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葉佩瑜報道:全球每6人便有1人於一生中患上中風。中文大學醫學院昨公布,將研究透過結合「體外反搏法」及「爆發式磁刺激」配合物理治療,相信有效幫助中風後有身體殘障的患者康復,有份研發這三合一全方位療法的醫學院腦神經科教授黃家星更獲世界中風組織會議頒授「世界中風組織主席中風貢獻獎」,以表揚其多年貢獻。
體外反搏爆發式磁刺激法
黃家星指,中風後遺症不少,中風後有身體殘障的患者康復即使接受了緊急治療,仍有一成半至三成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身體殘障,影響自理能力,目前患者主要是接受物理治療以助康復機能,但他與團隊認為腦部功能損害才是導致身體殘障的主因,故針對進行研究,成功將改善腦血流供應的治療方法「體外反搏法」及重複性腦磁激治療「爆發式磁刺激」結合,再配合物理治療以助上肢殘障的中風患者恢復活動能力,估計能夠具有協同效應,強調新治療方法目的是要實現一種全方位治療,改善腦血流,刺激腦細胞活動及加上物理治療以助康復,暫時在測試個案當中。
於2012年中風的余女士,康復情況欠佳,接受了三合一療法明顯好轉,她透露,得知已過了黃金康復期,療效未必最好,但仍想試一下,接受了約10次治療,現時手指可「郁動」,相信繼續持之以恒會更好。
黃家星成就獲世界同行推崇
中大醫學院一直致力進行華人中風研究,尋找高危因素以助預防中風、鑽研新治療方法及幫助患者病後復修,其中黃家星剛於上月在每兩年一次的世界中風組織會議中獲頒本年度「世界中風組織主席中風貢獻獎」,以表揚他及團隊在中風研究上的貢獻,包括:於1998年發現腦血管收窄,亦稱「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為華人中風最主要成因,於2002年指出「中風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是由於微小的血液凝塊,在動脈中流動而形成,於2010年發表研究證實,使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有助減少輕度中風患者在腦血管內循環的微小血液凝塊數量,以上的發現不但有助解釋亞洲人中風成因,而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中風亦已被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