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达
我最近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了奥巴马医改在美国大选中成为民众选择的一个重要推动。
要点是文章的原标题:“大选背后,隐藏着一个中产阶层群体的焦虑”。文章提到有可观数量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因各种原因,包括过度借贷消费的生活习惯,导致低储蓄和财务状况脆弱。奥巴马医改忽略了这样一个状况,改革冒进,影响诸多民众的医疗开支,也使得一部分中产阶级陷入财务困境,医改在这部分民众中引起反弹,成为大选的一个重要议题。
大选后,美国还没有这样一个民调,确认是多少百分比的人、是因某一议题投了票。媒体和专家的分析,都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我有自己的观察,也提供了医改议题和大选关系的各种资料,相信读者自会作出判断。
最近有网上讨论提到,我引用(也是美国主流媒体广泛应用的)一个数据,即“47%的美国人拿不出400美元应急”有一个偏差,就是调查取样故意多取了一些低收入家庭。所以用它来描述“美国人”的时候,必须作一个加权调整;同时,这个数据需要另作一个调整,就是有一部分人不支付,可能是“支付习惯”导致不立即付(或者,据美联储报告的注释,也可能是暂停支付其他账单来满足这笔支出),而不是绝对付不出。两个调整之后,应该是约33%的美国成年人拿不出400美元应急。这是对的。但是,修正数据后,并不能改变原来结论。
中产也会拿不出400美元应急
三分之一的美国人拿不出400美元救急,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比例。但是,其要点不在于“量”,而在于“质”。大家会想,调整后,拿不出400美元应急的家庭比例,和美国约30%的低收入人群就形成比例关系,财务脆弱和贫困直接挂钩。而中产阶级问题就消失了。大家很容易陷入这样的习惯思维:只有穷人才拿不出应急费用,中产阶级富裕,没有问题。
所以,我说的那头“大象”(一个财务状况脆弱的中产阶层群体),就消失了。也就是说:虽然奥巴马医改大幅增加了中产阶级生活开支,但他们有充足闲钱、支付没问题。这样,哪怕医改有问题,文章依据之一也就大大弱化了。(说弱化而不是消失,是因为哪怕百姓兜里真有钱,每月要付的费用突然大涨价,还是会有民怨)。
这样推测很自然,估计美国主流媒体也没有去细察这份报告,所以也曾广泛使用了47%的数字。而它之所以引起主流媒体强烈关注,也是因为大家都同样推测:美国的贫困人口约32%,拿不出一笔应急费也不稀奇,而超过这个数字,就涉及中产阶级,中产阶级也拿不出一点应急费用,这才是令人吃惊的。
所以,接下来媒体讨论的,都是这部分财务脆弱的中产阶级状况(其实还另有民调证明其他程度的应急困难)。但是,单就“400美元应急”来说,主流媒体们也认为,中产阶级的问题群体,应该是“全部付不出”的比例数,再减去“贫困人口”比例数,即47%减32%为15%。15%的中产阶级出现这样问题,很震惊了。现在,如果改为33%减32%,中产阶级那部分问题就消失了。
不幸,事实并非如此。
这个调查是美联储委托下属机构做,却是以“美联储理事会(Board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名义发布,所以主流媒体在引用时,也直接称其为“美联储调查”。他们连续以同样方式做了三年。我想,引用美联储调查报告的直接结论,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美联储调查为什么要特地增加低收入调查对象的比例?为什么要带来最后加权调整的麻烦?报告的回答是,在一些问题上,需要对不同收入段调查、列出结果。因而可以比较不同收入段情况。而低收入段原来样本不足,增大采样,低收入段就可以有足够样本量来提高精度。
也就是说,对有些问题,调查给出了不同收入段的结果。
而对不同收入段考察,调整加权数是不必要的。就我关注的中产阶级问题,只需要考察中等收入段,就可以了。
根据2015年发布的美联储调查报告,它列出了“会用现钱或用信用卡(在本月账单一次付清)支付400美元紧急开支的比例:收入低于4万美元是31%,收入在4万至10万的是:56%,收入高于10万是:73%。也就是说,并非低收入家庭就一定不存钱,拿不出应急费用,中产阶级也有44%不一次付清。
调查进一步确认:不一次付清的受访者中,有21.9%的人表示,他们支付400及超过400美元没有问题。报告建议,把这一部分人“不一次付清的行为”归为“反映其付款方式偏好”,而不是没有能力支付。但是报告也在注释中说明,其实不排除一种可能性:他们虽有这个钱,但是也要留着付其他账单。就是说,他们付了这笔就付不了那笔,但可以缓付其他账单来满足这个应急费。注释说,这个可能性在调查中没有专门列出,所以反应不出来。因此,我把21.9%全部算它是能付的,只是因“付款方式偏好”而不付清。
这个数字需要加权。我对“44%不一次付清的中产阶级”再“过度加权”一下,假设这44%中产阶级中,因“付款方式偏好而不付清”的情况,是平均的21.9% 比例的两倍,即43.8%。扣除过度加权后的结果,还是有约25%的中产阶级存在这个“400美元应急一时拿不出”的问题。也就是说,比前面提到的、大家原来估计的15%,要严重得多。
根据美联储报告,这些一时拿不出的人,他们的出路是:以用信用卡支付,未来逐
步还清(必须支付不低的卡债利息);先不还以后再说;向亲友借贷;小部分人变卖物品和高利贷等等。这只是400美元的紧急支出。
另外,有读者认为,把美联社报道的标题,“Poll:Two-thirds of American struggle to cover $1000crisis》”,译作“三分之二美国人只能努力应对一千美元的意外支出”和“拿不出一千美元应急”的说法,有本质区别。我确实应该定义一下的。我指的“拿不出”,是没有这笔闲钱,即积蓄,可以马上付掉、或者用积蓄在下一个信用卡账单就全部付掉;而是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在信用卡上分期付款(支付利息)、需要借贷、需要调整挤压一下自己的惯常生活开支等等,通过各种努力,来解决这笔开支。说白了,就是有没有这笔现成的钱。
在这个调查中,问卷假设了多种解决方式。前提都是:根据您当前的情况,假设有一个意外的1000美元帐单,那么:“您立即用现金或支票支付账单可能性有多大?”“您把它放在信用卡上,并在下一次账单中全额支付的可能性有多大?”“您把它放在信用卡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支付的可能性有多大?”“您从银行借钱的可能性有多大?”“您向高利贷借钱的可能性有多大?”“从家庭或朋友借钱的可能性有多大?”“安排付款计划的可能性有多大?”“跳过支付一个或多个其他帐单的可能性有多大?”“不支付帐单的可能性有多大?”
这些问题都可以重复回答,归总复杂。我想,还是用调查者自己的说法最可靠。这是美联社和芝加哥大学NORC的联合调查,所以,我用的是下面美联社自己的报道:
“纽约(美联社)--根据周四公布的一项独家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美国人还是难以拿出钱来支付1000美元的紧急开支,显示尽管多年来经历了大衰退的复苏,美国人的财务状况仍然不稳定。”“根据美联社-(芝加哥大学)公共事务研究中心的调查,这些财政困难覆盖所有收入水平。75%的家庭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人很难拿出1000美元来支付意外帐单。当收入增加到5万美元到10万美元之间时,这个难度只适度下降到67%。”“即使是这个国家20%的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最富裕家庭,还是有38%的人说他们至少会有一些困难拿出1000美元。”
我把有没有困难(不论多大困难),作为“拿得出、拿不出”的界限,其实是反应一个硬指标,就是储蓄状况,而低储蓄率反应了个人财务状况的脆弱。这也是主流媒体和研究者经常判断的一个方式。
美国中产也存在脆弱的个人财务问题
这种中产阶级个人财务的脆弱状况,远非一些人臆断的“大选年网上谣言”,这早已经是美国长期以来的旧闻共识。
例如主流媒体CNN Money,早在2011年,就以《大多数美国人付不出1,000美元应急开支(Most Americans can’t afford a $1,000 emergency expense)》为标题,作了报道:“根据NFCC调查,大多数(64%)的美国人,手头没有足够现钱可以应对1,000美元的应急开支。”
CNN 报道说:“非盈利组织NFCC在华盛顿发言人GailCunningham说:‘这令人震惊,那些花光每月工资的消费者,是在花明天的钱,只要有一笔计划外开支,就可能令他们陷入财务危机。’”CNN报道还举了一些个人实例,我就免了。
《纽约时报》2015年1月报道:“根据皮尤慈善信托基金发布的新报告,超过一半的美国家庭没有一个月的积蓄以应对紧急情况。”“即使经济已经从大衰退中恢复,许多家庭仍然在财务上并不安全。报告说,大多数家庭‘感到脆弱和压力,不能承受严重的财务紧急情况。’皮尤报告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地位特别不稳定,他们手头的储蓄账户、支票账户以及现金一起,不能支持两个星期。这些家庭通常比高收入者更难获得贷款,因此遇到金融危机时选择更少。皮尤报告摘自各种经济数据来源,包括美国人口普查局和密歇根大学的调查。”
2015年11月,皮尤慈善基金会报告说,三分之一的美国家庭根本没有储蓄。
2015年12月,Magnify Money发布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56.3%的人,他们的支票(checking account)和储蓄账户(saving account)中的存钱总和不到1000美元。
主流媒体的美国《财富》杂志,CNBC的Money栏目,“US Today”等等,都引用了一个金融服务网站,GoBankingRates,在2016年8月对7052人的调查:69%的美国人储蓄低于1000美元,其中34%的人没有积蓄。该网站在一年前对5000人的调查结果略好些:62%的人存款低于1000美元。
其实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
类似的调查在数字上略有高低,也许在某些专家眼中还是样本不够、诸多缺陷,但是它们都在相互印证一个大致的图景。美国主流媒体和这些调查机构,也都认为这是不可忽视状况。
医改是大选走向的主要导火索之一
上述情况说明美国人生活在悲惨中吗?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在文章中早就说明,是有一部分中产阶级因各种原因陷入困境,但也有很多人,虽然个人财务脆弱,只是过度借贷等消费习惯造成。另外,造成这样消费习惯的,也有一些社会原因。
例如,举个《大西洋》杂志对中产阶级的分析,“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更高的工资似乎没有转化为金融安全。”最大的支出和债务来源是住房和教育。“房贷、学生贷款、汽车贷款和信用卡债务,是美国人承担的主要债务类型。”“住房和教育看上去是两类不同支出,但对许多家庭来说,却是一样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住家位置决定着孩子上学的地方……这是因果关系:如果房屋价格昂贵,税基越大,学校资源越多,学校越好,住房需求越大……住房债务就是教育债务”, 尤其是中产阶级。
所以,很多人论生活,过得挺好的,也很满意,好车好房,可是,论财务状况,却经不起风吹浪打,是相对脆弱的。当然,也有人非常焦虑。在主流媒体广泛关注之后,就有这样一些中产阶级出来现身说法,我记得自己听过公共台的一个采访,就中产阶级拿不出应急费,采访愿意谈论自己窘迫情况的人。这样矛盾状况,在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都可能发生,也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例如中国也会有贷款消费的广度和限度问题。美国的主流媒体和调查机构,敏感于社会细节的这一面,其实是前瞻和远虑的。各大媒体、学术机构纷纷以自己的能力采样,竭力寻求它影响的范围有多大,不是为了唱衰自己的国家,而是为了警醒社会和决策层,这是美国社会有自信、务实、揭短、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推动改善的传统习惯。
它说明:决策者仅了解社会大的经济指标是不够的,也要明晰社会的个人财务状况,这样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才会充分谨慎,对任何一个社会都这样。这也是我希望写出这些问题的原因。
再回看,是支付“有困难”,还是“有点困难”,说的都只是400美元和1000美元应急费用。假如是2000、3000、4000美元的应急,假如不是应急、而是要增加几百美元固定月费,即每年固定几千美元刚性支出,假如还要上万美元的医疗自付之后,一家人才能享受上保险。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了。再说,总还要预留些退休养老之类的钱吧。
这次大选,很多人惊讶,美国年轻人对宣称要实行社会主义的桑德斯,怀巨大热情,感慨年轻一代的社会主义倾向,而背后一个很大实际问题是:“有哪个政治家关心过我的学生贷款付不出呢?”假如不是深怀偏见,其实很容易看到大选背后还有医改是一个导火索类的问题,因为,主流媒体已经报的很多很多了。
有人说现在是后川普时代,网上谣言四起。但是也不要把和自己不同的意见都轻易归作谣言。叙述有不同,有误差,观点有争论,都是正常的。
谁都不会否认的,医改给更多人带来保险,是一片好心要做好事,问题是,面对一个复杂的庞然大物,如何尽量去做到:在对一些人做好事同时,又不伤害其他人、不伤害更多的人、不伤害整个医疗保健体系、不伤害企业发展,而且,还能持续下去,不拖累经济发展……任何政策的推动都要环顾四周、思前想后。
细数下来,医改受影响的范围,比原先的估计,只多不少。一个对象的改善和完善,离不开更多的审视和批评,在一味赞扬之前,还是先想一想,为什么比尔·克林顿总统在民主党竞选大会上,称奥巴马医改是“世界上最疯狂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