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皇都評級后的冷思考

2016-12-19
来源:香港商报

  流深

  12月8日,備受市民關注的北角舊皇都戲院的命運,迎來了一個令人欣喜的轉折。古諮會在開會討論后決定,擬將皇都戲院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即「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築物」。不出意外的話,皇都戲院將有望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樣的條件下得到保育。而在短短數月前,皇都戲院的命運還一度引發市民的憂慮:在今年4月召開的古諮會中,皇都戲院曾被建議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即歷史建築物中的最低等級,亦代表其難以受到充分的保護。此結果不僅遭到部分古諮會委員質疑評級過低,亦在社會上引發皇都戲院可能會被清拆或改建的擔憂。此次古諮會對其「一級歷史建築」的評級,可以說暫時緩解了社會上對皇都戲院的保育焦慮。

  皇都評一級是大好事

  應當說,從目前已經披露的各項資料來看,皇都戲院在建築、歷史、文化、社區聯繫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價值。例如,皇都戲院屋頂的飛拱支架結構設計獨特,視覺上亦有相當震撼性,國際建築遺產保護組織DocomomoInternational就曾在報告中指出,「這幢戰后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例子具有極高的價值,乃因其獨特的屋頂結構,而其屋頂上呈拋物線型的混凝土拱架設計更發揮得淋漓盡致,是全球戲院建築中的唯一案例」,給予了皇都戲院極高的建築評價;在文化價值上,皇都戲院亦曾是戰后香港文化繁榮一時、東西方藝術交融薈萃的最佳歷史見證人;而從社區價值和歷史傳承來看,皇都戲院更是在戰后北角多元化社區的形成和建設中,扮演過重要的社會角色。毫無疑問,皇都戲院此次獲一級評級,對於保護香港獨特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件標誌性的大好事。

  但在欣喜之餘,我們卻沒有理由過分高興。畢竟,皇都戲院雖獲得評級,卻并不能掩飾香港保育事業的諸多尷尬處境。

  發展與保育須平衡

  事實上,若純以建築和劇院功能來看,皇都戲院早已荒廢近20年,其內部亦多改建為商舖和桌球廳,與普通的臨街商舖無异;從公眾關注角度看,舊皇都戲院不僅在鄰近地區的知名度大不如前,亦很長時間消失在香港公眾視野之外。若非此次獲得國際保育組織的關注和本港多個民間團體的持續呼吁,相信保育皇都戲院的話題仍只限於小眾範圍。之所以后來皇都戲院能夠重獲輿論關注,則是與地產商加緊收購皇都戲院業權,希望將其轉變為發展用地有關。換言之,「保育皇都戲院」的訴求,從一開始便是作為「反對發展」的對立面出現的。

  這不得不說是與今日香港的社會氛圍有關。在今日的香港,「發展」一詞已帶上了難以擺脫的負面含義,成為新的「政治不正確」。一方面,「發展」幾乎預示着土地將被用於修建寫字樓、商場,或停車場、私樓,成為普通市民可望而不可即的「商品」;另一方面,「發展」的背后更隱含着「市民被盤剝」「公共利益受損」「地產霸權」等負面想像。與此相對,皇都戲院及其所代表的「歷史」「文化」「集體回憶」,則成為新的「政治正確」,并被塑造成被「發展主義」的「巨輪踐踏」的弱勢形象。因此,保育皇都戲院的訴求,很大程度上并非出自對皇都戲院真實價值的了解和欣賞,而是出自對香港「發展主義」的情緒化反對。這也是為何有論者評價,此次皇都戲院評級風波,着實是某些「忽然保育分子」從中作祟所致。顯然,這樣的「忽然保育」并非真正出自對歷史、文化和藝術的理解和尊重,也并不意味着港人的保育觀念和意識從此有了洗心革面的提升。

  更加不容忽視的是,在早已寸金尺土的香港,尤其是發展歷史最為悠久,同時也是發展土地近乎枯竭的港島,保育與發展的矛盾如何調和?截至2016年5月,在全港114項法定古蹟中,僅港島就占據了45項;政府亦已推出「保育中環」計劃,限制對中環土地和歷史建築的開發;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港人歷史文化知識的進步,可以預見將有越來越多與皇都戲院有類似價值的歷史和文化建築被列入保護範疇。未來究竟應該如何利用僅有的土地資源?是徹底放弃發展和翻新的空間,不顧一切地保育,還是在發展與保育的利益之間有所取舍,達到新的平衡?這個問題不解決,香港早晚將面臨失去發展空間的窘境。

  顯然,面對上述議題,皇都戲院獲得評級,只是象徵着香港保育事業又一個階段性的開始。時間再回到11月24日。政府當日公布第五期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中環舊域多利軍營羅拔時樓、粉嶺聯和市場、元朗前流浮山警署和屯門前哥頓軍營WatervaleHouse這四座建築入圍計劃。希望上述活化計劃,能夠為香港的保育事業,尤其是平衡發展與保育事業之間的矛盾,提供更多新的實踐和思路。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