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6

非公醫療十年:公立壟斷未破,資本漸趨理性,曆史機遇將至

2016-12-16
来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公立醫院收入增幅下降、成本高企等困難紛至遝來,或許比國家政策更能促進非公醫療的發展。與此同時,資本也更加理性,急功近利者逐漸退出,長期戰略者越發增多。

  非公醫療或將再次迎來難得的曆史機遇。

  “每當財政資金緊張、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政府往往會更加鼓勵民營經濟,”近日,中國社會學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鵬在“非公醫療十年發展大盤點暨美中宜和十周年慶典”上表示:“民營醫院的黃金時期真的來了。”

  過去十年,尤其是從2009年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之後,開啟了社會辦醫熱潮,但在美中宜和創始人兼CEO胡瀾看來,由於公立醫療的高度壟斷,很多鼓勵政策並未落到實處,民營醫療從業者沒有真切感受。

  而近年來,財政資金緊張、公立醫院收入增幅下降、成本高企等困難紛至遝來,或許比國家政策更能促進非公醫療的發展。與此同時,資本也更加理性,急功近利者逐漸退出,長期戰略者越發增多。

  高度壟斷

  美中宜和的十年是中國非公醫療十年發展的縮影。

  2006年,美中宜和首家醫療機構在北京開業,一個月下來,僅僅收入960元錢。此時,距離國務院鼓勵非公醫療發展還有三年之久,民營醫療不僅面臨諸多政策障礙,在患者眼中也被貼上某些“標簽”。

  實際上,從2006-2011五年間,美中宜和一直處於沉澱期——沒有急於擴張醫療機構規模和數量,直到2011年。

  這一年,美中宜和進入了擴張期,從原來的婦科、兒科、產科,拓展至產後康複禧月閣月子會所;2015年,以全科業務為核心的綜合門診開業,並新設了內鏡中心、核磁共振中心等;近期,將聯合北京兒童醫院,在北京南部區域新建三級兒童醫院。與此同時,美中宜和的業務量也迅速攀升,胡瀾透露,今年底接生第3萬個寶寶。

  但即使進入快車道,胡瀾認為,非公醫療仍然在夾縫中生長,“一直以來,我們都是在高度壟斷的行業中發展,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來自壟斷。”

  比如醫師多點執業,雖然各層級政府均出台了鼓勵醫生多點執業的政策,但醫生普遍反映,多點執業的障礙仍然很多,以公立醫院院長為主。

  朱恒鵬說,十年來,非公醫療雖有明顯進步,但確實是發展較慢的十年。在他看來,全民醫保拉大了收入差距,加劇了社會分層,而不是相反。

  朱恒鵬舉了一個農民看病的例子,沒有全民醫保之前,患者到醫院看闌尾炎,1000元需要全部自費,即患者給醫院貢獻了1000元。有了新農合之後,新農合可以報銷55%,但此時,農民為闌尾炎支付2500元,其中1300元由新農合支付,1200元由農民支付。農民現在自費1200元,比全民醫保建立前多付了200元,與之相對應,公立醫院以往從農民手裏拿到1000元,現在從新農合和農民手裏共計拿到2500元,其中50%落到醫院職工手裏,形成個人收入。“全民醫保的建立,使得醫生收入增加很快,農民支出增加得更快。”

  朱恒鵬進一步認為,全民醫保的建立也因此拉開了公立醫療與非公醫療的差距,“如果沒有新農合、城鎮職工醫保,單純地比拼服務、態度、價格,非公醫療完全有機會打敗公立醫院。我們發現,在沒有醫保支付的領域,公立醫院沒有優勢。”

  這些沒有或缺少醫保支付的領域包括婦兒、牙科、醫療美容、皮膚科、眼科等專科,並以連鎖的形式在全國布局。

  胡瀾總結:“專科連鎖盡量避免與公立醫院尤其是三甲大型公立醫院的直面沖突,錯位發展,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才有了今天的成績。”

  事實上,即使在大會召開當天,國家衛計委仍然秉承“錯位互補”發展非公醫療的思路。國家衛計委副局長焦雅輝表示:“非公醫療的定位,不是與公立醫院競爭,辦成大而全的發展之路,而應該是互補或錯位發展,在非公醫療領域走出自己的特色和道路。”

  曆史機遇

  不過,即使面對強大的公立醫療壟斷,非公醫療似乎正面臨著比政策鼓勵更大的曆史機遇。

  新常態在公立醫院身上的表現尤為明顯:2013年後,公立醫院收入增幅從此前多年的20%多,下降到目前的18%-12%,但成本增速卻居高不下;與此同時,多地爆出醫保基金穿底,廣泛實施醫保控費、取消藥品加成等,無不顯示出資金緊張的現狀。

  當疊加了前段時期公立醫院普遍擴大規模的沖動,朱恒鵬判斷,2018年時,一批公立醫院或將陷入困境。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目前北京某著名三甲醫院已開始推遲為醫護人員繳納醫保。

  在2018年到來之前,朱恒鵬認為,要想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遇,民營醫院應時刻准備好資金,做好醫院管理,並避免新建大型醫療機構。

  而作為社會資本的另一支重要力量的國有資本也看到機會。

  目前,中國醫療總資產在3萬億左右,其中,90%是公立醫院,在剩餘10%的民營資本中,莆田系占據了一半以上,首都醫療集團關注的不僅僅是剩餘的民營空間。首都醫療集團副總裁隋國平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留給首都醫療集團的最大藍海市場是企業醫院及公立醫院釋放出的份額。

  “國企醫院剝離是很大的機會,企業醫院往往沒有欠賬,區域市場獨占性強,醫院班底也不錯,華潤、中信、北大醫療都在爭奪這一塊資源。”隋國平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不過,隋國平認為,公立醫院將來出讓的份額是最大藍海,目前的控費政策加速了這一進程。

  “我們回顧台灣地區醫改進程,當主要支付方(如醫保)控費後,公立醫院就會做大規模,用收入增加彌補控費損失。但僅靠這一點依然不行,醫院發展至抱團取暖、集團化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後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向企業化、市場化,這一發展趨勢在中國大陸也是大概率事件。未來,公立醫院份額或許從90%降至60%,釋放出30%的空間。”隋國平說。

  此外,美國華平集團董事總經理方敏認為,這一曆史機遇還表現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

  資本理性

  從2013年前後開始,資本爭相進入醫療領域,但斬獲頗少。主要原因是一些資本的急功近利與醫療服務行業慢回報的特點之間的不匹配。

  之所以將醫療定義為慢行業,主要在於建成一個新醫院不難,難的是醫院的運營管理;以及醫療服務機構需要培養“名氣”。

  不過,進入2016年後,資本大都趨於理性,對醫療投資有了更深認識。

  方敏總結,“我們的思路是投資專業、專科、消費升級的醫療服務機構。基金時間非常長,10年以上投資期。非常看好中國大消費升級的趨勢,美中宜和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對於目前資本寒冬的說法,方敏認為,醫療投資並未進入寒冬,現在還是比較火的狀態,“很多民營醫療上市、資本化的案例越來越多了。”

  截至目前,美國華平集團共投資了四家醫療類企業,旗下30多家醫院,並且投資的都是專科醫院,如婦產、醫療美容、腫瘤等。

  對於專科的投資邏輯,方敏總結:第一,投資消費升級的代表,如產科、醫美等方向,其定價會提升,並不以犧牲醫療質量為代價,不會投資公立醫院改制;第二,專科複制性強,對醫療技術的要求相對比較集中,而全科的複制性較弱;第三,大部分投資是以輕資產模式,投資醫院並不買一塊很大的地,蓋很大的樓,更多的是借用不同結構,通過股權投資加上企業杠杆和銀行融資等,使公司走上輕資產模式,增加資本回報合理性。

  上海德濟醫院曆經了兩次融資,最近一次是今年5月份引入了聯想控股的戰略投資,上海德濟醫院創始人兼CEO郭輝也希望引入長期資金,“我的理想是做百年醫院,因此,不想引入一些兩三年就退出的資本,我見了柳傳志,與他交流非常多,聯想既然想做戰略投資,想做產業,與我們建百年醫院的方向是一致的,最終選擇了聯想控股。”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