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0

蒙牛全額要約收購現代牧業背后:是為情所動亦是另有所圖?

2017-02-13
来源:投資者報

  蒙牛收購現代牧業16.7%股權后,通過控股后者可以獲得穩固奶源,已經達到預期目的。而啟動要約收購,只是因為累計占股超過30%,觸發要約收購機制。

  《投資者報》記者 金見歡

  2017年2月3日,蒙牛乳業(02319.HK)舉行特別股東大會,準備全額要約收購現代牧業(0111K.HK)已發行股份。

  現代牧業2月6日向Success Dairy II發行新股份,2月7日,蒙牛通過代理人及直接全資附屬公司Future Discovery Limited 收購了該部分股份,這部分股份占現代牧業總股份的15.7%,動用現金為18億港元。

  截至2月7日,蒙牛持有現代牧業23億股股份,占比37.7%,根據收購要約,蒙牛須向其他現代牧業股東提出有條件強制性現金要約。不過現代牧業總裁高麗娜向蒙牛及現代牧業書面確認不能接納要約。

  現代牧業公關部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管理層拒絕要約收購是基于對企業未來的看好,與蒙牛有共識,并購后公司繼續保持上市地位。不過被蒙牛收購后,會為現代牧業帶來穩定的產品輸出渠道,對提振業績有正向影響。”

  要約收購被拒

  現代牧業由蒙牛創業元老鄧九強創建,創建初衷主要是為蒙牛供應原奶。2008年現代牧業與蒙牛乳業簽訂了10年戰略合作協議,協議規定,期間現代牧業所產70%以上的原料奶須供給蒙牛乳業。而按現代牧業與蒙牛乳業的合同約定,蒙牛乳業收奶量最低不能低于現代牧業產奶量的70%,最高可以收到100%。因此可以說雙方關系非常緊密。

  因此,蒙牛收購現代牧業股權,進一步增強控制權,有了充分的便利。

  乳業并購成為潮流,杜蕾斯母公司利潔時擬以167億美元收購美贊臣,雙方正在談判中,而此前伊利并購圣牧成為國內最大一起乳業并購案。

  1月5日清晨,蒙牛乳業(02319.HK)與現代牧業(01117.HK)在港聯合宣布,蒙牛乳業擬以每股1.94港元的價格,收購16.7%的現代牧業股份。此交易完成后,蒙牛持股將增加至39.9%(全面攤薄后為37.7%),仍將為現代牧業最大單一股東。

  對于啟動要約收購,蒙牛乳業總裁盧敏放在股東大會后表示,現代牧業的管理層已拒絕有關要約。現代牧業管理層方面表示,拒絕要約主要是表明管理層不會賣股,會保持公司的現狀不變。

  根據港交所的規定,蒙牛收購現代牧業16.7%股權后,累計占股超過30%,觸發要約收購機制,因此,按照港交所規定,蒙牛必須啟動要約收購。蒙牛方面無意全部收購現代牧業股權,盧敏放接受香港媒體采訪時也指出“未來希望保持其上市地位。”

  蒙牛公共事務部向《投資者報》記者表示:“蒙牛通過控股現代牧業可以獲得穩固奶源,已達到預期目的。”

  2016年10月份,伊利股份(18.110, -0.05, -0.28%)發布收購中國圣牧37%股權,出價52.9億港元,這一收購觸發港交所的要約收購規定,隨后伊利啟動要約收購動議。不過,后來伊利并未真正全部要約收購,目前看,中國圣牧其他股東還沒有接受要約收購,圣牧創辦人姚同山曾向記者表示會堅守圣牧高科,這是他的事業。

  食品產業評論人朱丹蓬告訴《投資者報》記者:“現代牧業管理層拒絕出售股份,一則是看好現代牧業發展前景,二是蒙牛本身調整也并未穩定下來,盧敏放接任蒙牛總裁不過數月,二是不排除伊利對現代牧業也有期待,現代牧業管理層待價而沽。因此基于這些原因,現代牧業管理層拒絕要約收購,也就不難理解。”

  虧損但有期待

  2月6日,現代牧業發布盈利警告,截至2016年12月底,年度凈虧損不少于6億元,按上半年凈虧損5.66億元計算,下半年的虧損大幅收窄;而其2015年度凈利為3.21億元。

  現代牧業表示,2016年 虧損主要原因是受進口大包粉和復原乳的沖擊,公司于上半年以市價出售全部庫存奶粉而導致虧損;此外,期內加大了市場和銷售費用投放力度,以及因原料奶售價下跌及控制奶牛數量而帶來的公平值變動虧損增加。

  2016年夏季,現代牧業總裁高麗娜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現代牧業首次虧損的根本原因是,蒙牛乳業未按合同完成原奶量收購。2016年現代牧業在準備盈利警告報告時,便在內部提出虧損因素是蒙牛乳業未按約定完成收奶量,少收了600噸~700噸原奶。不過這一決定受到中糧董事長趙雙連勸阻,趙雙連向高麗娜表示會解決這一問題。

  朱丹蓬表示,面對困境,現代牧業嘗試從原奶供應商向產品品牌商轉變,這樣一則有利于消化原奶產出,二是回籠資金,但現代牧業作為后來者,無法跟伊利蒙牛競爭。現代牧業一位高管向記者表示,公司正在著力開拓下游業務,重新梳理渠道構架,未來不會再只依靠上游奶牛養殖的成績。某次接受記者采訪時,高麗娜表示正在各地了解成品奶銷售情況,將會加大下游銷售力度。

  目前,多數上游奶牛養殖企業為減少損失,都采取限產并加大奶牛的淘汰速度,將低產能奶牛減少存欄量。此前,高麗娜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國外乳業上游成本低,都有國家補貼,所以能夠以極低的價格向中國銷售產品。我國此前鼓勵大規模牧場,在養殖和土地方面給予的支持較大,但下游銷售未出口,在原奶賣不出去時,企業只能倒奶殺牛。

  本輪奶牛養殖業的寒潮,起因要追溯到2012年末至2013年初,中國奶牛養殖受疫情影響,存欄量下降,產奶量降低。2013年下半年又出現恒天然肉毒桿菌烏龍事件,一時間國內乳制品加工業嚴重缺奶,出現奶荒,國內外原奶價格均暴漲,奶牛養殖效益大幅提高。

  受供不應求影響,全球增加奶牛數量,但隨之而來的是奶牛數量增加后,原奶產量過剩,奶價下滑。原料奶售價從2014年同期的每公斤5.15元降至目前的3.3元左右。現代牧業的業績下降跟原料奶售價下降有關,2016年上半年,沖擊的影響進一步從中小養殖戶拓展到國內大型原奶企業,包括西部牧業(15.920, -0.15, -0.93%)(300106.SZ)、原生態牧業(01431.HK)等國內主要原奶上市公司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原奶產業陷入危機。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