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

閩東宋代山村鯉魚满溪生態跟八百年前一樣

2016-11-03
来源:凤凰网

    福建閩東的一個小山村自宋代以來就有保護鯉魚的傳統,在村民世世代代的守護下,流經村落的溪流成了鯉魚生活的天堂和著名生態保護地。

  

 

  鯉魚溪

  長不過500餘米的鯉魚溪,穿梭蜿蜒在村落之間,與兩岸的木屋古建共同營造出一種靜謐的鄉野氛圍。行人沿著青石步道溯溪而上,會看到成群金色的鯉魚你追我趕,在水草繁茂的溪水之中不時泛動清亮的浪花。

  鯉魚溪所在的位置是福建寧德市周寧縣浦源古村。流經村落的溪流不過長裏許,寬丈餘,水深約半米,但是生活在水裏的上萬條鯉魚卻很幸福。在這裏,誰也不會傷害它們,誰也不敢捕殺它們,它們是這條河道上真正的主人。

  溪中的鯉魚是村民的鄰居和夥伴

  周寧地處鷲峰山脈東麓,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據說整個鷲峰山脈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282座之多,山地丘陵面積占陸地總面積的91.2%。倘若從福州前往周寧,過寧德不久就開始進入山路,沿途山陡穀深、溪澗盤繞,周寧縣城就在海拔880米左右的位置。

  鯉魚溪在周寧縣城以西約5公裏處的東洋溪上遊,這裏地勢比縣城還高。從海拔1448米的紫雲山麓發源的溪流,彙集數十條山澗清泉奔流而下,流淌至浦源村口水勢頓減,經過村口的攔水壩之後變成水質清冽的緩流。溪流穿村而過,由302省道一側至村北口觀音廊橋,流經古村落的溪段長約480米。

  

 

  鯉魚溪

  鯉魚溪的水之所以數百年來保持著潔淨,是因為它的源頭在峽穀幽深的山澗之中,數道清泉彙集奔流而下,給生長在溪中的鯉魚提供了充足的氧氣和豐盛的食物。

  溪流經過的浦源古村,周圍三山環抱,總體呈八卦布局。因地處高山深林,這裏直至解放時期都少為人知,所以古村落的風貌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不過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古村周圍仙鳳山等幾座山上的大樹被人砍去用來大煉鋼鐵,造成水土流失,在這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當地的山上只有一層淺淺的綠色,長著一些葛類的茅草和低矮的松樹,還有些叫不出名字的灌木,很少有像樣的大樹。山坡表土也十分稀薄,不少地方露著崢崢岩骨。一遇下雨,溪水就變得混濁,對鯉魚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很大影響。

  

 

  鯉魚溪

  鯉魚溪只是穿越古村落的一個寬不過幾米的水道,數百年來沒有任何改變。倘若從高處俯瞰,會發現這個村落無論是聚居上的方位選址,還是布局上的風水景觀,都保留著古老的風貌,充溢著青山綠水、“天人合一”的文化之美。

  這種狀況經過此後數十年的植樹綠化才有所改善,到了今天,這裏重新恢複了山林繁茂、水源豐沛的青山綠水面貌。在流經古村的溪流裏,成群遊玩嬉戲的鯉魚隨處可見。據當地村民說,這條溪流的礦物質非常豐富,水體中含有鯉魚喜歡的微量元素,目前生活在這裏的鯉魚大約有1萬多條。

  為了讓鯉魚能在溪中自由快樂地生存,浦源村民經過長期觀察和摸索,掌握了鯉魚的許多生活習性,在沿溪建房時,村民都要在路下修建“L”形的下水道,以便讓魚在山洪暴發時躲藏,同時還在溪側植上綠葛蒲等水草,以方便鯉魚銜咬,避免被洪水卷走。即使鯉魚被沖到溪外的田野,它們也會在洪水退去之後,順著溝槽成群結隊地遊回來,繼續在鯉魚溪裏與人嬉戲廝守。有時候在大水退後,村民還會自發到田野裏尋找落淺的鯉魚,然後幫助它們回到鯉魚溪。

  當地村民還就地取材,以鵝卵石在溪流中設置“流坎”,用來增加溪水活性,人為地創造出多處魚類逆水排卵繁殖的環境,時間一長,就在浦源古村形成了“小橋流水、皓月臨溪、人魚同樂”的高山水鄉景觀。

  這裏的魚兒被調教得十分乖巧,當村姑在溪邊洗滌時,鯉魚便成群結隊而來,竟相拖曳洗物。一根菜葉,一條黃瓜,甚至一件衣服的袖子,鯉魚也會撲過來你托我拉,嬌嗔嬉鬧。吃飯的時候,居住在岸邊的村民習慣搬了凳子坐在溪邊,溪中的鯉魚通常會“聞人聲而來,見人影而聚”,重重疊疊,競相覓食。

  我就在那條鯉魚溪邊生活過,所以對那種彩鱗翻飛,唼喋之聲可聞的場景有著許多快樂體驗,覺得那是人與魚之間最奇妙和諧的一幕。

  村民寧願餓死也不捕殺鯉魚

  關於鯉魚溪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八百年前的宋代。據史料記載,南宋末年,中原戰亂,大量難民遷徙到福建。河南滎陽鄭氏朝奉公攜家眷等人由寧德穀口遷到今天的浦源村。不過剛開始建村的時候,村裏的溪水有些混濁,他們既怕水質汙染不能飲用,又怕上遊故意投毒,於是就放養了一些鯉魚在溪中。自從有了鯉魚後,溪水果然變清變甜,人畜飲用根本沒事。據說浦源村改善和觀測水質的辦法,是人類用鯉魚來擔任水質“偵察兵”的最早范例。

  此後,溪流中的鯉魚越聚越多,為了保護溪中的鯉魚,浦源村的鄭氏先祖立下規矩,嚴禁村民捕殺。不過如今距離鄭氏建立浦源村已800餘年,村民曆經世代變遷,怎么可能做到人人恪守家規,絕不捕食溪中鯉魚呢?對於這些,我最初是感到疑惑的。

  據從小在鯉魚溪畔長大的周寧縣文聯主席鄭慧玫介紹,民間對於浦源“不殺溪中鯉魚”的傳統,通常的說法是,這裏的村民把鯉魚視為神魚,他們認為鯉魚有神靈庇護,偷捕偷撈會帶來災害。其實對鯉魚的保護,可能跟鄭氏恪守先祖遺訓,自覺保護生態的想法有關。

  在元明交替的曆史時期,到處鬧饑荒。為了不讓祖上放養溪中的鯉魚被人偷撈,鄭氏八世祖晉十公一直謀劃著保護鯉魚的方法。後來,他把鯉魚賦予了神化,讓村民和路人不敢覬覦溪中鮮活的鯉魚。另一方面,他憑借家族的富足,用錢糧接濟窮苦村民和過路乞丐。晉十公還當眾立下一條族規:村中誰若是捕殺一條鯉魚,就必須出錢給魚祭葬,還要請全村吃三天祭葬酒,並請戲班到祠堂演三天大戲。在族規公布的第二天,他就有意叫自己的孫子去溪中抓了一條鯉魚。事後,晉十公自願認罰,不僅當著眾鄉親的面嚴厲懲罰了抓魚的孫子,還請來道士給魚念經,安排村人舉旗、敲鑼打鼓鳴炮給魚送葬。

  晉十公把魚的陵墓選擇在村口的兩株柳杉樹下,這是浦源村民專門為魚而建的墳墓。晉十公率領村民在魚塚碑下點燃香燭,擺上紙錢,舉行了念經誦祭文等儀式,隨後辦酒宴請村人三天,還請戲班演了三天戲。據說在宴請村民的時候,晉十公還讓所有人發下毒誓:溪中無鯉魚,則村中無人。自此,愛魚、護魚和行魚葬禮,就成了浦源村的禮俗,一代一代傳了下來。

  上世紀60年代,很多地方無糧食可吃,鯉魚溪邊的村民寧食野菜、糠餅,也不食溪中鯉魚。村民不僅保護自家門前溪中的鯉魚,遇到外鄉人來販賣活鯉魚,他們也會出錢買下,然後小心放到“放生池”裏去。

  

 

  鯉魚溪

  保護鯉魚的傳統在今天的浦源古村得到了更好的繼承。除了不去捕殺和傷害溪中的鯉魚之外,村民經常還會准備一些酥餅,用繩子串起來放在水中給它們加餐。餅動魚隨,彩鱗翻飛,在清澈的溪水中登時會出現魚群重重疊疊競相爭食的壯觀場景。

  

 

  鯉魚溪

  鯉魚溪所在的浦源古村迄今保留著古老的習俗,板凳龍就是其中最有趣的一種,板凳龍通常會在每年的元宵節之夜表演,最長的板凳龍一般要用幾十條板凳相連,每條板凳上都紮著圖案不同的花燈,表演隊伍繞著鯉魚溪畔邊行邊舞,水中彩鱗閃爍,相映成趣。供圖/哈雷

  這裏有天下最奇特的“魚葬禮”

  遇到鯉魚死了,村裏人就會將它送到魚塚土葬,也有祭後用柴草把魚體燒成灰後,埋葬在魚塚裏的。“魚塚”所在的位置,就在鯉魚溪下遊一鑒潭旁的土丘上,這裏的兩棵古柳杉樹如今依然鬱鬱蔥蔥,雄樹虯枝纏繞,蒼勁挺拔,雌樹枝葉豐滿,婀娜多姿,兩樹緊抱,猶如一對生死不渝的夫妻,人稱“鴛鴦樹”。兩樹之間立著一塊石碑,上書“魚塚”二字。1986年,浦源村人對魚塚進行了重修,用鵝卵石砌成了一個半圓形的墓。

  在鯉魚溪,不僅有專門為魚舉辦葬禮的風俗,還有專門為葬魚撰寫的祭文。倘若鯉魚死了,村民會將死去的鯉魚放在木質托盤上,護送到魚塚前,然後點上三炷香,灑上一杯清酒,行完三拜九叩的禮儀。魚的葬禮儀式通常是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到宣讀祭文,將魚隆重葬於魚塚中結束。這種“儀式”代代相傳,形成了浦源村獨特的鯉魚祭葬禮俗,體現了鯉魚在浦源村人心目中“尊貴”的寓意。

  這種天下最奇特的葬禮,我只是在很小的時候見過。主持儀式的老人用低沉的聲調吟誦“魚祭文”的情形,在我少時的心裏留下了神秘的烙印。在如今的浦源,平日想看到兒時那樣虔誠隆重的鯉魚葬禮已經很難。不過在每年的元宵節,浦源村照舊會舉辦獨特的板凳遊龍花燈會,長長的板凳遊龍環繞在鯉魚溪畔,倒映在碧波上,猶如萬尾彩鱗連綴,此時已不知是人之樂,還是魚之樂。到了農曆的三月初三,浦源村則會洞開祠堂大門,搬出家譜讓村人翻閱查看,同時,還會演三天“社戲”。在戲開場之前,村裏會在觀音廊橋上舉行鯉魚祭典儀式,舉村人共聚,商討村中大事。

  很多對魚葬禮感興趣的人,或許可以通過《人魚和諧千年頌》的描述增加一些了解:“清晨,一場特殊的葬禮在浦源村隆重舉行,百餘名男女老少神情凝重,伴隨哀樂鼓鑼之聲,緩緩沿溪岸而行。令人驚訝的是被埋葬的不是人,卻是一條剛剛死去的鯉魚。”

  “村中長老在具有七八百年曆史的魚塚前,上香、三拜九叩後,畢恭畢敬地致上229個字的祭文:……鯉魚溪人謹以三炷馨香一卮酒,致祭於鯉魚亡靈……表吾齊之博愛兮,惟祈爾裔蕃昌……。”

  人魚共生的生態畫卷

  去看鯉魚溪,要經過一條狹長的明清古街。這條街在上世紀30年代依然熱鬧非常,是閩東通往閩北的要道,所以沿街商鋪眾多。在那些東倒西斜的木板房和鋪面上,當年的客棧、藥店、紙莊、布莊、肉鋪、酒店等還依稀可辨,只是整條街已顯得孤寂落寞。村裏的年輕人大多已外出謀生,村裏只剩老人和小孩,守著溪岸邊的一片小店,賣些餅幹糕點,供遊客飼魚取樂。匆忙走到這裏的人很少意識到,這條寧靜的明清古街給浦源古村遺留了多少生動的故事。

  

 

    鯉魚溪之所以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得益於古村先民的倡導和村民長久以來形成的保護意識。在今天的鯉魚溪畔,還處處留存著教人向善的文化,比如在著名的鄭氏宗祠,就被村民視為繁衍鯉魚傳統文化的聖地。這個祠堂四壁供著眾多手工雕刻的鄭氏祖先的牌位,有的已經有好幾百年的曆史。在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很多村民都會趁祠堂開放這天,前來翻閱家譜。供圖/哈雷

  

 

    在鯉魚溪下遊塘邊的土丘上,生長著兩棵有著數百年樹齡的古柳杉樹。兩樹之間,就是罕見的專門為魚建造的墳墓,在古村的曆史上,鄭氏先民曾在這裏數次為死去的鯉魚舉行祭奠儀式。盡管今天這樣的場景已難得一見,卻依舊能讓人感受到古村落民眾對生態和生命的尊重。

  在浦源采訪的時候,正是初春,我沿著年代古老的古巷穿行,眼前清澈的溪流裏悠然徜徉的魚群不時激蕩出美麗的浪花,身邊農舍上飄蕩的青煙、溪邊水霧彌漫的翠竹以及身後自然瑰麗的山川雲影互相映襯著,讓人在一瞬間覺得,時光仿佛停滯在古村這份美麗的寧靜之中。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