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1

面積千余畝賺錢靠“農業+” 穗各郊區嘗鮮現代農業園

2017-02-13
来源:新快報

  廣州市增城區一個農業園區實現無土栽培,蔬菜生產更快更均勻。

  原標題:現代農業產業園啥模樣?面積千余畝賺錢靠“農業+”>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注重平臺建設,廣州各郊區已進行了嘗試

  2月5日,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發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在新聞發布會上答記者問時表示,今年一號文件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舉措,首先是特別注重抓手、平臺和載體的建設,主要體現為“三區、三園、一體”。所謂“三區、三園、一體”,三區指的是糧食生產的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的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區;三園是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一體則是田園綜合體。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什么模樣?其實,廣州市就已經有現成的例子。新快報記者走訪廣州市各郊區了解到,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方面,廣州已經進行了不少嘗試。一些農業產業園面積達千余畝,將農業與文化、休閑、觀光等產業集合在一起,闖出“農業+”新路子;經濟效益也很可觀,有的農業園區,1畝地凈收入可達1萬元。

  統籌:新快報記者陳海生

  采寫:新快報記者 李應華 羅漢章 通訊員 朱卓東

  攝影:新快報記者畢志毅

  ■在廣州市增城區一家農業企業的無土種植棚內,工人正在收割蔬菜。

  一個農業園區收入11年增長近13倍

  ●白云區

  今年是雞年,白云區人和鎮流溪河畔方石村村民沈漢華的“職業描述”也與“雞”有關。“這里多年前至少有10家養豬場,還有好多家養雞場。”沈漢華回憶稱,那時農戶都是從當地農民手中零散租地,選擇的是小農生產模式。“不僅生產經營模式沒有創新和改變,反而帶來了環境和治安問題”。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白云區按照“集中連片、整體開發”的原則,加快推進土地整治,確定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三舊”改造、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土地復墾、宜耕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土地綜合整治六類重點項目,在人和鎮、江高鎮、太和鎮、鐘落潭鎮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

  沈漢華看準時機,在人和鎮流轉近千畝土地,開始規模種植霸王花。隨著現代農業發展平臺搭建和都市觀光休閑農業興起,白云流溪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開始建設,2012年,沈漢華又以連片流轉的方式在流溪灣租下了500畝土地。

  2014年12月,沈漢華的豐華園開園了。近日,新快報記者走訪豐華園的溫室大棚,看到葡萄、木瓜、草莓、青瓜、辣椒、霸王花長勢良好。“我們的瓜果全部用花生油渣和豬糞發酵后制作的有機肥,不用化肥。農產品主打無公害品牌。”沈漢華一邊撫弄枝葉,一邊介紹。

  如今,省市級農業示范園區、白云流溪灣現代農業示范園就坐落在人和鎮方石村轄內的豐華園里,成為集生產、經濟、生態、文化、休閑、觀光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現代示范園區。豐華園以發展現代農業為契機,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流溪灣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劃面積4.9萬畝,從2011年啟動建設,計劃至2020年全面完成,總投資超過3億元。

  “我現在與幾個經濟社簽了租地合同,租價平均2500元/畝。”沈漢華興奮地說,現在政府為了支持他們租地,對連片100畝以上且5年以上用于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項目的土地,每年每畝按實際土地面積補貼200元,實行逐年補貼,一定就是3年,“這錢雖然是給了村民,但是實際上是降低了我們的成本。”

  隨著大面積土地整治項目的實施,當地農民既是豐華園租地的來源,也是豐華園勞動力的供應者。沈漢華自豪地說:“豐華園收入從2003年的150萬元增長到2014年的2055萬元,11年增長近13倍。村民不光拿到租金,還通過務工領到工資,去年人均增收3萬元呢。”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白云區新近印發的《廣州市白云區農林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及,白云區目前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1952個,共有農戶約15.3萬戶,約52.8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約為34.7萬人;集體所有農用地總面積約為35.7萬畝,其中包括耕地約14萬畝、園地約4.6萬畝、林地約11.9萬畝,養殖面約3.7萬畝;目前白云區共有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7家,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共18個,其中國家級5個、省級3個、市級10個。

  農業園區一畝地凈收入可達1萬元

  ●增城區

  “現在1畝地的凈收入可達1萬元,有些農民一戶就承包了十幾畝,不少外出務工的人都選擇回家種田了。”增城區小樓鎮農業辦工作人員劉巧英告訴新快報記者,近年來,增城區累計投入各類資金5.53億元,推進6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建成“小樓人家農民集約創業農業園區”和“朱村都市型現代農業園”兩個廣州市級現代農業園區,以及石灘、中新等4個區級現代農業園區,引進52家企業和7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入園經營。2016年銷售收入達12.43億元,輻射帶動農戶36385戶,帶動種植養殖面積20.87萬畝,帶動農戶增收3.23億元。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小樓人家農民集約創業農業園區位于小樓鎮中東部,占地面積4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197畝(水田15430畝、園地8767畝)。園區包括臘圃村、東境村、西境村等共12條行政村。園區規劃分為生態休閑農業觀光核心區、農民集約創業示范區、集約種植擴展區、現代設施農業區、水產規模養殖區五大片區。園區核心區包括臘圃、東境、西境村,將建成集現代農業生產示范、農民規模集約生產示范、生態休閑觀光農業示范、農業公共服務體系示范于一體的功能區。

  廣州不少市民聽說過增城的遲菜心,不過很少人知道,增城遲菜心的原產地正是臘圃村。2月10日,新快報記者走訪該村,看到今年的遲菜心在春節前已采收完畢,現在只能看到一些菜心花,一些田地里的馬鈴薯倒是長勢喜人。

  劉巧英告訴新快報記者,目前,園區核心區一年到頭多數種植遲菜心、馬鈴薯、冬瓜、水稻。以前是各家農民想種什么就種什么,難形成規模,現在實行集約生產模式后,規模有了,名氣也有了,作物成熟時有商家專門前來收購。

  在擴大規模的同時,增城區農業局也在核心區推廣良種和良法。新快報記者了解到,核心區內出產的黑皮冬瓜不僅個頭大(最重可達70斤),還具有口感好和耐儲藏的特點,遠銷俄羅斯等地。區農業局還為農民定期開展種植技術、品種篩選等培訓。此外,區農業局還通過電商為農民打開銷路,農民坐在田間就能賣農產品。劉巧英告訴記者,現在核心區每畝田一年凈收入可達1萬元,有些農民一戶就承包了十幾畝地,不少曾經在外打工的人,都選擇回家種田了。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注重平臺建設,廣州各郊區已進行了嘗試

  知多D

  農業也有“黑科技”:水培蔬菜可防重金屬污染

  綠垠公司董事長、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劉士哲介紹,水培相對于傳統的土培,可有效防止重金屬等污染。植物吸收的是含有植物生產所需營養元素的營養液,吸收更快、更均勻,生長周期比傳統土培要少四分之一以上。

  新快報記者在綠垠公司的溫室大棚內看到,一排排整齊排列的水管被放置在離地一米多高的架子上,每根水管上都有等距且規則的開口,一株株的植物直接種在開口處。營養液從水管一側的盡頭流入,一次無法吸收完的營養液可被循環利用。水培菜苗與普通菜苗的培育大為不同,水培菜苗是用椰糠(椰子殼打碎而成)和珍珠鹽構成的育苗基質培育。蔬菜長成后,育苗基質會殘留在根部。育苗基質經剝下、消毒等工序后,可用于培育蘑菇、魚腥草等。

  劉士哲把手伸進管道下方地面的“廢棄”育苗基質內,隨手就抓出幾條魚腥草根。“把水培的管道放在離地一米多高的地方,除了防蟲,還可以立體利用其下方的空間。”他說。

  蔬菜的包裝袋上印有二維碼,掃碼可以了解產品來源信息。

  看點

  一筐菜誰播種何時施肥掃碼就知道

  廣州市增城區小樓人家農民集約創業農業園區的北邊是現代設施農業區,廣州綠垠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垠”)的一個生產基地就位于該區域的約場村。綠垠從2013年進駐至今,已建成200多畝的水培蔬菜基地。

  新快報記者在現場看到,200多畝的連棟塑料薄膜溫室,分為圓拱屋面連棟塑料薄膜溫室、鋸齒屋面連棟塑料薄膜溫室。對于完全依靠自然通風降溫的溫室,最大限度開啟溫室四周的通風口是設計和運行管理的要點。同時,為了避免害蟲進入溫室,在所有溫室的通風口和入口均設置了嚴密的防蟲網,在防蟲網的下部還吊掛了重物,避免防蟲網被風吹起。

  在生產基地的一個包裝車間內,新快報記者看到一包待售的“水耕芥菜”,這一包普通的蔬菜上貼有3個標簽。綠垠公司董事長、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劉士哲介紹,3個標簽中,一個是農業部制作的“無公害農產品”防偽標簽,消費者購買后,可撕開獲取其背面的驗證碼,用手機發送短信驗別真偽;另一個是公司員工的代碼,通過該代碼,可了解到是哪位員工對菜進行包裝;第三個標簽包含一個二維碼,掃碼后即可通過廣州市農產品安全溯源公共服務平臺找到這包菜的產商、甚至是何時施肥等信息。另外,其公司還建立了內部檔案,哪筐菜是誰播的種子,選用了哪一批種子,都有記錄,“下一步,我們將把這些記錄電子化”。

  除無土栽培蔬菜基地外,小樓鎮還引入河洞720畝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200畝智能光控火龍果基地、青逕養龜基地、正隆娃娃魚養殖基地等。該園區從2012年連續四年獲得廣州市現代農業發展平臺專項資金共計3770萬元,批復12個項目,主要建設園區基礎設施,改善園區環境,為園區提升及招商引資打下堅實基礎。

  來農業園區買菜兼游玩

  都市人最愛

  在豐華園的出入口,趁著節假日前來游玩、購買農產品的市民不少。在名優農產品一條街,新快報記者看到,攤位上蔬果、盆栽、花卉、龜鱉等應有盡有。市民張女土告訴記者:“來到農業園區,遠離城市的繁忙喧囂,特別舒適開心。” “豐華園已在網上開了微店,需要什么產品,通過微信就可以訂,我們會把東西直接送上門的。”沈漢華一邊說,一邊順勢遞上名片。

  “這其實就是白云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縮影。”白云區國規局總工程師錢之皓說,處于廣州這個大都市中,白云區正是瞄準了都市人群對食品安全和休閑觀光的需求,將生態農業和觀光等結合,走出了“農業+”的新路子。

  近兩年來,白云區形成了一整套與土地高效開發相適應的規劃、政策、制度、操作辦法,進一步推動了土地利用從無序低效向有序高效轉變,為有效盤活土地存量,在存量中求增量,使之成為新的發展載體提供了可能。

  錢之皓告訴新快報記者,近年來,蓬勃發展的“農業+”已成為白云區推進農村改革的試金石。豐華園等現代農業示范園,不僅為推動廣州市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起到了示范作用,更是加快了農民致富步伐,助力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和調整,“有望成為當地經濟新的增長點”。

  新快報記者了解到,為了向基層和鄉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白云區國規局近日已在人和國土規劃所開展事權下放試點工作,重點優化業務流程及業務下放工作,以“流程最優、環節最少、時間最短、服務最佳”為目標,在縮短辦理時間、科學設置崗位上挖潛創新,為群眾提供快捷通道。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