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

“敦煌女兒”樊錦詩:敦煌歡迎年輕人來玩

2016-12-05
来源:凤凰网

     

 

  樊錦詩先生

  “我本來沒想留那么久的,我給自己算了次命,我的命就在敦煌。”

  1938年出生於北京,成長於上海,大學畢業後去了敦煌就再沒離開過,50餘年在莫高窟裏鏟鏟補補,樊錦詩得了個“敦煌女兒”的美譽。

  25歲只身前往敦煌,30來歲在“文化大革命”中保護敦煌文物,40多歲敦煌終於通電,48歲結束與丈夫19年的分居生活,60歲接任敦煌研究院院長開始敦煌數字化工程,76歲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竣工,77歲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長……78歲高齡的樊錦詩先生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國務院參事,本周一(10月24日)她來到複旦大學開講“敦煌莫高窟的世界文化藝術價值”,面對濟濟一堂的師生,她笑言此番講座只作為一個引子,歡迎更多年輕人去敦煌玩、去做研究。

  一位78歲的老人、一處1648歲的古跡發出的邀請:  

 

  

 

  

 

  莫高窟產生的背景

  敦煌這個詞什么意思?

  

 

  張騫出使西域莫高窟第323窟本文圖片均來自數字敦煌網(http://www.e-dunhuang.com)

  很多人理解為:敦者大也,煌者聖也。實際上這個是少數民族的發音,到底什么意思不知道。《史記》記載,張騫出使西域回來,給漢武帝做彙報,其中就有敦煌。公元前138年、前119年的時候,漢武帝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時中國與歐亞大陸之間的交通全線打通,漢武帝把蘭州以西的河西走廊收歸西漢疆域的范圍,設了四郡。為了開發這個地方,從內地向敦煌河西走廊移民,這些移民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技術和灌溉技術,以儒家為主的漢文化也傳到了這個地方。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9世紀,敦煌的河西走廊成為中國通向國外西方的主要渠道。漢代敦煌,向東可通往長安、洛陽,繼續向東延伸,可到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向西經過西域(今新疆地區)的南北兩道,翻過帕米爾高原,可到中亞、南亞印度、西亞古波斯,乃至地中海古希臘和古埃及;敦煌向北越過戈壁沙漠,沿天山北麓西行,進入草原絲綢之路。漢唐王朝西部邊陲的敦煌,處於絲綢之路上戰略要地的位置,它既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彙處。所以史書上說敦煌是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它既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也是宗教文化知識的交集地。

  古代的敦煌,就好比現在的上海、廣州。敦煌以東出土的西漢昭帝(前86~前74)以後的簡牘表明,敦煌作為漢王朝的西大門,曾接待過大月氏(位於今鹹海的阿姆河流域)、康居、大宛(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的撒馬爾罕、費爾幹納)、龜茲(今新疆庫車)、於闐(今新疆和闐)、罽賓(今克什米爾)等29國的使節。

  敦煌佛教藝術從何時開始

  

 

  莫高窟217窟

  可能早在東漢(公元51-108年)時期,敦煌已接受了西域傳入的佛教。佛教產生於印度,佛教藝術也產生於印度,古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的犍陀羅藝術和古印度北部的馬土臘藝術,都曾對中國早期的佛教藝術產生過重要影響。

  據公元698年的唐代碑文記載,公元366年,有名叫樂僔的和尚,“行止此山,忽見金光,狀有千佛”,在此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次有法良禪師“又於僔師龕側”,開了第二個洞窟。莫高窟營建由此二僧開端。此後,連續十個世紀,曆經十個朝代的建窟、塑像、繪畫的佛事活動,到14世紀的元代以後莫高窟停止了建窟。  

 

  莫高窟位於敦煌東南鳴沙山東麓,在1700多米長斷崖上,迄今保存了735個洞窟、45000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此外,1900年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50000多件文獻和藝術品。1961年3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窟的建築形式

  莫高窟是建築、彩塑和壁畫組成的綜合藝術。  

 

  

 

  莫高窟第17窟(藏經洞)

  洞窟建築因功能不同而采用多種形制;彩塑是莫高窟藝術的主體,置於窟內顯著的位置;壁畫布滿全窟各壁,形象地表現了佛教的思想理義及其豐富細致的內容。三者互相呼應,交相輝映。

  石窟的建築形制主要有五種:

  1、禪窟:受印度毗訶羅窟影響。洞窟正壁開龕塑像,左右兩側壁各開兩個或四個僅能容身的鬥室,供佛教修行者坐禪修行。

  2、中心塔柱窟:來源於印度支提窟。在洞窟中間鑿出連地接頂的中國方形樓閣式塔形,塔柱的四面開龕塑像,象征佛塔,供修行者入窟繞塔觀像與禮佛。

  3、殿堂窟:平面方形、覆鬥頂,正壁開龕塑像,其餘壁面和窟頂都繪壁畫。其覆鬥頂的形式受到中國傳統的皇宮貴族房屋中設置鬥帳設施的影響。在魏晉時的墓葬中早已流行這種覆鬥頂形式。此類洞窟為修行者禮佛或講述佛法的場所。

  4、佛壇窟:其形式與中原寺廟佛殿,乃至世俗宮室殿堂格局相類似。洞窟主室中央鑿出方形佛壇。彩塑群像高踞於佛壇之上,信徒可圍繞佛壇右旋環通禮佛觀像。

  5、大像窟:因窟中巨大的佛像而得名。正壁造像,佛座後鑿出供信徒巡禮用的馬蹄形通道。前壁上部和中部開數個大型明窗,以供采光之用。窟外建多層木構窟簷。

  彩塑與壁畫

  彩塑方面,主要內容是佛像、菩薩像、佛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等形象。他們置於洞窟的主要位置,是供奉的主體。  

 

  莫高窟第249窟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分為七類:

  1、尊像畫: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及輕歌曼舞的伎樂飛天等佛教眾神之像。

  2、釋迦牟尼故事畫:表現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生平傳奇的佛教故事畫;表現釋迦牟尼前生為救度眾生而忍辱、施舍、犧牲,做種種善行的本生故事;表現釋迦牟尼成佛後說法教化的“因緣故事”。

  3、中國傳統神仙畫:佛教傳入中國後,為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在佛教為主題的石窟中,吸收描繪了當時中國社會普遍信仰的神仙形象,如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媧、風神、雷神、電神、雨神等。

  4、經變畫:是將某部佛經的主題思想和主要內容演繪成大幅壁畫。它是隋唐時期中原地區許多著名畫家以豐富的想象力,創造性地將中國傳統人物畫、山水畫、建築畫、花鳥畫和社會生活畫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創造了不同佛經中描繪的理想中的宏偉壯麗、氣象萬千的不同的佛國世界。

  

 

  據統計,敦煌石窟有經變三十餘類,如阿彌陀經變,彌勒經變、東方藥師變、維摩詰經變、法華經變等等。均由中原長安、洛陽畫家創作後傳來。

  5、佛教史跡畫:描繪佛教曆史上的一些傳說或故事,以及佛教聖地、為傳播佛教、吸引信徒發揮了重要作用。

  6、供養人畫像:指為祈福禳災而出資開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屬的禮佛供養畫像。供養人身份複雜,主要有世家大族、文武官僚、商人、僧官、僧尼、工匠、牧人、行客、侍從、奴婢和善男信女等等。公元9世紀中至11世紀中的晚唐、五代和北宋時期統治敦煌、瓜州的張氏、曹氏地方割據政權,在洞窟中繪畫的供養人像,將一家三代、甚至五代,以及姻親、眷族、屬吏都繪畫在同一窟中,此時的洞窟成了光耀門庭的家廟。所畫供養人畫像也相應變得高大。

  7、裝飾圖案畫:用於裝飾洞窟建築、佛龕、彩塑,並分隔不同題材壁畫的圖案紋樣。它又像一條精美的紐帶,將洞窟建築、彩塑和壁畫連接成一個風格統一的有機整體。

  莫高窟藏經洞文物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今編第16窟積沙時,無意間發現了藏經洞(即今編第17窟),從中出土了公元5-11世紀初的宗教經卷、社會文書、中國四部書、非漢文文獻,以及絹畫和刺繡等文物5萬餘件。敦煌藏經洞文物的出土,是20世紀初中國四大文獻的考古發現(即殷墟甲骨、敦煌寫經、居延漢簡、明清檔案)之一。遺憾的是,在清朝末年的黑暗年代裏得不到保護,藏經洞文物發現後大部被西方列強劫掠,流散於國外的英、法、印、俄、日等十餘個國家的三十多個博物館、圖書館,以及國內的三十多個博物館、圖書館。

  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的特別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新資料,在藏經洞發現前,得到一本宋代印本如獲至寶,看到古代寫本,十分困難,藏經洞五萬餘卷文獻,大都為已失傳的寫本,且均為5至11世紀初的“方面異常廣泛,內容無限豐富”的文獻,是名副其實的文化寶藏。二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原始記錄,反映了當時社會方方面面的真實面貌。  

 

  敦煌莫高窟和藏經洞文物的文化價值主要分為這幾個方面:

  (一)曆史價值:

  1、敦煌藏經洞彙聚了多種中外宗教典籍和文獻。首先,敦煌文獻的主體是佛教典籍和文獻,占90%以上。除了多數為傳世佛經外,還有很多傳世大藏經中所沒有的佛教典籍。其次,還有數百件中國道教經典。此外,還有外來的景教、祅教、摩尼教的文獻、圖像資料。

  2、敦煌壁畫中繪畫大量出資修窟的供養人畫像,及文字題記(供養人畫像旁書寫此人的籍貫、姓名、職銜)並結合藏經洞相關文獻為研究敦煌曆史保存了珍貴的資料。

  3、敦煌文獻有不少官方和私人的文書,都是了解古代社會的第一手資料。

  4、敦煌文學,一類是傳統的文學作品,有我國最早詩歌總集《詩經》、文學作品總集《文選》等。另一類是藏經洞保存了失傳已久的珍貴的通俗文學作品,有變文,講經文、詞文、因緣、話本、詩話等等,對研究文學史有重要價值。

  5、藏經洞文書中還有相當數量的古代非漢文的文字寫本。如粟特文、古藏文、回鶻文、梵文、於闐文、突厥文、希伯來文等文書。

  6、莫高窟壁畫表現了許多古代經濟生活的場景。將壁畫與藏經洞文獻結合研究,可反映出古代敦煌地區農牧業、手工業、商業情況。

  7、壁畫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中婚喪嫁娶、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等民情風俗場景。  

 

  (二)藝術價值:

  敦煌石窟在一千年的創作過程中,吸收融彙了中國和西域藝術風格,漢族和多民族藝術風格,創造了自成體系的敦煌石窟藝術,為中國古代繪畫和雕塑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今天研究中國繪畫史和雕塑史提供了豐富而珍貴的資料。它是千年的壁畫博物館和雕塑博物館,也是一部中世紀的繪畫史和雕塑史。在中國甚至世界美術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十六國北朝彩塑,以中原漢晉藝術為基礎,又融合了來自印度佛教藝術的影響。

  公元6世紀末至10世紀初,隋唐時期的彩塑藝術,特別是唐代彩塑藝術臻於成熟與完美,融合了中外雕刻藝術的優點,形成了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佛教造像,這時彩塑的特點是比例准確、造型健美、神態逼真、個性鮮明、色彩華麗的時代特點。

  唐代彩塑最精美的是與人等身高的七身或九身一組的群像。

  六朝到唐代正是中國繪畫藝術從發展走向輝煌的重要階段,也是畫家輩出的時代,可是大家留世的作品少而又少,唯獨敦煌壁畫保存了這個時期繪畫的真跡,代表了中古時期中國繪畫的重要成就。

  (三)科技價值:

  莫高窟壁畫逼真地反映了古代敦煌地區農、業生產的場面和農業生產各種工具。既有一牛拉犁耕種,也有二牛拉犁耕種,比如有一張圖,下方農夫以二牛拉犁耕地,農婦持裝籽種的籃子播種;左側為頭戴笠帽、手持鐮刀的農夫收割成熟的莊稼;左上角,農夫身後堆著收獲的莊稼,農夫以木杈、農婦用芨芨草掃帚正在打場等。

  敦煌文獻中還保存了天文學、醫藥學和印刷術等方面的科技史料。

  (四)多元文化交彙:

  

 

  榆林窟第003窟

  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建築、彩塑、壁畫及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藝術品,是經過了一千年的開鑿,一千年的創造,一千年不同文明的碰撞、吸納。在此過程中,吸納了中土中原以及希臘、羅馬、波斯、印度、中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思想和文化,整合了中西藝術的優秀因素,創造了中國特色的佛教思想,多姿多彩的中國風格的佛教藝術。比如黃道十二宮,是古代巴比倫天文學家為表示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將黃道分為十二段,從春分點起,每隔30度為一宮,以黃道十二星座的名字命名,在壁畫上也有顯示。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