊》第一卷第一期發表《中國古代大夏位置考》一文,根據《史記?封禪書》齊桓公西伐大夏涉流沙和《漢書·地理志》隴西郡有大夏縣,認為先秦時代的大夏人,分布在涼州、蘭州、河州(今臨夏)一帶,以河州為活動中心。

  當時的甘肅地區是全國的文化中心,甘肅地區以大夏河、洮河為中心,有彩陶文明為證。甘肅的人口數量也占據全國優勢地位。據方榮、張瑞蘭編著的《甘肅人口史》引皇甫謐《帝王世紀》統計,大禹時代全國人口135萬,甘肅人口30萬,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

  大夏王都今何在

  關於禹都,《詩經》《尚書》《左傳》《史記》都沒有記載。古代文獻記載,相互不同,莫衷一是。大禹的都城在何方?遠古時代建立王朝,一般選擇經濟文化基礎較好,水源充足的地方。今洮河流域的廣河、和政、臨洮地區,是馬家窯文化的故鄉,廣河又是齊家文化的發祥地,也是玉帛之路的必經之路,在阿力麻土鄉古城村北面的堡子山(又名棺木山)遺址,從距今4900年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歷經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到距今3100年的寺洼文化,歷史跨度達1800年,歷史序列傳承有序,說明這一片地區的文化從未間斷,農耕文明已經比較發達,為城市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這一時期,青銅文明已經在大夏河流域出現。1975年,在廣河縣齊家坪遺址M41墓坑中出土了直徑6厘米,厚0.3厘米,背面中央有橋型紐的青銅鏡,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青銅鏡,被稱為「中華第一鏡」,距今約4000年,屬於夏代初期產物。同年,在廣河縣北面的東鄉縣林家遺址出土了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為止中國最早的青銅器,距今約5000年。彩陶文化、青銅文化、粟類作物,都說明大夏河流域具備建立王國的經濟文化條件,又加氣候溫潤,水資源豐富,森林茂密,土地肥沃,自然條件優越。

  大禹建都的時間應該在治水成功,即天子位之后。廣河阿力麻土鄉的古城遺址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禹都,到西漢成為大夏縣治,位於大夏河(今廣通河)北岸的二級台地。古城村的名稱應該來自大夏城。古城因巴家溝長流水分為上下(西東)兩座城,即今上下古城村。上古城遺蹟蕩然無存,下古城在下古城村和尤家村,應該從西漢開始一直使用到清代。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西漢涼州刺史部》所標注的大夏縣就在此地。今遺址南北寬約550米,東西長約400米,曾發現過漢瓦和宋代陶片。

  大夏縣一直到西晉始廢,晉惠帝時,前涼張軌復置大夏縣,唐代宗廣德年間陷於吐蕃,改為訶諾城。宋代為寧河縣(治地在今和政縣城)定羌城。據馬明達主編的《廣河縣誌》記載,明代洪武初年始廢定羌縣,設定羌巡檢司,城池依然在使用。乾隆年間太子寺城(今廣河縣城)建成,河州州判署太子寺城,定羌城(大夏城)并未廢弃。廣河一帶雨水充沛,即使古城村就是禹都,也因風雨冲刷,人為破壞,早已不見痕跡。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甘肅省政府文史館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