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9

重塑公共房策 力建土地儲備

2016-10-05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馮煒強報道:昨日,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創辦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第二份土地房屋公共政策研究報告,建議推行公屋「補貼置業計劃」,更改現行補價政策,讓公屋的買家可將補地價鎖定在入租時的水平,無須追趕樓價升幅。基金會指,此政策有助基層家庭置業,長遠改善社會流動性低、收入不均及跨代貧窮問題。

  推行公屋補貼置業計劃

  本港公營房屋規模龐大。據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本港公屋住戶達76.9萬戶,佔整體人口的31%;加上居屋和租置計劃的住戶,香港有近47%家庭住公營房屋,他們喪失了財富升值帶來的好處。相關數字遠高於亞洲其他國家,如日本(5%)、韓國(5%)及新加坡(6%);亦高於歐美國家,如美國(4%)和英國(17%)。

  建議新建公屋提供置業機會

  對於未來的公屋政策,團結香港基金會認為,政府應提供更多機會讓公營房屋住戶置業,建議日後所有新建公屋均提供置業機會,讓住戶可租可買,亦可先租後買。

  另外,基金會又建議政府改變補價政策,將單位的補價金額鎖定於入住當日的價值,讓住戶不用再追趕難以掌握的樓價升幅,令補價機制變得合理。

  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兼團結香港基金顧問王于漸表示,現時公屋的補地價機制下,租戶無法達致置業目的,他形容置業只是公屋居民追趕一個水漲船高的目標。他解釋指,現時補地價機制以物業市價釐定,租戶希望購入公屋就要彌補當時物業的市值,而在樓市持續上升的情況下,租戶無法成為真正業主。

  王于漸稱,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公帑興建公屋,但租戶又不能買入公屋,自然不能為政府帶來財務進帳,令大量價值被鎖在公屋市場。但在「補貼置業計劃」下,住戶可以固定的金額作補地價,令遙不可及的目標得以實現,亦能釋放遭「凍結」的土地價值並減輕公共財政負擔。

  公房買賣經濟利益可達3萬億

  對於「補貼置業計劃」,王于漸認為,計劃可以達致多方共贏。首先是釋放土地價值,公營房屋自由買賣,所帶來的潛在經濟利益最高可達3萬億元,約為香港GDP的1倍半。其次,出售公營房屋有助政府回收建築成本,節省營運開支,令公帑更能用得其所。

  此外,公營房屋的住戶有更大機會成為業主,基層家庭也可以和私樓業主一樣,擁有自己的物業並可作不同用途,長遠紓緩收入不均、跨代貧窮等問題。若計劃得到社會支持,現存的公屋亦可參考同樣機制,由仍未出售的租置單位開始,逐步私營化。

  他舉例解釋,以一個市值300萬元的公屋單位計,政府以成本價100萬元出售予住戶,再透過政府擔保與銀行貸款融資,首期付一成,即10萬元,另外200萬元則為未付地價,並將鎖定於該水平,買家可隨時補地價。若計劃得到支持,可考慮延伸至目前尚未出售的租置公屋。

  他又表示,出售公屋對低收入家庭來說是最主要的養老保障方法,那麽,住戶無須要額外支付因樓價上升而增加的補地價,只要補回當時已定下的地價便可套現。這樣同時解決房屋問題和低收入家庭的退休計劃問題。

  補貼置業有助港人向上流動

  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表示,相信實施「補貼置業計劃」可為香港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以及為社會向上流動性的不足提供一個解決方法。

  基金會提出,香港制訂長遠房屋策略必須關注的是擁有房屋資產是作為保值,以便在社會向上流動及作出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功能。如果擁有物業資產,在社會向上流動的可能性會大大增加。因此,「補貼置業計劃」是處理此問題的可行選擇。「補貼置業計劃」容許人們真正擁有公屋單位的業權,作為較便宜的融資方法。父母也可選擇把物業加按,為子女提供更佳的教育。

  多管齊下增土地供應

  一直以來,如何增加土地供應是本港急需解決的問題。在昨日向政府提交的土地房屋報告中,團結香港基金建議,增加本港土地供應應「多管齊下」,包括規劃土地用途、發展棕地、開發新市鎮、在維多利亞港以外選址填海等等,確保土地供應政策一致和持續。在不影響大環境情況下,基金會認為可以進一步放寬新發展區的發展密度,支持大嶼山發展,實現建航空城的區域規劃概念。

  亟須建立土地儲備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顯示,本港公營房屋供應嚴重不足,預計未來5年間只有不足1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落成,與房屋供應目標落差超過三成。此外,本港甲級寫字樓、商用物業及工廠大廈都出現供需失衡,情況甚至在過去一年有所惡化。歸根究底,上述問題是香港長期缺乏大型土地發展,導致土地供應嚴重不足。

  資料顯示,2006至2015年本港公屋及居屋的落成量為每年平均14000伙。而基金會預計,2016年至2020年,每年平均落成量將上升至20000伙,但這一數字仍低於政府預計每年落成28000伙的目標。

  對此,基金會高級研究員曾維謙表示,香港過去十多年因為缺乏土地儲備,無法因應市場變化調節土地供應而付出沉重代價。數個正在推行的新發展區,包括洪水橋及啟德,早在1999至2001年就已經計劃發展,只可惜因缺乏長遠目光而先後被擱置,終於等到2010年後才重新提出計劃。

  團結香港基金建議,為增加土地儲蓄,政府應手建立土地儲備,令日後能因應市場需求轉變,調節土地供應,確保土地供應政策一致和持續。例如,支持推展古洞北及粉嶺北、洪水橋和啟德新發展區等大型發展計劃。

  落實大嶼山發展計劃

  基金會總幹事鄭李錦芬表示,香港急切需要增加土地供應,不單是滿足市民住屋的需要,商業用地和各類社會設施對土地的需求同樣急切。為此,團結香港基金建議「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

  基金會認為,大嶼山是香港下一個極具策略價值的發展項目,建議政府考慮以輕軌等方式,把港珠澳大橋、大橋口岸人工島、屯門至赤?角連接路、亞洲國際博覽館、機場北商業區等重要的商業和交通建設連接起來,打通東涌新市鎮以至日後小蠔灣發展區的交通網絡,發揮大嶼山位處珠江三角洲中心的地理優勢。

  棕地難以解決所有問題

  對於增加土地應否實行「棕地優先」,基金會認為,棕地只是其中一種土地供應來源,但並不足以解決所有土地不足的問題。絕大部分棕地屬私人擁有且有不同用途。因此,開發棕地的過程必然涉及收地、拆遷、安置、補償等問題。

  考慮到土地發展需時,基金會認為,簡化審批及發展程序,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建議政府內部加快土地發展的審批程序,投入充足的財政資源,加強信息科技(如電子平臺審批發展圖則)的運用,以增加行政效率,並提升新發展區現有土地的發展密度。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