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萬條信息泄露精確到門牌號 深圳市斬斷房產信息地下產業鏈
9家公司數十人被拘 200騷擾電話關停
近年來,各類手機騷擾信息令百姓不勝其煩,其中包括賣房、裝修和房貸等信息。日前,深圳警方開展了打擊整治騷擾信息專項行動,對9家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發送信息干擾正常生活的企業相關人員進行了刑事、治安拘留,并關停了200余個騷擾電話。經警方調查涉案企業發現,其中有數十萬條無法解釋合法來源的公民房產信息,內容精確到業主門牌號碼、面積。對于公民個人房產信息的非法泄露、售賣、使用,已形成一條地下產業鏈。
數十人被拘留, 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和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
近來,家住深圳南山的唐先生常常被一些毫不相干的電話騷擾。“有時接到十幾個 要不要裝修 的電話,非常厭煩。但因為工作需要又不能關機。”更讓唐先生疑惑和擔憂的是,“我只是剛剛買了房,怎么就有那么多公司知道我要裝修呢?到底是誰泄露了我的信息?”
像唐先生這樣被電話騷擾的市民數量不少。近期,深圳警方開展打擊整治騷擾信息專項行動。調查發現,深圳市某某信業投資公司蛇口分公司、深圳市某康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深圳某房產交易有限公司翠竹北路分公司等9家企業分別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發送信息干擾正常生活等違法犯罪事實。
在9家公司現場,警方搜出了超過100萬條公民個人信息,包括數十萬條精確的房產信息,公司均無法合理解釋其信息來源。以深圳市某某信業投資公司蛇口分公司為例,警方在現場發現了中航天逸花園、港逸豪庭、大世紀水山緣等十幾個小區的業主資料,甚至包括業主住在幾期、幾棟、門牌號、房屋面積,業主的姓名和電話等。
“我通常把業主信息以excel文檔的形式發給公司的業務員,讓他們拉客戶來投資業務。”深圳市某康資本管理有限公司直銷部副總經理王某說。文檔名為“金海灣”的有1527條、文檔名為“陽光棕櫚園”的有1512條、文檔名為“星海名城”的有1526條……辦案民警粗略估算,從王某處“分發”的房產業主信息就有約4萬條。這些信息都保存在王某電腦中的“深圳老板”文件夾下。一些業內人士表示,房產業主的信息很受一些投資公司、裝修公司、房地產中介等“青睞”,不少新房業主剛剛買房電話即被“打爆”,頗有“裸奔”的無奈。
深圳公安刑事偵查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行為人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將可能涉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大量推廣房地產、金融等相關業務,撥打騷擾電話,則可能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經過審查,深圳警方目前已刑事拘留13人、治安拘留39人,依托三大運營商關停208個涉及騷擾的電話。
同行交換和網絡購買是泄露主渠道 業務員被要求每天至少打400個電話
記者采訪中看到,多個住宅小區幾乎所有居民的信息完整被打印出來,或存于不法商家的電腦上。這些信息如何從合法的擁有者手中轉移到了這些不良商家手中?廣州市海珠區某小區物業管理公司總經理唐先生說:“能接觸業主信息的職員很多。雖然公司規定不得私自復制或提供給其他人,但物業管理人員流動比較頻繁,很難阻止那些即將離職的員工將小區業主信息悄悄復制后帶走。”在深圳香蜜湖工作的房產中介小張對記者表示,“中介一般多是從房產商或者物業得到詳細的業主聯系方式,目前行業監管還是比較松。”
深圳市公安局刑偵局七大隊副大隊長顧育輝表示,這些公司拿到公民房產信息有幾種途徑:一種是同行業之間的資料互換,比如房地產中介之間;另一種是從網絡上買,目前網上有不少買賣信息的QQ群,幾百塊錢就能買到一兩萬條信息。犯罪嫌疑人謝某講述了他非法獲取私人信息的經過:從網上搜索售賣信息資源的QQ。聯系上后,對方要求如要購買7萬多條的信息資源需先付600元定金,資源到后再付款700元。“付款完成后,對方就把我刪除了。”謝某說。以深圳市某商品經營有限公司為例,其招商總監謝某要求下屬業務員圍繞這些房產信息每天至少撥打400個電話,他說:“業務員通過撥打電話簽訂一個單,我就能獲得4元提成,業務員能拿到16元提成。”
房地產與物業公司難辭其咎 法律邊界需進一步厘清
記者調查發現,總體來說,房地產信息被用于欺詐的少,用于進行推銷的多,也就是說,這類信息泄露最大的潛在危害是對業主進行騷擾。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近幾年來,信息騷擾是信息泄露危害的突出問題,但治理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一名公安民警表示,房地產公司、物業公司等對房產信息泄露難辭其咎。但是在實際中,一些員工為利益泄露業主信息,只能被視為個人行為,很難追究公司責任。他認為,應加大房產信息泄露的源頭監管,加強對房地產公司、物業公司等失責的監管、處罰力度。與此同時,在房產信息的流通環節,現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規定的幾種情形僅包括“出售”“提供”“獲取”等,同時對于達到刑事定罪量刑的“情節嚴重”條款至今仍沒有相關司法解釋,非法信息交易達到多少數量才視為“情節嚴重”?在實踐中,公檢法等部門內部常產生認定分歧,先立案后撤案屢見不鮮,削弱了威懾力度。
在非法房產信息的交易中,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公司存在對賬戶審核把關不嚴的現象,違法嫌疑人用虛假信息注冊賬戶后,綁定非實名銀行卡轉移贓款。廣東南方福瑞德律師事務所律師向蘭金說,第三方支付公司應加強對資金收付主體身份信息核實,還應加強對異常資金流動的監控,及時將異常情況向金融監管機構反映。
此外,不法分子出售、獲取房產等個人信息將可能承擔刑事責任,但在房產信息泄露的終端環節,撥打騷擾電話,目前卻只能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2條(五)項的規定予以行政處罰。究竟什么是非法的“騷擾電話”,什么是合法的“電話營銷”?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其法律邊界需要更加清晰。
一些國家對公民提供的保護舉措值得借鑒。以美國為例,2003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聯邦通信委員會推出“別打我電話”業務,電話用戶可以通過登錄政府指定網站或撥打政府指定電話,免費注冊成為免受騷擾用戶,用戶還可同時注明只接受某個特定公司的推銷電話。
深圳市公安局刑事偵查局九大隊大隊長謝偉群說,房產等信息騷擾不僅要嚴打,還要預防、管理、法律多管齊下,通過形成嚴格的市場規范破解這一難題。(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