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静/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一年一度的伦敦新年游行如期举行,今年有来自20多个国家约8500人参加表演,其中4000人来自美国。可惜新年当天天公不作美,好天气未能按预报的“阴转晴”如约而至,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甚至变成中到大雨,颇为扫兴。游行路线不得不相应缩短,演出人员不少披上雨衣。
我不想错过这项年度盛事,冒雨在总汇演台附近驻足观看。不少观众熬不过凄雨冷风陆续散去,现场显得人气不旺,士气不振。意兴阑珊之际,忽听主持人朗声宣布,“下面有请来自美国的啦啦队”。一阵劲爆音乐袭来,一群热情似火的“短裙妹”高叫着“新年快乐”,冲进场来又唱又跳,不时还做几个高难度体操动作。现场气氛顿显活跃,欢呼声、掌声此起彼伏。我旁边有一位刻板严肃的英国老太太,枯站多时,此刻居然手舞足蹈。反差之大,让我着实领教了美国的厉害。
我开始脑洞大开,尝试着从另一视角来演绎此情此景。2017年对英国至关重要,英国3月底之前将正式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接下来的英欧谈判有太多不确定性。英国准备不足,可以打的牌不多,欧盟却很强硬,必欲置英国于死地而后快。英国脱欧之路注定风风雨雨,凄凄惨惨。对于身处“凄雨冷风”中的英国,美国的支持与帮助那就是“啦啦队”一般“无与伦比的美丽”。
说起美国,英国人可谓爱恨交织。就在前几天一次美国乐队音乐会上,英国主持人还特地拿美国人开涮,让初次来英的一位美国号手说两句英式英语,那憋脚的“英国腔”再配上主持人的调侃,自然引得全场哄堂大笑。生活中这种“蓝瘦香菇”似的梗在英国屡试不爽,口音上的锱铢必较折射出英国人文化上根深蒂固的优越感。长期以来,致力于培养绅士淑女的英国文化总是从俯视的角度打量着美国“下里巴人”。据伦敦金融城工作的保罗讲,在英国,一个人大大咧咧的,打扮不够精致;或者一个人不会点菜,不太讲究食物;又或者一个人说话比较直白,“请”、“麻烦”、“谢谢”之类的谦词用得不到位。这些人都可以用同一句话评价,“你怎么跟个美国人似的”。
当然,“爱恨就在一瞬间”,问题总是辩证的。不少英国人抱怨美国的垃圾食物,但不妨碍麦当劳、星巴克在英国遍地开花;不少英国人讨厌美国的低俗文化,但不妨碍大家晚上“批判地”看着“爆粗口”的美剧哈哈大笑;不少英国演员反感美国流水线一样生产商业电影,但不妨碍“小雀斑”之类的英国型男涌入好莱坞去“走穴捞金”。
欧洲大陆更是看不上美国文化。根据美国一项针对欧洲16国的调查,欧洲大陆除了意大利、波兰、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其他国家对美国文化的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欧洲不少人认为,美国文化放纵个人自由,在创造巨大物质精神财富时,加剧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而欧洲文化更强调国家对公民需求的保障,更能代表公平与正义的方向。
相较于欧洲大陆,英国对美国的文化认可度高一些。保罗认为,英国与美国虽然同属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但美国文化的时代特征更明显,美国发展多元文化的政策设计非常高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可以并行不悖地发展,空间都很大。支持这种政策的是美国文化精神,最重要的有三点,一是对创新极大的鼓励和包容,二是永远不会停止对梦想的追求,三是“命运在我手,爱拼就会赢”。
英美文化上的同宗同源孕育出英美“特殊关系”。当英格兰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到达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之时,这首批外来移民就开始播撒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种子,在美国政治、法律、风俗习惯等各领域开花结果。但自美国独立战争以后,英美两国却长期不和。维多利亚盛世时期,英国人获得了对美国人满满的全方位自信。在彼时英国人眼里,美国是流放罪犯的“三低”之地,生活水平低、文化素质低、国际能见度低。
两次世界大战改变了英国人的看法。尤其是二战,美国将英国从法西斯德国的魔掌中拯救出来,就像上演了一部白马王子将公主从恶龙手中救出来的经典童话剧。英国人对美国人的好感陡增,两国共同的语言、大致相同的文化开始为英美“特殊关系”的诞生提供正能量。英美“特殊关系”二战前就曾被提及。1935年,英国时任首相鲍德温在一次演讲中表示,“抵御战争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大英帝国与美利坚合众国的密切合作”。丘吉尔进一步推动并最终确立“英美特殊关系”。他在二战中深感“美升英降”乃大势所趋,也明白美国的支持与帮助对英国不可或缺,1944年正式提出包括英美“特殊关系”的“三环外交”思想。他强调,“没有以英联邦和英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国为另一方所建立的特殊关系,是无法做到有效防止战争和继续发展世界组织的”。
英国随后的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特殊关系”。上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和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两人都信奉“新自由主义”,推行保守色彩很重的政策,再加上良好的个人情谊,一起散步、骑马、打高尔夫球,把“特殊关系”描绘得有声有色。美国克林顿和英国布莱尔执政时期,双方都高举“第三条道路”的大旗,继续发展“特殊关系”。后来布莱尔为了“特殊关系”而力排众议,参加小布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不惜最终“身败名裂”。“特殊关系”多年来虽然不乏质疑之声,也历经挑战,但总体得以维系。
2016年美国特朗普横空出世,给“特殊关系”带来不确定性。在欧洲人看来,特朗普几乎汇集了“美国人”所有的缺点,这样的人居然最终“夺冠”,让欧洲众多知名政治评论家惊讶得找不到眼镜。在美国大选进程中,英国媒体的专栏作家们也毫不吝惜笔墨来抒发对特朗普的厌恶之情:“特朗普粗鲁不堪,满口脏话和不恭,他似乎没花过一点时间去学习礼貌”,“特朗普谎言就像连珠炮一样接连不断,他的方法似乎是创造混乱,把真相埋葬在一堆谎言当中”,“特朗普是条见风使舵的变色龙,他没有从政经验,没有连贯的政策”,“特朗普是个自大的自恋狂,他以无知为荣,迷恋于粉丝对他的盲目崇拜”,“特朗普能够成为一名总统竞选者,这一事实已令人咋舌,表明美国体制真的出了问题”。
欧洲政客们同样错愕不已,特朗普一系列攻击少数族群、侮辱女性、诋毁司法独立等惊世骇俗的言论让人不知所措。德国总理默克尔作为政坛老手,向来谨言慎行,也忍不住在特朗普胜选后发表讲话,强调“德美合作的基础是在对共同价值理念的确认”,表达出对德美关系前景的担忧。
和默克尔的“较真”不同,英国首相梅表现出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传承下来的现实主义。尽管特朗普有过诸多让梅很不爽的言行,比如特朗普多次会见英国独立党的法拉奇,还公开表示希望英国政府能让这位梅的“政敌”担任英国驻美国大使。梅首相还是忍气吞声,着手推动英美“特殊关系”升温。去年12月中旬,梅秘密派出她的两名首相办公室主任前往美国与特朗普团队联络,尽早促成梅特会面。12月底,梅首相发言人罕见地批评奥巴马的以色列政策,调整英方传统立场以靠近特朗普的相关政策主张。新年伊始,梅首相还在接受天空电视台采访时高调评价英美“特殊关系”。英国外交大臣约翰逊9日以“私人”身份访美,与特朗普团队商谈梅首相计划2月访美的具体安排。特朗普也在社交网站上“表现出礼貌”,表示非常期待与梅见面,并称赞英国是美国“非常特殊”的盟友。已有媒体开始将“特朗普与梅的关系”与“里根与撒切尔夫人的关系”相提并论。
看来英美“特殊关系”又将迎来新的春天,其实也在意料之中。对英国而言,英国外交的重心此前长期在欧洲与美国之间游移不定,现在英国既已公投脱欧,在摆脱欧盟的羁绊后,将成为美国更忠实的盟国,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予以更大的支持,同时希望借助“特殊关系”来影响美国,在世界发挥更大作用。对美国而言,英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大核国家之一,脱欧后仍在国际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全球事务上继续发挥战略性作用,对这样一位主动示好的重量级铁杆小弟怎能拒之门外。
尽管英国评论家笔下的特朗普如此没文化、没风度、没品味,依然吸引着梅首相“急吼吼”地来美国套近乎。纵观英美“特殊关系”历史便可知道,由文化关系促成的国际友好关系和情感是脆弱的,最终往往让位于政治、经济和国家安全利益。这一点,英国前首相帕麦斯顿早就说得很明白了,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