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22

攸潭美村藝術牆 重塑農村風光

2016-12-01
来源:香港商报

   20藝術路牌助遊覽

 
  攸潭美村藝術牆 重塑農村風光
 
  【香港商報訊】記者周駿報道:世界名家油畫展多於室內舉辦,而香港有慈善機構別具匠心於戶外地方元朗攸潭美村,舉辦由畫家和專上院校生共同完成的油畫藝術牆,反映該村昔日農禽魚業生產和生活情況,同時直面現時城市發展過程中,漠視弱勢群體生存的環境。由於該批油畫藝術牆分布於村中四處,故有藝術家和學生一同製作了20個藝術路牌立於村路旁,沿藝術路牌可以參觀農舍、金魚塘、昔日雞場和學校等,不過,該村範圍較大,參觀者仍然需由嚮導帶路方可參觀全部油畫,全程需時數小時。
 
 
  ●團體畫家大專生攜生創作
 
  元朗新田鄉的攸潭美村(原名牛潭尾村)是多個姓氏的非原居民村,該村昔日水源充足,大部分居民以耕種,養雞、豬及魚維生,現時,大部分居民出外工作,但部分居民仍然種菜養魚,過簡樸的綠色生活。為了讓更多市民了解這片土地和社區,救世軍牛潭尾社區發展計劃與文化葫蘆及攸潭美村村委會合辦「依於綠,遊於藝」活動,組織居民和區外大專生打造新文化社區,重述農村故事11月1日,文化社區全面開放。
 
  ●村口油畫田間牽牛翻土
 
  當日由東區的村公所出發,畫家李香蘭與學院同學們於村中屋創作4幅油畫藝術牆,其中,村口圍牆油畫長約8米,由數組畫面組合而成的作品,描繪村中大人在田間牽牛翻土,孩童田中玩耍,呈現鄉村農業生活景象,而西區村屋牆壁上3幅作品,描繪昔日滿天繁星的寧靜與城市發展喧囂,高鐵工程截地下水,影響農作及養殖業,漠視弱勢群體生存的環境。該批油畫藝術牆分布於村中四處。
 
  ●沿藝術路牌觀賞農舍雞場
 
  攸潭美村範圍較大,而一條牛潭尾河(又名大坑渠)又將該村的東區、中區及南區與西區分隔開,故藝術家何文聰帶領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學院及知專設計學院同學們,為村路各景點設計了藝術路牌,反映鄉村故事。參加者在藝術路牌引導下,除欣賞東、西區牆壁油畫,沿途看到東區農舍、涼亭、昔日雞場、荒廢10年的攸潭美公立學校(小學)、牛潭尾河、藍色小屋等。參與創作高鐵與鄉村牆壁油畫的DI廣告設計專業四年班的姓羅、鄧二位同學表示,最初跟老師來探訪鄉村,訪問了村民,之後就完成了創作題材。
 
  ●村民涼亭路牌談村中歷史
 
  採訪當日,姓朱村民於「涼亭介紹牌」前講述攸潭美村歷史,他說1949年該村已經存在,姓朱的居民最多,他當年幾歲,隨家人由廣東來到落戶。當年村中居住環境比現時差多了,真是住茅屋,非寮屋,遇到打風時,要頂住個屋門,而屋頂隨時會被大風吹翻。他父母耕田維生,他也耕過兩年,大約16歲時進城找工作。
 
  種植蘆薈的75歲姓邱婆婆表示,其父是本村人,其母在內地鄉下,守住老屋和弟弟,未有到港居住。其父於周圍做事,故將她和阿哥託付在西貢蕉坑的阿姑照顧。她長大後出來做事,1961年21歲時嫁給原村姓朱的丈夫,育有4個仔女。講到早年村中居住環境時,她表示,做女人感覺最不方便的是交通,原因是她每次懷孕時要走幾公里到歡喜樓(新田舊青山公路潭尾段)才有車搭到醫院。
 
  ●邱婆婆當年養金魚維生
 
  邱婆婆回憶,70年代她和家人經營金魚(觀賞魚)維生,到了80年代種植蘆薈,有收成時便到長沙灣出售,當年養金魚↑種蘆薈是為了生計,現時兒女都長大成人有工做,她種植蘆薈當一種休閒,賺點零錢,減少兒女供養父母的經濟負擔。
 
  鄉村藍色小屋設計者、81歲的林伯回憶,早年由廣東新會(現隸屬江門市),成年後「單槍匹馬」闖澳門,在當地住了4年,其後,有位香港友人介紹他在此村學養魚,一晃住了40多年,魚塘擴充到現時5個,品種有觀賞魚錦鯉、有食用的鯇魚,另外種植果樹200棵,品種有荔枝、龍眼、芒果等,以芒果產量最高,年產2000多斤,在香港都排上名次。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