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

李克強力推“雙創” 學者:這是轉型大計

2017-02-17
来源:解放日報

  2015年5月7日,李克強來到中關村創業大街3W咖啡。他坐下來與年輕人邊喝咖啡邊聊創業。蜂擁圍攏過來的創業者爭搶著向總理介紹各自的項目。聽到大家各種奇思妙想的創意,總理感嘆道:“這里精彩紛呈,什么想法都有!真正知道社會需求的是大眾,這正是大眾創業的精髓所在。”(資料圖)

  原標題:總理力推的“雙創”,學者:并非權宜之策,而是轉型大計

  但凡社會經歷大的變革和轉型時期,通常都會有一件“自下而上”的重要事情,影響甚至決定著變革和轉型的成功與否,就像上世紀20年代開始的中國革命、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中國改革。那么,當前正在進行的中國經濟轉型,又有哪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呢?我以為,它就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當然,這并不是說“自上而下”就不重要。但很多時候,“自下而上”往往能提供或創造更鮮活的動力。以“雙創”為例,它顯然能夠擔當起中國經濟中長期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縱深推進乃至重塑主流價值的重任。這是一股不可或缺的源頭活水。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中長期增長動力形成

  2010年起,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開始下行。個中原因,除了以往常見的周期性因素,更主要的是結構性因素:產能過剩,還有背后的一批僵尸企業;房地產庫存積壓,主要集中在部分二線和大部分三四線城市;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高杠桿,致使需求側主要動力——投資的增速大幅度下降;同時,外需持續不振,出口的增速大不如前,從而拖累經濟增長。

  由此,中國經濟需要尋求新動力。短期的動力可以來自刺激政策,但不能長久,亦會造成新的問題,特別是在經濟下行和面臨深刻轉型的當下。那么,中長期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哪里?答案是來自供給側。中國目前還存在阻礙供給側動力形成和發揮作用的體制性、政策性障礙,所以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激發和產生供給側動力。這是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性,或者說大致的邏輯。

  分析供給側動力的框架,主要涉及勞動、資本和技術。勞動的現代分析視角是人力資本。人力資本既提高勞動力的質量,也部分替代物質資本,成為現代經濟增長的最重要投入要素。經濟學家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途徑是健康、教育和培訓等。資本投入的問題在于優化配置,包括土地、資源和產業資本的優化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其中,既有改革的問題,也有技術的問題。內生于經濟體系內部的技術進步,是經濟中長期增長的動力。由此,企業家才能把勞動、資本帶到一起并組織起來;企業家精神則是不斷地進行創造性、革命性要素重組即創新。資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技術都是企業家為了實現“新組合”、把各項生產要素轉向新用途、把生產引向新方向的一種杠桿和控制手段。資本和技術的主要社會功能是,為企業家進行創新提供必要的條件。由此可見,供給側動力也包括“三駕馬車”,即技術進步、人力資本和企業家精神。

  目前,致國在這三個方面都存在不足。例如,缺乏原創性的核心技術,人力資本積累不足、質量不高,企業家精神尚未普遍建立。這些都是制約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因素。有什么解決辦法?唯有創新。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創新是要素及生產條件組合的革命性變化,其深處是技術進步驅動。技術進步源于人力資本密集的創業創新,這也是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基本原因。

  在這里,創業者、企業家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是作為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的組織者。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文化創意的成果,都是創業者、企業家主導的產業化過程的投入要素。所以,通過持續、有力地推動“雙創”,形成創業創新文化,就能為培育創業者和企業家創造條件,進而為中長期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新興產業孕育是創業者試錯試出來的

  今天說的創業,很大程度上帶有創新意義。我們在美國的硅谷和波士頓、以色列的硅溪看到的創業,以及在北京中關村、深圳南山看到的大部分創業,都是內在創新,主要從事新技術研發的創業。

  創業的本質是試錯,并行著創業者試錯和需求試錯。二者皆對,才算創業初步成功。而且,結果為對的創業總會有可能孕育新技術,進而產生新產品、新服務甚至新產業。這些創業創新活動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形成,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

  新技術能否產生有市場需求的產品和產業,即為創業者、企業家的需求試錯。在現有供需格局中,需求試錯顯得更加重要。這是因為,現今的供需格局是供給過剩(很多是無效供給),發現新需求即供給創造需求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沿著這個簡單的邏輯不難預見一些新興產業發展的端倪,但新興產業及其體系通常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創業者、企業家試錯出來的。

  討論創業與產業之間的關系,一定會涉及政府與創業和產業的關系。其中一個方面就是產業政策的問題。事實上,產業政策的外延擴得太大,無助于問題的討論。我們要先去掉一些現在被認為是產業政策、但實際上不是產業政策的內容。例如,把政府推動基礎設施發展視為產業政策,是一部分學者的觀點。但要知道,基礎設施是公用事業,提供普遍服務,構成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大平臺,而并不僅僅服務于經濟。在任何情況下,政府都有責任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就此而言,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并不是一個產業政策的問題。

  所謂產業政策,一定是指對某一類產業優先發展的支持政策,既有政策目標,也有政策手段。從這個意義上看產業政策就需要謹慎一些了,尤其在市場能夠發揮配置資源作用的領域更為如此。這里有兩個繞不過去的問題,而且經常被人們提及。

  一是信息對稱的問題。產業發展的方向、產業結構的演化是能夠被預見的嗎?答案是否定的。一時間產生的產業短板,能夠靠產業政策修復嗎?也不太可能。因為政策都有時滯,不等政策發揮作用,市場的作用可能已補齊短板。這樣的例子不少。

  二是扭曲市場的問題。推動某一類產業發展的產業政策,都是有“含金量”的,這就必然驅使企業從中獲取資源和利益。所有創新的努力可能都不及這個來得快。這就像資產價格過快上漲一樣,扭曲了激勵的方向。這對于創業創新的殺傷是巨大的。

  考慮到這兩個問題以及中國現階段的法治水平,我認為,對于“雙創”而言,公共服務和實現這些服務的平臺可能更加重要。過往的經驗是,產業政策的扶持對象往往是特定產業中的國有企業、大企業,而極少惠及“雙創”。創業創新需要好的市場環境、生態系統,政府應該在這些方面多做一些努力,并將自己從產業發展的具體瑣事中抽離出來,在競爭性產業中更應如此。

  生態系統改善需要政府改革的深刻介入

  對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人擔心成功率的問題。民間創業是市場經濟的原生態,原始創新是市場經濟的源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業創新活動原本就是“群眾運動”。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時期,這句口號是社會動員的口號,是對“大眾”說的,而并不是對成功的“小眾”說的。

  坦率地講,要增加成功者只存在兩種可能:一是動員更多的人投身創業試錯。在成功率為一定的情況下,會有更多的成功者。二是改善環境,創造條件和機會,亦即優化創業創新的生態系統。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說,要讓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創業并使“雙創”生態系統不斷改善和優化,需要改革的深刻介入。

  另一個比較典型的看法是,政府鼓勵創業時,往往是經濟不太好的時候。這時,政府鼓勵創業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不可否認,這種情況以前有過。然而,改革開放近40年的偉大實踐表明,鼓勵創業并不是權宜之計。“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際上是一個改革。我的理解是,要通過由“雙創”觸動或倒逼的改革,徹底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將經濟增長和發展的主動力建立在“雙創”基礎上。因此可以說,“雙創”是根本大計,而不是權宜之計。

  “雙創”提出或引發的改革任務是全方位的,主要是政府自身的改革,突出表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具體包括政府監管架構和內容改革,如對國有企業(資本)的監管體系和內容的改革、對金融業監管體系和內容的改革。國有企業、國有資本和金融監管架構的改革,本質上都屬于政府改革,具有為“雙創”創造機會的重要作用。財稅制度改革,不僅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與行政體制、政治體制改革聯系緊密。稅制改革關系到微觀經濟和創業創新的活力動力,預算改革事關政府的“錢袋子”,進而與政府職能轉變息息相關。金融改革從根本上說是解決“脫實向虛”問題,讓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為創業創新服務。以自貿區建設為標志的開放倒逼改革,將通過進一步降低門檻、減少審批、優化監管,為“雙創”創造更加寬松、更為便利的環境,并進一步有效提供各種與“雙創”相關的公共服務。

  創業創新成功助力塑造當下主流價值觀

  “雙創”的重要性并不僅僅體現在經濟意義上。與之相呼應,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正處于一個重塑期。

  一般認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形成,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一個重要的、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社會的財富生產方式。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大致有過三種財富生產方式: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自然經濟、計劃經濟已基本退出歷史舞臺,市場經濟是當下世界主要國家的財富生產方式。雖然世界各國的市場經濟因體制、制度和文化的差異,具有一些自身的特點,但基本運作機制是一致的或趨向于一致的。

  市場經濟通過哪個中間環節,作用于主流價值觀的形成?我們知道,市場經濟不同于計劃經濟的一個機制性特征就是分散決策,每個決策主體對自己決策的后果負責。這就意味著,市場經濟需要全體人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國民經濟的動力和活力來自于創業、就業和消費的多樣性。這里,創業和就業、就業和消費(收入)存在決定和被決定的關系。就長期而言,創業的規模和水平決定著就業的規模和水平,就業的規模和水平又決定著消費的規模和水平。

  今天的創業又大多內蘊各種意義和形式上的創新,特別是原創技術的孕育,創新因此成為市場經濟的源動力。由此,市場經濟通過“雙創”這個重要的中間環節,影響主流價值觀的形成。從這個高度來認識“雙創”,既是客觀的,也是準確的。

  那么,“雙創”是如何具體影響主流價值觀的形成呢?李克強總理指出,我們推動“雙創”,就是要讓更多的人富起來,讓更多的人實現人生價值。這有助于調整收入分配結構,促進社會公平,也會讓更多的年輕人,尤其是貧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上升通道。民富國強是主流價值觀的物質基礎。唯有將富強作為國家層面價值觀上的“首善”,才有可能貫通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層面的共同價值觀,也才有可能讓主流價值觀體現在國家、社會和公民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經濟體制和發展方式轉型的背景下,更多的人富起來并實現人生價值,是通過“雙創”或通過“雙創”創造的就業機會得以實現的。同時,“雙創”通過提高收入和職業的流動性,將公平與富強融為一體,從而進一步做實做強主流價值觀。

  對于愿意投身“雙創”的人來說,創業創新的成功是一個有待實現的夢。政府和社會有必要為個體實現夢想創造更加自由、公平的環境,但個體則不能一味要求政府和社會提供超出“普惠”以上的條件和機會。任何時候,個人和團隊的自我奮斗是實現夢想的核心要素。具體到創業創新,就是不需要依憑關系、出身等前置性條件,而只有依靠自己和團隊的努力奮斗,借助于“雙創”生態系統的幫助,才可以實現人生目標乃至夢想。在這里,自由的個人奮斗既是主流價值觀的具體體現,也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本途徑。

  在體制轉型時期,新舊體制相互交織、此消彼長,這對主流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方面,長期被壓制的個人欲望井噴式爆發;另一方面,新的規則、秩序尚未建立起來。二者的共同作用,導致了大量失范行為、投機行為甚至犯罪行為。但也正是在這個深刻的轉型時期,作為市場經濟原生狀態的創業、源生動力的創新從萌發到迸發,進而對主流價值觀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富強作為主流價值觀的物質基礎,公平作為主流價值觀的基本訴求,自由作為主流價值觀的目標追求,都與“雙創”的偉大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

  總之,唯有“雙創”,中國才能完成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唯有“雙創”,才能推動以政府改革為主要內容的結構性改革;唯有“雙創”,才能助力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為高收入國家,進而向發達國家、現代國家前行。(陳憲: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