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8

外儲縮水何必敏感?學者吁優化經商環境 避免羊群效應

2017-02-09
来源:香港商報

  【香港商報網訊】內地外匯儲備跌破3萬億,給市場帶來的心理上沖擊更大,而忽略了其實外儲「家底仍然豐厚」,昨日多位專家接受本報采訪時均表示:應該看到,外匯儲備流失是多方面因素的結果,是利是弊,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至少從觀念上講,應該淡化對外儲規模的敏感性。中國經濟一方面存在加大資金利用效率的需求,又有保持外儲以抗風險的需求,這兩個需求要根據不同的發展時期來找到平衡點。目前,應對資本外流壓力是當務之急,應更加優化國內經商環境,留住盡量多的資金。香港商報記者伍敬斌

  外儲不會再加速流失

  在不長的時間內,中國的外儲從將近四萬億降到三萬億以下,帶給市場的震動非常大,很多人擔心外儲快速流失在未來可能還會持續。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外儲是否會繼續流失,需要認清四個因素:一是國際經濟和市場,從美國發生次貸危機與歐貸危機之后,國際經濟的總體形勢不佳,國際貿易增長已經連續六年低於經濟增長,這對中國出口造成了很大打擊。出口是中國創匯的一大來源,中國的創匯能力自然變差。另外,美國加息的預期上升,使得資金回流美國,從資金流動的方面也對外匯儲備產生不利影響。

  二是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以后,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已經發生變化,轉為進出口并重的態勢,進口增長遠大於出口增長。同時,大量引進外資的模式也發生轉變,企業去海外投資的增速已超過引進外資的增速。毫無疑問,這些模式的改變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調整,但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資金流出和外匯儲備的降低。

  三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加速,使原本大量需要用美元結算的進出口產品,能夠直接用人民幣結算。這一部分的收入不再表現為外匯,這毫無疑問減少了外匯儲備的來源。

  最后,外匯管理改革也使得外儲收入降低:原本企業和個人的外匯收入都是由國家集中管理,是強制性的結售匯制度,所有的外匯收入都表現為國家的外匯儲備。但現在中國對強制性的結售匯制度進行了比較大的改革,允許個人和企業持有外匯,原來在國家手里的外匯儲備,進入了個人和企業的手中。這不再表現為國家的外匯儲備,而成為了企業和居民的外匯資產。企業和居民的外匯資產近年來增長非常快,但資金仍在國內,因為中國資本管制,即使走非法通道,也只是極少數。

  趙錫軍認為,中國外匯儲備發生比較大的變化,始於2015年的「8.11匯改」,此后匯率出現較大波動,跨境資金的流動也變得頻繁,外儲流出變快。而2016年3月之后,中國陸續采取了一些措施,外儲流失的速度開始降低。實際上,中國外儲的下降,與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和調整,以及國際經濟與金融市場的變化有關。而這些影響因素對外儲下降所發揮的影響力已經發散得差不多了。所以,外儲像過去一年那樣快速流失的現象,應該不會再出現了。

  外儲規模應綜合考慮

  使外匯儲備快速流失的因素是正面影響還是負面影響,從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認識。

  趙錫軍認為,從中國經濟發展和對資源使用的效率角度來講,應該淡化對外匯儲備規模的敏感性。外匯儲備并不是越多越好,這只是一個儲備,這些錢放在央行,是為了避險,并不會用出去。但外匯儲備又是實實在在的資源,如果這一資源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給中國經濟帶來更多價值,那麼它的使用效率就會更高。如果了解中國經濟發展進入目前階段的發展模式,要保持多大規模的外匯儲備才是合理,那麼就要把多餘的部分用掉。美國并不需要外匯儲備,因為美元哪里都可以用。如果人民幣國際化的程度變得更高,中國所需要的外匯儲備也會越來越少。

  當中國外匯儲備在4萬億時,不少專家認為外匯儲備過高對中國亦不利。那麼外儲、外匯和貿易之間,要如何達到平衡?趙錫軍認為,市場經濟的價值創造主體是市場,而不是中央銀行。所以,所有的資源只有在市場主體的手里才能更好地創造價值,外匯儲備也是如此。在現階段,由於人民幣還不是國際貨幣,很多進出口仍然需要美元結算,所以不能沒有外儲。目前要考慮到進出口支付需要一定的外匯儲備,也要考慮到為了資金的使用效率,要將多餘的儲備用出去。這個平衡點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綜合考慮。

  增強市場預期消除外流動機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表示,由於中國貿易收支和經常項目收支仍然持續順差,外匯儲備規模卻仍連續下降,表明應對資本外流壓力仍將是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而要有效應對資本外流壓力,收緊資本項目管理等措施雖然有立竿見影之效,但根本出路還是在於通過國內經濟社會政策優化,穩定市場主體預期,削弱、消除其外流動機,增強資本內流動機。梅新育認為,近兩年來的中國資本外流趨勢很大程度上是市場主體的非理性「羊群行為」所致,因為近兩年中國無論是經濟還是社會穩定性表現至少都不遜於美國。

  梅新育表示,緩解資金外流壓力,收緊資本項目管理等直接措施固然必不可少,但至少同等重要的還是引導市場主體預期,增強他們對國內經濟社會穩定性、商業環境和盈利空間的信心。為此,除了有條不紊地化解金融風險等問題之外,減稅與簡政放權、減少和消除過度管制尤為重要。進一步優化經商環境、優化轉移支付,減輕企業負擔,是留住資金的最好辦法。

  鏈接

  2.2萬億是第一道警戒線

  對於中國來說,外匯儲備流失到哪一個點才是警戒線呢?

  有論者認為,關於外匯儲備的合適規模,需要考慮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是交易層面的需求,也就是說「最低外匯儲備」應該能夠應付三到四個月的進口支付需要。按照2016年進口數字,大約可以計算出來,有5000億美元足以應付4個月的進口。

  第二是預防性需求,也就是應付對外債務償還的需要。一般認為,「最低外匯儲備」應該能夠應付一年內到期的短期外債償還的需要。根據央行公布的數據,到2016年6月底,中國的短期外債餘額相當於8673億美元。第三是流動性偏好,也就是滿足財富管理的需要。當一種貨幣存在貶值預期時,民眾會把本幣資產換成外幣,國際貨幣資金組織認為外匯儲備需要滿足5%到10%的本國居民資產外流。中國目前的廣義貨幣M2價值22萬億美元,對應的外匯儲備應該是1.1萬億到2.2萬億美元。

  由此,該論者表示,2.2萬億美元是比較寬松的警戒線,或者是第一道警戒線;1.1萬億美元則是第二道警戒線,并且帶有實質性。如果低於9000億美元,就要引起警覺了。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